文言文专题复习6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专题06 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考点解读】
分析人物形象是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常考的考点。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的篇目较多,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文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题型常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再分析人物形象时,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并结合所写人物的相关事件概括出人物形象。
【技巧点拨】来源:
1.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通过主人公做的事,提炼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正面描写来分析。
通过文中描述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教
3.通过侧面描写来分析。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情感去分析。
4.通过评价性的句子来分析。
【答题步骤】
1.审题。
2.读原文。
3.分析原文。
4.概括、表述。
【答题注意事项】
答题格式: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
然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他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考点。
【例题导航】
【2020·辽宁朝阳市中考】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猪)三俱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次定州
(2)及大军回次柳城
10.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一处)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
★12.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身为君主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9.(1)驻扎(2)到或等到
10.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11.太宗亲临北门抚慰他们。
12.爱护士兵或体恤士兵
【解析】
9.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①句意:驻扎在定州。次:驻扎。②句意: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及:等到。
10.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感跟随太宗出征的。所以可断句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御:亲临。之:代词,指士兵。
12.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结合唐太宗的言行“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可以分析,他是一个体恤士兵的人。
【参考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驻扎在定州,只要有士兵到来,太宗都亲城北门楼抚慰他们。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士兵病重,不能进见。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前,询问他的病情,还下令州县的医官给他好好治疗。因此将士们没有不心甘情感跟随太宗出征的。等到大军回师驻扎柳城,又诏令收集前后亡将士骸骨,设太牢隆重祭祀。太宗亲临祭祀,为死者哀悼痛苦,全军将士无不落泪。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件事情诉阵亡者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表致哀,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大宗亲征辽东,攻打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大宗亲自替他吮血,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激励的。
【真题演练】
1.【2020·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 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
C. 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
17.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数,数目。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
(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地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一段“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第三段“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可知,范文正公始终心怀百姓;“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自奉俭约的人。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2.【2020·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宋 人 西 征 有 年 师 老 民 疲 陛 下 亲 率 六 军 临 之 其 胜 必 矣
2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
(2)以军律整肃闻( )
(3)会西阻卜叛( )
(4)至奴古达北岭( )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23. 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答案】
20. 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1. (1)跟从(跟随) (2)闻名(出名) (3)适逢,恰巧遇到 (4)到(到达)
22. (1)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
(2)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23. (1)英勇善战。(2)治军严格。(3)决断果敢,有谋略。(4)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从:跟从;
(2)句意:以军纪严整闻名。闻:闻名;
(3)句意:适逢西阻卜反叛。会:适逢,恰巧遇到;
(4)句意:到达奴古达北岭,至:到达。
【22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来)”“破(攻克)”“是时(当时)”“欲(想要)”“集(召集)”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可知,萧惠英勇善战;从“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可知,萧惠治军严格;从“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等句子可知,萧惠做事果断,考虑周到,有谋略;从“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可知,萧惠能够洞察形势,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
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达奴古达北岭,高丽依靠险阻拒守,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自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后到,萧惠便将他立即斩首示众。进军至甘州,围城攻之三日,不克而回。当时直剌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阻卜酋长乌八暗地将情况告知萧惠,萧惠不肯相信。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遇敌于可敦城西。谐里、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猝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军。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我军疲敝,战斗力不强,不听众人建议。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撤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之。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会集群臣计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尽知。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进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
3.【2020·四川省凉山州中考】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值胡贼攻郡 值________
(2)友人语巨伯曰 语________
(3)不忍委之 委________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1. 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
9.(1)适逢,正赶上 (2)告诉 (3)丢下,舍弃
10. (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11. 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值,适逢,正赶上;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委,丢下,舍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远来,从远方来;视,探望;去,离开;败义以求生,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岂,难道;所为,所做的事。
(2)无义之人,不懂道义的人;有义之国,有仁义的国家。
【11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人物形象。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
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示例:荀巨伯在关键时刻,没有舍弃朋友,而是选择与他共患难,是个重义之人。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重情重义,关键时刻有担当。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4.【2020·江苏宿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庞安常传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节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①,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②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③,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屈:使……屈服。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过目辄记
②活人无数
③以汤温其腰腹
④而不知所以然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 门 求 诊 者 为 辟 邸 舍 居 之 亲 视 药 物 必 愈而 后 遣
3.下列有关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传”,是指“传记”,是用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B.古人根据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为“字”,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
C.“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5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
D.古代“金”常常指钱,“帛”是丝织品总称,古人常用“金帛”来指代财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5.文中的庞安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1.①就;②救活;③热水;④这样。
12.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13.C
14.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扎的痕迹仍在。他的医术就是这样高妙。
15.①庞安常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②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③庞安常不仅医术精湛,救活无数病人,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过目就能记住。辄:就;
②句意为: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活:救活;
③句意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汤:热水;
④句意为:不知为什么会这样。然:这样。
1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13.C.有误。“时年犹未冠”中的“冠”指弱冠,特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的成人礼,不是25岁。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达到词达句顺。“视:观察、看。妙:高妙。如此:这样”是句中重点词。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第一段结合“庞安时……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可知,庞安常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第二段结合“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可知,庞安时为人治病,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可见庞安常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第三段结合“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可知,庞安常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数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第四段结合“‘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可知,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庞安时曾经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他的虎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5.【2020·山东日照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隆虑公主①子昭平君尚②武帝女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④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前赞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⑤,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⑥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卷四》,有删改)
【注】①隆虑公主:汉武帝的妹妹。②尚:专指娶公主为妻。③豫:事先。④弟,妹妹,指隆虑公主。⑤雠:chóu,仇敌。⑥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死,以属我
(2)又下负万民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
★8.请简要概括文中汉武帝的形象特点。
【答案】
6.属:通“嘱”,托付(嘱托)。负:辜负(对不起,对不住)。
7.汉武帝起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认为他是正确的,让他担任中郎一职。
8.(1)执法严明(严格执法、执法不徇私情)。(2)重亲情(重感情)。(3)善于用人(知人善任)。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这里需要注意“属”是一个通假字,同“嘱”意思是“嘱托,托付”;“负”是动词,指“辜负”。
7.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怒”在这里属于意动用法,对……恼火;“既而”意思是“不久”,“是”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以……为”意思是“让……担任”。据此翻译即可。
8.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从文中“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因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诛之”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秉公执法;“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哀不能自止”可以看出汉武帝十分注重亲情;“上初怒朔,既而是之,以朔为中郎”可以看出他知人善任。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危时,进献黄金千斤、钱千万,请求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她的请求。隆虑公主去世后,昭平君日益骄纵,竟在喝醉酒之后将公主的保姆杀死,被逮捕入狱。廷尉因昭平君是公主之子而请示武帝,汉武帝身边的人都为昭平君说话:“先前隆虑公主又曾出钱预先赎罪,陛下应允了她。”汉武帝说:“我妹妹年纪很大了才生下一个儿子,临终前又将他托付给我。”当时泪流满面,叹息了很久,说:“法令是先帝创立的,若是因妹妹的缘故破坏先帝之法,我还有何脸面进高祖皇帝的祭庙!同时也对不住万民。”于是批准了廷尉的请求,将昭平君处死。但仍然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崐祝贺汉武帝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非常重视,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了,这是天下的幸运!”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不久又觉得他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
6.【2020·辽宁丹东市中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减之又减,遂至一匹,既终不受。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始妇无裈③也?”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②挑:挖。③裈(kūn):裤子
17.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于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或问日:“痛邪?” 或王命急宣(《三峡》)
D.如是减半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18.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韩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
19.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B.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C.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D.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20.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能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乙文中可以看出范宣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7.D
18.(1)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2)韩豫章和范宣同坐一辆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送给范宣。
19.C
20.(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孝顺(孝敬父母),品行高洁(或清廉)
【解析】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求:探求/恳请,乞助;
B.归:一道/回去;
C.或:有人/有时;
D.是:都是这样的意思;
故选D。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庙堂(朝廷),同载(同坐一辆车),裂(撕),与(给)”是句中的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作进一步判断。“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的意思是:不是因为疼的缘故,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不敢有所毁伤,想到这里才哭的。文言虚词“是以”是因此的意思,它的前面应该断开,“非为痛”,承接上文,解释“大啼”的原因,后面应该有停顿。故根据语意和语法,正确停顿为: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答案选C。
20.(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此段文字是作者的议论,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2)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概括。范宣误伤指,大啼,“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可见他孝敬父母;“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不受”,可见他品行高洁,廉洁自律。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宣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大声哭起来。有人听到了,关切地问他:“很疼吗?”范宣回答说:“不是因为疼的缘故,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不敢有所毁伤,想到这里才哭的。”范宣品行高洁,生活节俭。又一次,韩豫章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接受;减去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半一半的减下去,减了又减,最后减到了一匹,他始终没有接受。第二天,韩豫章和范宣同坐一辆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送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这才笑着收下了绢。
【考点过关】
1.【2021·河北石家庄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恪,字元逊,瑾①长子也。少知名。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②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权又大噱③。
后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④好骑乘,还告丞相⑤,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⑥,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三国时吴国重臣。②长检:指用纸做的长标签。③大噱:大笑。噱,读jué。④雅:向来。⑤丞相:指诸葛亮。⑥厩:马厩。
1.解释下列句了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使人牵一驴入 使:__________
(2)乞请笔益两字 益:__________
(3)权问其故 故:__________
(4)安敢不谢 安: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听与笔 ②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①乃以驴赐恪 ②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①马未至而谢何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①夫蜀者陛下之外厩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父与叔父孰贤?
(2)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派,派遣 (2)增加 (4)原因,缘故 (4)怎么
2.C
3.(1)你的父亲和叔叔哪一个贤明呢?
(2)蜀国就像是您在宫外马厩一样,今天有此恩诏,马一定会送到的。
4.诸葛恪是一个聪明机智、灵活应变、善于言辞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派人牵一头驴进来。使:派、派遣。
(2)大意:恳请给我一支笔增加两个字。益:增加。
(3)大意:孙权问他原因。故:原因、缘故。
(4)大意:怎么敢不谢恩呢?安:怎么。
2.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都是介词“给”;
B.都是介词“把”;
C.代词,什么/代词,怎么;
D.都是助词“的”;
故选C。
3.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孰:谁、哪一个。
(2)重难点词语有:夫:句首语气词。者:表示判断。之:助词,的。
4.考查对人物的理解。读懂文章是关键。文章写了诸葛恪的三件事,第一件是面对别人对他父亲的羞辱,他机智化解,可见其聪明;第二件事是面对孙权的问题,他知道每一个君王都喜欢别人称自己为明君。所以说自己的父亲懂得侍奉明主,可见他机智敏捷、灵活应变。第三件事是感谢孙权,说蜀国就是吴国在外面的马厩。这三件事都表现了他聪明机智、灵活应变、善于言辞的性格特点。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少年时就很有名气。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一样。一天,孙权召集朝臣们,派人牵一头驴进来,将一个用纸做的长标签贴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恳请给我一支笔增加两个字。”(孙权)于是听从了他并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过几天再见到(诸葛恪),孙权问诸葛恪说:“你的父亲和叔叔哪一个贤明呢?”(他)回答说:“我的父亲更贤明!”孙权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父亲懂得侍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是我父亲贤明。”孙权又大笑。
后来蜀国派的使者到了,群臣汇集,孙权对使者说:“这位诸葛恪向来喜欢骑马,请回去告诉丞相(诸葛亮),为诸葛恪送一匹好马。”诸葛恪于是马上跪拜致谢,孙权说:“马还没有送到,你谢什么呢?”诸葛恪答道:“蜀国就像是您在宫外的马厩一样,今有此恩诏,马一定会送到的,怎么敢不谢恩呢?”诸葛恪的才思敏捷,都像这样。
2.【2021·山东青岛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②。都人号恸。
【注释】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薨(hōng):死亡。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考官恶直,置末甲。(_____)
(2)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_____)
(3)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_____)
(4)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3)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7.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答案】
5. ①厌恶 ②全、都,全部 ③推测、估计、考虑 ④遗憾
6.(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前进和后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3)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只是连着呼喊“过河”三声而去世。
7.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意对即可)
【解析】
5.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恶”是“厌恶”;“恨”是古今异义词,“遗憾”的意思。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自(从)、大志(远大的志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进(前进)、等(同样,一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句中的“及(到)、家事(自己家的事情)、但(只)、薨(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7.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文章中对人物的评价概括作答。“泽自幼豪爽有大志”“考官恶直”——豪爽有大志、性格耿直;“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有责任、有担当;“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治理有方;“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忠君爱国。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亲刘氏,梦见天空出现猛烈雷电,光照其身,第二天宗泽便出生。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志,元祐六年考中进士。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录取。
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使十多个瘦弱的士兵跟从。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上奏说:“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皇上看后嘉奖了他。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金兵攻破真定,率军向南攻打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由于担心宗泽带兵从后面追踪,就调遣几千骑兵直奔磁州城。宗泽披甲登上城楼,命令将士用神臂弓射箭,使金兵逃跑,又打开城门追击敌军,杀敌数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等物品,全部犒劳赏赐给士兵。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众将军都流着泪说:“怎么敢不尽力杀敌!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
3.【2020·广东清远市·九年级一模】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师旷③侍坐于前援④琴撞之公披衽⑤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⑥!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莫乐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②莫之违:没有谁敢违背他。③师旷:春秋时晋国宫廷一个叫旷的盲乐师。④援:执持,拿。⑤衽:衣襟。⑥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8.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释之以为寡人戒 ②故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10.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答案】
8.D
9.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10.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解析】
8.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①“释之以为寡人戒”中“之”是代词;
②“故撞之”中的“之”是代词;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的“之”是助词,的;
④“左右请除之”中的“之”是代词,
据此,相同的是①②④,故选D。
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的意思是: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10.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事情分析作答。从“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中可知,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是一位正直忠诚、性情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的人;从其说“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中可知,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是上个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我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4.【2020·山东省济南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薄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顾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因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扔弃。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狱久不决,敦顾至,一讯立辨。
★1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逵 /酷 悍 吏 也/众 莫 敢 争
12.有一个案件很久都没有解决,周敦颐到了,一问询便立刻分辨出真相。
13.有智有谋,聪明的人。有想法,有原则,正直的人。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根据句意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逵酷悍吏也”为判断句式,主谓间要断开;“逵酷悍吏也”与“众莫敢争”是两个独立的语句,主语不同,中间需断开。故句子的停顿为: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狱(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案件),决(判决),讯(审讯)”是本句中的重点词,注意翻译准确。
1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有狱久不决,敦顾至,一讯立辨”可知,对别人棘手的案件,一到周敦颐手里立即就解决了,可见他有智有谋,是个聪明的人;结合“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王逵量刑不公,周敦颐宁愿辞官也要拒理力争,可见他做事有想法,有原则,是个正直的人。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是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2020·江苏苏州市·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度无所得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 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1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生许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一老河兵闻之
2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22.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答案】
18.A
19.D
20.B
21.(1)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傭工,赚饯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
(2)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
22.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 食物缺乏而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西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的人的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解析】
18.A.度:都是“估计”;
B.属:嘱咐/类;
C.具:准备/详细;
D.谢:拒绝/道歉。
故选A。
19.“生许之”中“之”:代词,代指前面出现过的人物。
A.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C.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D.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指讲学家说的话。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意思是: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母亲不知道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因此断句为: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故选B。
2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数,几;活,使……活。(2)于是,从此;日,每天。
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描写潘生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可看出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
【参考译文】
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年间,江南闹大饥荒。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因为自己没办法得到食物,对母亲说:“我什么都无法给母亲,那么母亲和儿子们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所以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到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
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母亲不知道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吾家还有一些园田;我的女儿可以作为您的妻子。您就不能回去了。”潘生则毅然拒绝说:“我怎么敢以那您的女儿为利呢?我虽然身份低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且母亲年老体衰。估计还活着,万一母亲死了,两个弟弟倘若有一个还活着,如果现在我不回去,就是我害死我的母亲啊,我又怎么能安心在此地呢?”于是告辞回家了。
猜你喜欢:
部编六册古诗词学案+鉴赏+选择+默写+实训(全) |
七八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总(36套) |
部编语文电子课本,课后读读写写大全 |
中考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汇总(全) |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总结大全 |
统编初中教材编者答疑汇总 |
优秀作文集合集,总有你喜欢的类型 |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题汇编(附2019年汇编) |
部编文言文知识清单汇总(全) |
部编版推荐名著阅读系列(全)导读微课中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