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三文言断句、句子节奏的划分(解析版)
专题03 文言断句、句子节奏的划分(解析版)
【考点解读】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之一。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首先要通读选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断句。
断句或划分节奏注意考查方式有:
1.用“/”给句子断句或划分节奏。
2.选择判断题。
【技巧点拨】教
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断句方法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
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看清要求断几处。
2.理解文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断句。
3.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应用。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断句、句子节奏的划分”这一考点。
【例题导航】
【2020·浙江省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5.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1)联系课文。
序号 | 释义 | 课文 |
① | 或以宾王对______ |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
② |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
(2)查阅字典。(2 分)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嘱托,嘱咐;③zhǔ劝请,邀请;④shǔ种类;⑤shǔ官属,部属;⑥shǔ隶属,属于。
A.署为府属 ________
B.而兴思不属 ________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 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18.楼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9.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1)①有人 ②于是,就 (2)A.⑤ B.①
16.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17.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18.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19.甲文写骆宾王“七岁能赋诗”,这是正面描写;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解析】15.(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翻译。根据所给的一个句中的虚词,推断另一个句中相同的虚词的意思。
①所给句是“今或闻无罪”: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或:有人;根据这个提示,“或以宾王对”中的“或”就该译为:有人,整句译为:有人便告诉她是骆宾王;
②所给句是“因往晓之”:于是就去劝他。因:于是,就;根据这个提示,“再三吟讽,因曰”中的“因”就该解释为:于是,就,整句译为:反复吟诵了几遍,于是就说。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根据所给义项选择。要先把握句子意思,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署为府属: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属:应取第⑤义项,shǔ官属,部属;
B.而兴思不属: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属:应取第①义项,zhǔ连接。
1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根据句意来划分: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17.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及,等到;败,失败;亡命,逃命,逃亡;所之,去了哪里。
18.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原文“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可见“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这句是写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由原文“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可见“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是写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19.甲文“七岁能赋诗”,是对骆宾王正面描写;“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
乙文“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看余度石桥’”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参考译文】
(甲)骆宾王,是义乌人。七岁就能写诗。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后来获罪被贬作临海丞(官名),心情苦闷无法实现理想,于是放弃官位离开了。文明(年号)年间,徐敬业准备起兵拨乱反正恢复李氏的统治,骆宾王前去投靠了他,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文中痛斥武则天的罪名。武则天读了以后,很惊讶问:“这是谁的手笔?”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则天说:“如此有才能的人却不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后来徐敬业战败,骆宾王四处逃亡,不知道去了哪里。
(乙)唐代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放还,到了江南。途中游览灵隐寺,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但终究感觉不合心意。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没有诗兴表达不了心意。”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就把第一联吟诵给他听。老僧听了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却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却找不到他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他的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真题演练】
1.【2020·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
★7. 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
A.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8. 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9. 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答案】A
8. 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9. 示例: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画直线句的意思是: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和“至宅啖之”是两个连动成分,中间应该有停顿。故根据语意和语法,正确停顿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答案选A。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自是(从此),去(古今异义,离开),犹(还,仍然),置(放)”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9.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通读全文可知,对于带鱼,由于“无鳞而腥”,因此闵地人轻贱它,“献客不以登俎”;但带鱼“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因此它的香味吸引了监司,令监司念念不忘。这就说明,对于同一个东西,人们对它喜爱与否与它的贵贱是无关系的。
【参考译文】
闽地有一种带鱼,长约一丈多,没有鳞甲,味道很腥,是众多鱼类中的价格最便宜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煎着吃,也还是芳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饿得很,在道路边闻到很浓的香气,问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大称味道好,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一个人对事物的嗜好竟然像这样。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所做的煎带鱼,通过探子前往去索要,但闵地的人轻视这种味道,常常没有人来回应他。
2.【2020·广东省中考】 文言文阅读(二)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循法度(遵照) B. 恩宠不可恃(倚仗)
C. 被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 以及于此(比得上)
★10.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位 非 大 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11.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9.D
10.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11.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解析】9.D选项中“及”是“达到”的意思,不是“比得上”。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孔祯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可知其敢于直谏;从“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李明身边的人,可知其执法严明;从“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李明后悔没有听孔祯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可知其有远见。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不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难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汉代淮南王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然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3.【2020·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成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
★16. 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 言 秦 氏 必 曰 咸 阳 愤 切 慨 慷 形 于 色 辞
17. 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8. 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答案】15. (1)眼泪(2)怎么(3)虽然
16.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17. 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矩,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18. 示例一:内容:要有气节(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
示例二:内容:爱国,抗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解析】15.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涕”,眼泪;“虽”,虽然。
16.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故可断句为: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17.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等句子分析,李光在生活细节表现出“英伟刚毅之气”;根据“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分析,表现出李光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从神情和动作等方面表现“英伟刚毅之气”;根据“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分析,通过对比烘托,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18.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词分析阐述训诫内容及影响即可。如:训诫内容:爱国,抗金。根据注释①分析,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至死不忘。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
【参考译文】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看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
4. 【2020·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3. 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 山 之 胜 不 能 以 寓 山 收 盖缘 身 在 山 中 也。
14.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16. 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17. 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1)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 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2)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
【答案】13. 寓 山 之 胜/不 能 以 寓 山 收/盖缘 身 在 山 中 也。
14. (1)居高面下
(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15.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16. 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7. (1)悠闲自在 (2)得意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故断句: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4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2)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阅读全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
【15题详解】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
(2)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16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为求解脱,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7题详解】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5.【2020·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树党,为秦益敌 益: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 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 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0.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 军 出 万 死 之 计 为 天 下 除 残 也 今 始 至 陈 而 王 之 示 天 下 私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12. 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8.(1)征发 (2)等到 (3)增加
9. C
10.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1. 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
12. D
【解析】
【8题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发:征发。
(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
(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益:增加。
【9题详解】A.表承接/表转折;
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
D.于是,就/竟,竟然;
故选C。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12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可知⑥句与“帝业成”无关,而是陈涉自立为王的一个结果陈述,据此排除BC,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这张耳与陈馀劝陈胜不要着急称王,与“帝业成”的条件无关。据此排除A,故选D。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
【考点过关】
1.【2020·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芼迹,恩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③:“此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1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14. 文中柳公杈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______________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
15.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答案】11.(1)爱好(喜好、喜欢等) (2)在
12. A
13. 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14. 穿洗过的衣服 衬托
15. 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解析】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嗜,爱好,喜欢;于,介词,在。
【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根据句意进行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正确断句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皆,都;赞咏,称赞咏颂;之,的;俭德,节俭的美德;唯,只。
【14题详解】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概括为:借用笔的方法规劝。第二次,“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概括为:借穿洗过的衣服进谏。
第二问考查写法。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文中“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将周墀与柳公权进行对比,突出柳公权的“辞气不可夺”,衬托的写法。《爱莲说》为了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以牡丹追求富贵进行反衬。二者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柳公权认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由此可以得到做人的启示,做人要心正,才能人正,才能做正确的事。
【参考译文】
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能作辞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唐穆宗即位,柳公权入朝禀奏事情,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处理政事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改变仪容,知道他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多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节。”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2.【2020·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遺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诫子书/以获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20.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16.A 17.D 18.C
19.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
20.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析】16.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故可断句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故选A。
17.A.书信/书写、写字;
B.放纵/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D.都为“诉讼事件”的意思;
故选D。
18.C.“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有误。“并”是“比肩”之意。故选C。
19.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1)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性,养性。(2)而,却;恨,遗憾。
20.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得出:成才需要“静”,即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成才须有“志”,即明确志向,选定目标。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得出:成才需要“珍惜时间(惜时)”。根据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得出:成才需要“勤奋”。然后综述即可。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立誓守节,亲自教导儿子学习。家境贫困,(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自幼聪敏颖悟,超过常人,书读过就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秉烛研读公文,屡屡停卷而叹。我问他(叹气的原因),则说:“这是个死刑案啊,我想设法让他活下来,(可)办不到啊!’我说:可以让他活下来吗?’你父亲就说:‘我设法让他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我)经常想方设法让死刑犯活下来,还会有死的,可是世人常常是让他死啊!’他平时教育他的子弟,也常用这样的话,我耳朵都听熟了。”欧阳修听后终身遵循这个教导。
3.【2020·四川省广安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5. 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9. 【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一词相仿。
30. 【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25.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6. (1)小孩 (2)子和儿女 (3)曾经 (4)通“返”,返回
27. B
28.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9. 豁然开朗 30.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根据句意进行句读。句子意思是: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正确的断句为: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垂髫,头发下垂,借代的修辞方法,这里指小孩子;妻子,古今异义,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这里取古义;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7题详解】A.竟然/于是,就;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C.用/因为;
D.表反问语气,难道/代词,他;
故选B。
【2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古今异义,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这里取古义;相闻,互相听得到。
(2)迹,踪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诧异、奇怪。
【2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乙文“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中“开明朗然”的意思是眼前就开阔明亮起来;甲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豁然开朗”的意思是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两个词意思相近。
【3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甲文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这样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作者在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乙文写刘子骥深山采药,遇一道山涧,“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再寻不得,暗示石门及仙家是不存在的。作者这样写,只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愉快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4.【2020·四川省自贡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
C. 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2)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解析】
【10题详解】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B项有误,“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刺”是“斥责、指责”的意思。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应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和“冒死直言”有误,楚庄王想“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群臣直言进谏遭到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言辞诙谐幽默,说是以大夫之礼葬马不够隆重,应以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使庄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1)重点字词意思:谤讥,公开议论指责;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句(2)重点字意思:闻,听说;皆,都;贱,认为……轻贱;贵,认为……贵重。
【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乙)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再划出万户的地方给他作奉邑。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
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
5.【2020·青海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②尝趋百里外( )
③左佩刀,右备容臭( )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14. 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 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者
D. 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幼时/即嗜学
B.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 余因/得遍/观群书
D.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 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18. 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3. ①跑 ②奔赴 ③香袋子 ④穿
14. B
15. C
16.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7. 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
18. 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
②句意为: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趋:奔赴。
③句意为: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容臭:香袋子。
④句意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缊:穿。
【14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
A.于:介词,表动作的对象,向/于:介词,在。
B.之:两句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C.而:表转折,却/而:表顺承
D.以,介词,用/以,动词,认为。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节奏。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C.句意为: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根据句意节奏应为:余/因得/遍观群书。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辞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足,足以。不若,比不上。
句意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文中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结合内容,从作者少时无法得到书,只能借书并抄书来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要不怕吃苦,只有勤奋才能有所得;从作者“执经叩问”的过程描述,可以看出,学习要多问,要虚心求教;据此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跑着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猜你喜欢:
部编六册古诗词学案+鉴赏+选择+默写+实训(全) |
七八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总(36套) |
部编语文电子课本,课后读读写写大全 |
中考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汇总(全) |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总结大全 |
统编初中教材编者答疑汇总 |
优秀作文集合集,总有你喜欢的类型 |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题汇编(附2019年汇编) |
部编文言文知识清单汇总(全) |
部编版推荐名著阅读系列(全)导读微课中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