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言文专题复习5理解内容、概括要点(解析版)

专题05  理解内容、概括要点(解析版)

【考点解读】

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是各省市文言文必考的考点。初中课标要求“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言内容,对文言文内容理解的是否深入。此类题型作答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考虑全面。主旨表达要准确、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表述完整连贯,平时要注意总结归纳。理解内容、概括要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概括原因、内容、情节。

2.拟写标题。

3.选择题。

   【技巧点拨】源:

回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做题时,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注意

方法技巧:

1.整体阅读,把握内容。

先从整体上浏览全文,疏通文意。把握文体,全文的框架与主旨。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或概括,从而找准有效信息点。教      

3.抓中心句、关键句。

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首句、段尾句等。    

4.巧妙运用“摘”“拼”“析”三种方法。

“摘”就是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的词句有机的拼接起来;“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归纳等。

【答题步骤】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教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4.抓住重点,准确表述。

【答题注意事项】

1.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

2.准确定位答题区域。

3.表述一定要准确。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理解内容、概括要点”这一考点。

 

【例题导航】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  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日:“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ă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 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18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19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16.D   17.D

18(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虽然不信,却难以阻止他对好友的感情。

19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本句中的“恨”同为“遗憾”意。故选D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被两人浓厚的友情所感动,而不是“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从侧面表现了两人情谊之深。故选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结合内容,从“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恍然觉寤”等语句中可知,他告诉太守的内容必定是两人为生死之交,如今好友托梦给我,希望我参加他的葬礼,我一定要去。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根据文本中的“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可知太守虽然不信,但难以阻止他的这种感情,只好答应了。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将窆,而柩不肯进”“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等语句中可知,元伯死后,托梦给范式,希望他能参加自己的葬礼。范式即刻前往。元伯的灵柩到了墓地却推不进去,直到范进到了以后,才成功安葬,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更加凸显了两人友情的真挚浓厚,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挚情谊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远离家乡赴太学从师求学,与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候范式到来。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敢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准备酒席吧。”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上堂拜见元伯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不久后去世了。范式忽然梦见元伯高喊:“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当在那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信,却难以劝止他的好心,就答应了他。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按其所指葬日,骑马前往奔丧。范式还没有到,丧事已经起灵了。到了墓穴边,将要落棺入墓穴时,棺材却放不进去。他母亲拍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素车白马,有人号哭着奔来。元伯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元伯!生死之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范式就留在墓地,为元伯修坟植树,这些做完之后才离去。

 

 

【真题演练】

1.【2020·广西贵港市中考】

文言文阅读(一)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 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 骈死于槽枥之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 真不知马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 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 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 不蔓不枝(《爱莲说》)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 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 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8. B    9.C    10. B

【解析】

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有时 / 或许;B.都是“怎么”的意思;C.在 / 向;D.表示推测 / 代词,它的;故选B

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策”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

A.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B.名词作状语,在上面;C.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D.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故选C

10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理解有误,应该是突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顸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威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________   

(2)主人日再食    再:________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5.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13. 1因此    2两顿   

14.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5. 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是:因此。   

(2)主人日再食: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顿。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既,已经。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益,更加。慕,仰慕。道,学说。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2)结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3)结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4)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2.【2020·内蒙古包头市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 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11. 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答案】8. (1)坚定   (2)接近(走近,靠近)   

9. (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10. 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11. 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笃,坚定;即,接近,靠近。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但、却;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讷,忍而少言;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敏于行,做事要敏捷。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与之意思相近的一章是第③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美德:不重名望,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⑦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第⑧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和君子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子张》)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里仁》)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

 

 

3.【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阅读《陋宝铭》,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鸿:              (2)形: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0. 从原文中找到并写出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

 

 

【答案】8. (1)大   (2)形体、躯体   

9. (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0.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读笑有鸿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鸿,大。

(2)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在,在于。则,就。名,动词,出名。

(2)云,说。何,什么。陋,简陋。之,宾语前置标志。“何陋之有”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注意调整顺序。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这句抓住了台阶、苔藓、绿草、门帘等景物,写台阶布满苔藓,门帘外就能看到草,显然这里环境简陋,少有人来,整体感觉非常宁静;并且一个“绿”字,又使环境增添了几分清幽。故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4.202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13. 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         )   (2)而犹不忍去    (         )

14. 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15. 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16. 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

17. 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13. (1)深  (2)离开   

14. (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15. 游人/坐欹岩/下望   

16.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17.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邃,深;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态:气势;愈:更加;伟:雄壮;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最壮观景象。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句读。本句意思是: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划分,主语、谓语划开。正确的划分为:游人/坐欹岩/下望。

16题详解】第一问:考查内容提炼。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水,侧面写出了水清;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或概括为“奇”。

第二问:考查写法。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在行文中,“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由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

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

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5.2020·湖南省衡阳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踩踏,践踏。②挞: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3.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而已,罢了

B. 安阳韩性而异之           异:不同

C.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复:又

D. 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好像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5.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 【甲】文中鲁肃与吕蒙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 【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答案】13. B    14.B   

15.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16. D

【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故选B

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副词,另外/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

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

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本题重点词有: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以为:认为。益:好处。

如此:像这样。曷:同“何”,为什么。听:听任。为:做。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有误,根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王冕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参考译文

甲文: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文: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6.【2020·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转齐州剧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5.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16.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 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 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曹列论战》)

D. 卒于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17.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18. 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5. (1)悉:全部,全都。(2)暴:践踏,损坏。(3)赖:依靠,依赖。  

16.D   

17. (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   

18. 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悉,全,都。    

(2)暴人禾: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暴,践踏,损坏。  

(3)人赖其利: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赖,依靠。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B.以:介词,用 /介词,凭;

C.之:代指清水 /音节助词,无实义;  

D.于:在,介词/在,介词。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注意重点词语不能翻译错误。非:不是。以:用,借。侵:侵占。

(2)注意重点词语不能翻译错误。闻:听说。之:这件事。莫:没有人。

1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表现赵轨“有行检”的具体事例有:“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可以概括为:送还拾到的邻家桑葚;“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可以概括为:赔偿主人损坏的禾苗钱;此外,“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父老用清水送别他的事例,也可以从侧面表现他的“有行检”。

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凭借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用这件事来诫勉自己。”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考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何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敢用酒送别。您清洁如净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受,一口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数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坝,已经荒废,没有修整。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期届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考点过关】

1.【2020·湖北省咸宁市中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 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 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 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 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 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 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 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20.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答案】17. D    18. D   19. B   

20. (1)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归家”译为“回到家乡”,“从”译为“跟着”也对;“益力”译为“更加卖力”或“更加出力”,也算对;把“讲学益力”译为“讲学更加努力/卖力/出力”,都算对。)

(2)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把“是家”译为“这家”亦可;“命中”译为“射中”也对;“多命中”译为“命中率(很)高”,也算对;把“无”译为“别”亦可;把“无自取死”译为“不要自己去找死”或“不要自寻死路”,都对。)

【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有剽劫者过其门: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故D错误,选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我文言虚词。

A.虚词,表判断/虚词,表判断;

B.那么/那么;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D.凭借/来;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可知,陆九龄的门人弟子不乐意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故B错误。

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遂,于是。从,跟从。益,更加。力,努力。(2)是,代词,这。射,射箭。多,多半。无,不要。自,自己。取死,寻死。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端庄。年纪稍大时,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学说,不遵循礼法,他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啊。”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他谈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献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阅百家书籍,日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教授,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从事武备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他)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一定互相告诫说:“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于凭借话语争辩的,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2.【2020·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 而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已而之细柳军

D. 谢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0.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指出具有“仁”“义”“礼”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B. 乙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件,以生动的事迹突出了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C. 甲乙两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都运用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公孙衍、周亚夫的才华和个性。

D. 乙文中的周亚夫威武不能屈,应该也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11. 把下列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答案】8. D    9. B   10. C   

11. (1)把顺从当作准则(标准)的人是妾妇的行为。

(2)于是(在此时)皇上就派遣使节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问军队。”

【解析】

8题详解】A.淫,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B.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D.被,通假字,同“披”,穿着;

故选D。

9题详解】A.居住/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B.表顺承/表顺承;

C.代词,他/动词,到,往;

D.向人致意,表示问候/道歉;

故选B。

10题详解】C.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述何为“大丈夫”;乙文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充分表现周亚夫的治军才华和“真将军”个性。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顺,顺从;正,标准,准则;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妾妇之道也,是妾妇之道。

(2)上,皇上;乃,就;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节;节,符节;诏,诏告;劳,慰问;军,军队。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2020·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__________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

12. 翻译下列句子。

(1)遂与外人间隔。

 

(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13. 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答案】11. 1同“邀”,邀请    2借给,资助   

12. (1)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

(2)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13. 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解析】

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便要还家: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遂,于是;外人,外界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乃,于是,就;躬,亲自;率,带头;俭约,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劝,鼓励;民,百姓;务,从事;农桑,耕作和养蚕种桑。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此题要求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

【参考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几年之后,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

 

4.2021·云南昭通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石钟山独以钟名,何哉?余甚疑之。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有窾坎镗鞳之声。因笑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有删改)

【注】①铿(kēng)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②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③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④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_      (2)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_

(3)转转不已      已:____________      (4)而石钟山独以钟名      名: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古之人不余欺也!

 

7按照选文内容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空填写不多于15个字)

【甲】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_____________展开,先讲_____________;再讲_____________;最后,老河兵凭借实践经验,逆流找到石兽。【甲】文正是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8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分析。

 

 

 

【答案】5.(1)倒塌  (2)划(船)    (3)停止    (4)命名   

6.(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7石兽的搜寻工作   和尚等人依常规顺流找石兽无果  学者按书本知识推理寻兽失败  (对情节进行简单概括,言近即可)   

8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正确的看法,说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乙文中苏轼对石钟山山名的由来存疑,他经过实地考察,深入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启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我们要不断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任意说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2)句意: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3)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4)句意: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名:命名。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2)“余(我),欺(欺骗)”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7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的能力。要读懂全文,了解内容,结合语境分析概括。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所以第①空填“石兽的搜寻工作”。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所以第②空填“和尚等人依常规顺流找石兽无果”。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所以第③空填“学者按书本知识推理寻兽失败”。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8本题考查理解主旨并谈启示的能力。要读懂文章,了解内容,把握主旨。甲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乙文是作者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启示示例: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要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不断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弄清事情的本质。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我慢慢地观察,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5.2021·四川南充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

晋献公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

(选《春秋公羊传》)

【注释】:①荀息: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②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后文的垂棘也是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③宫之奇:虞国大夫。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B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诚实,这里指诚心。

C请以屈产之乘                  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谓一乘。

D还,四年,反取虞               反:同“返”,返回。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有伏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可以一战/以其境过清

C虞公贪而好宝/杂然而前陈者

D献公曰:“然则奈何?”/然则北通巫峡

1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春秋公羊传》都是对《春秋》作的注解,同属于儒家经典。

B鲁庄公与虞公同样目光短浅,庄公胜在“开张圣听”“察纳雅言”,虞公败在“王之蔽甚矣”。

C两文语言简洁,褒贬寓于字里行间,如甲文中“未可”“可矣”简单几字,即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之志;乙文中“还,四年,反取虞”寥寥数语,就写出虞国可悲的结局。

D两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甲文精于谋篇,叙事描摹更生动,人物刻画更形象。

17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

 

 

【答案】14C    15D   16B

17(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

(2)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最终借道给晋国攻打郭国。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

C.有误,请以屈产之乘,意思是:请带上屈产的宝马;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此指马匹,即良马。

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焉: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疑问词,哪能;

B.以:介词,用,凭借/因为;

C.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然则:都解释为“既然这样,那么”;

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王之蔽甚矣”意思是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很厉害啊。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乙文中虞公败在贪而好宝,而且不听从大臣的谏言,见宝就许下诺言,最终借道给晋国攻打郭国,致使国家灭亡;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1)重点词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再,第二次;竭,衰竭;

(2)重点词语:从,听从;其,代词,指宫之奇;假,借。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献公说:“我想攻打郭国,虞国就会去救它;攻打虞国,郭国也会去救它。怎么办才好呢?很想和您研究这件事。”荀息回答说:“国君如果能用我的计谋,那么今天夺取了郭国,明天就能夺取虞国了,您还有什么忧虑呢?”献公说:“那么该怎么做呢?”荀息说:“请带上屈产的宝马和垂棘的白璧到虞国去一趟,这两个国家就一定可以得到了。这样做,宝贝只是从内库拿出来,收藏在外库里;良马不过从内厩牵出来,系在外厩罢了,您会有什么损失呢?”献公说:“好!虽然这样,但是虞国贤臣宫之奇还在呀,怎么办呢?”荀息说:“宫之奇聪明确实聪明,虽然这样,但是虞公却很贪婪,并十分喜爱宝物,一看见这些宝贝,必定不会听从宫之奇的规劝,请依旧带上宝马白璧前去。”就这样,依旧带上宝马白璧去了。虞公看见这些宝物,对晋国的要求满口答应。宫之奇果然规劝虞公说:“史书上说‘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国和郭国是相互救助的关系,不是相互恩惠的关系,假如晋国今天夺取了郭国,那么明天虞国就跟着灭亡了,请国君千万不要答应晋国的借道的要求。”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话,终于借道路给晋国,让它夺取了郭国。晋国夺取郭国回来,过了四年,又返回去夺取了虞国。

 

 

6.2021·湖南娄底市·九年级一模】文言文阅读。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减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8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追先帝之殊遇                              B愚以为/宫中之事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愿/陛下亲之信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店铺开业)              B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失)

C光先帝遗德(介词,来)               D先帝称之白能(代词,他)

2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先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再提出建议,并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

B选文第②段先提出第二条建议,并从正面强调指出若执法不公,就会出现“偏私”和内外异法的情况。

C选文第③④段分别从宫中和府中两方面,向后主刘禅“选贤与能”,为第⑤段提出第三条建议做铺垫。

D选文寓情于议,即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在选文中,作者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案】18C     19A    20B

21(1)宫廷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中统领的官员,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标准不同。(2)亲近小人,疏远(远避)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22(1)①广开言路、②赏罚分明、③亲贤远佞。(2)其中“亲贤远佞”这一建议最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解析】18C.句意:因此众人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是以:因此。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9A.句意:确实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开张:扩大。

20B.选文第②段从反面强调指出若执法不公,就会出现“偏私”和内外异法的情况。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陟(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善恶)”(2)“亲(亲近),远(疏远),倾颓(倾覆衰败)”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2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理解。《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以“开张圣听,不妄自菲薄不塞忠谏之路”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偏私,使内外同法”提出赏罚严明的建议,以“亲贤臣,远小人”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最后一条,亲贤臣远小人是这几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对贤臣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参考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猜你喜欢:

部编六册古诗词学案+鉴赏+选择+默写+实训(全)
七八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总(36套)
部编语文电子课本,课后读读写写大全
中考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汇总(全)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总结大全
统编初中教材编者答疑汇总
优秀作文集合集,总有你喜欢的类型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题汇编(附2019年汇编)
部编文言文知识清单汇总(全)
部编版推荐名著阅读系列(全)导读微课中考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