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言文专题复习4翻译、理解文言句子(解析版)

专题04   翻译、理解文言句子(解析版)

【考点解读】

翻译、理解文言句子是各省市文言文必考的考点。翻译、理解文言句子即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出来文言文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是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最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题型有两种:一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是选择题,为学生提供四个文白对照的备选答案,让学生加以判断。

要做好文言文语句翻译题,关键要认真梳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时要字字落实,能使用直译的尽量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可以意译。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将词语的意思落实到位。

             【技巧点拨】源:21·世纪·教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标准:信、雅、达。

翻译方法:“留、换、增、删、调、变”。

1.留。

“留”即保留原词,不用翻译。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朝代、官职名、人名、地名、器物命等,翻译时不用改动,保留原词。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均保留不用翻译。

2.换。

“换”即替换词语。文言文中多用单音节词,翻译时要用现代汉语词语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译为“妻子儿女”“邑人”译为“同县的人”。

3.增。

“增”即在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人称、句子等补充出来。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为:“(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括号内的内容都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4.删。

“删”即删去原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如补足音节的助词或不起重大作用的句首发语词。

如:“夫战,勇气也”译为:“作战,靠的是士气。”“夫”作为句首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

5.调。

“调”即调整语序,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进行调整,使之同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即“吾与谁归”。

6.变。

“变”即“变通”,直译有不太好理解的,可以采用“意译”,译出大意即可。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译为“当权的人”。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文意。

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

3.代入检验,确定答案。

【答题注意事项】

1.关键词语一定要译准。

2.特殊句式一定要注意。

3.省略句式一定要补充。

4.直译意译一定要结合。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翻译、理解文言句子”这一考点。

【例题导航】

2020·辽宁省本溪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9.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B. 曰:教学相长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 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D. 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10. 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  学  者  犹  种  树  也  春  玩  其  华  秋  登  其  实.

12.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9.C  

10. (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讲解谈论文章(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11. 夫 学 者 犹 种 树 也/春 玩 其 华/秋登 其 实。   

12.     1. (1)重要    2. 目的 (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解析】

9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

A. 吃/通“饲”,喂;B.所以/原因;C.只/只;D.自己的主张/原则,行为准则。

10题详解】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2)华,通“花”,此句为比喻句,把“讲论文章”比作玩赏春天的花朵,把“修身利行”比作摘取秋天的果实,在翻译时注意运用比喻修辞。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意思是:求学就如种树,春天可以玩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得它的果实。故断句: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2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

(1)甲文,开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运用类比手法,表明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开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把“古之学者为己”与“今之学者为人”进行对比,论述了古今学者学习目的不同。

(2)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主题的理解。乙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古今学者学习目的的对比,寓含着作者褒古贬今的情感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所以结合作者对古之学者学习目的来谈求学的真正意义。根据“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理解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选自《礼记正义》)

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对别人炫耀并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求学就如种树,春天可以玩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得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恰似玩赏春花,修身利行,就好像摘取果实。

(选自《颜氏家训》)

 

 

【真题演练】

1.2020·江苏省苏州市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___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拄杖偻步                偻:弯腰

B. 斩伐其居                伐:攻打

C. 绛衣素带                素:白色

D.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顾:回头

9. 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

10.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11. 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

 

12. 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

【答案】8.B   

9. 宝(珍)   

10. (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

(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   

11. 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   

12. 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

A. 拄杖偻步: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偻,弯腰,理解正确;

B. 斩伐其居:砍伐到了他的居所。伐,砍伐,理解错误;

C. 绛衣素带: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素,白色,理解正确;

D.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顾,回头,理解正确;

故本题选B。

9题详解】本题考查上下文理解。从“东方生知之耳”可知,因为东方朔对老翁的了解与理解,使得老翁保全了自己的居所,老翁要“贻之”来报答东方朔。从下文“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可知,他赠送东方朔的是一颗大珠,是宝物。因此,此处可填的字可以是“宝”,也可以是“珍”,还可以是“珠”字。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注意把“巢(筑巢,名词活用作动词)”“潜(潜藏)”的意思解释正确。此外,幽林、深河前省略的“于(在)”的意思也要补上。

(2)注意正确翻译以下词语:甚,很。玩,把玩,欣赏。以,用。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东方朔的解读“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可知,老翁是在委婉地提示汉武帝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不要再建造宫殿了。据此作答。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汉武帝建造宫殿,对老翁的行为不明所以,当听见东方朔的解释之后,“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可知汉武帝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纳谏的皇帝。

从文中“老臣冒死自陈”可知,藻很勇敢;从“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可知,他很懂得劝谏的艺术,很有智慧;从“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可知,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人。

在汉武帝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东方朔曰:‘其名为“藻”……不愿更造也。”和“东方生知之耳”可知,东方朔是一个反应灵敏、聪明机智、见多识广的人。

【参考译文】

汉武帝与亲近的臣子们在未央宫设宴取乐。突然听到有人告诉他说:“老臣冒死启奏……”却看到在房梁上坐着一个老翁,身高有八九寸, 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看起来甚是苍老。老翁沿着柱子滑下,放下拐杖,行稽首之礼,沉默着并不说话,就仰头看了一下殿宇,俯身指了一下汉武帝脚下,忽地不见了。东方朔说:“那老翁的名字应该叫‘藻’,春天在茂密的森林里筑巢居住,冬天就潜居在深深的河底。最近建造宫殿,怕是砍伐到了他的居所,所以来向陛下诉苦。他仰视殿宇,宫殿名叫‘未央’,是告诉陛下您正侵犯他的居所不到一半。往下指了指陛下您的脚下,是足啊。希望陛下满足于现在这些宫殿,不要再造更多了吧!”汉武帝为此停止修建宫殿的劳役。

过不多久,汉武帝亲自巡幸河都,听到水底传出阵阵奏乐之声,又有美丽的水草。不一会儿,之前在宫殿屋梁上看到的那位老翁连同年轻的几人,全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腰带上还有璎珞配饰,驾着水藻,踏水而出。汉武帝问道:“朕刚刚听到水下有人奏乐声,可正是你们?”老翁回答道:“老朽先前冒死启奏,幸得蒙受陛下天地之惠,即刻便下令停止砍伐,我的住所才得以保全,不胜欣喜,所以,这才私自在这里奏乐庆祝。”献给汉武帝一枚紫螺壳,形状好像牛脂一样。汉武帝说:“朕愚昧啊,不知道你。”“东方先生知道我啊。”“你可以考虑用吴地的珍宝来赠送给他。”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一个人就接受命令下到了水底,只一会儿就回转来了,捧着一颗直径达一寸的大珠,明亮耀眼,世上少有。武帝很是欣赏这颗珠子,于是把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换取了那颗宝珠。

 

 

2.2020·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C. 让之死固忠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观斩衣三跃        及鲁肃过寻阳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            溪深而鱼肥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 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D. 观其漆身吞炭            其真无马邪?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13. 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谆 谆 然 而 告 之 曰

14. 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大丈夫”“国士”都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之不懈奋斗,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时代要求不同,“国士”的内涵会各有侧重:唐代“国士”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代“国士”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国士”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担当。(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为国家分忧、为医学奉献、为患者服务的“国士”,请你写出其中一位,并简述其事迹:_______。

 

【答案】10.D   

11.B   

12. (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中行氏用对待一般人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为报答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对待我,所以我用国士的行为报答他。   

13. 谆谆然/而告之曰   

14. (1)妾妇之道   (2)济国之士  (3)人物:钟南山(李兰娟)  事迹: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表判断,是;

B.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连绵不断;

C.固然,本来/顽固;

D.等到/等到;

故选D

11题详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A.表顺承/表并列;

B.去,往/去,往;

C.为了/担任;

D.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12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下词语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由(遵从)”,“独(独自)”,“道(道路)”;

(2)“众人(普通人)”,“故(所以)”,“报(报答)”。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诚恳地劝告他。可以根据句意停顿。

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意思是“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孟子对“妾妇之道”持批判态度。“国士,济国之上也”的意思是“国士就是救国之士”,这是方孝孺对“国士”的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国士”有很多,如:钟南山,84岁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登上去往武汉的高铁。或:李兰娟,是建议封城的第一人,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第一线。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固然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3.2020·湖南省长沙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惹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jié:同“洁”。

10.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 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 “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答案】10.C   

11.B    

12. (1)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13. 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链接材料是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因此我们人类要做到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滥杀,要善待小动物,特别是濒危的野生动物;②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④完善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察部门,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以,把。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两个“以”字意思不同。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禽,这里指鹧鸪;往来,来往;行游,飞行;且,一边……一边;步,走;啄,吃。

(2)智,智慧;自,自己;谓,以为;周,保全;身,自身;如……何,把……怎么样;人,人类;仁,仁爱。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读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

1)结合短文“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鹧鸪性好洁”“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和“蜂见之必衔入穴”可知,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来保护自己;而人类用网捕竹鸡,用长竿捕鹧鸪,用绳环捕麂,用长纸粘肉捕土蜂,说明人类恰恰利用动物的习性来捕捉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通过材料“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可知,人类使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类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2)结合材料“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可知,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没有环保意识;通过“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和,短文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可以推知,人类乱砍滥伐、不顾后果,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给自然造成人为的灾难。

3)人类在开发大自然时应怎么做,通过材料内容可知,人类应从现在开始,不应只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肆意开发,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打算。

4)针对短文和材料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造成“无鱼”“无兽”的局面,说明人类在保护大自然方面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人肆意捕杀、乱砍滥伐,我们应在此方面设立监察机制,共同保护大自然。

【参考译文

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糜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街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材料译文】

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4.【2020年甘肃天水市中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

(3)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

(4)弗之怠______________

1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8. 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9. 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苦乐观。

 

 

【答案】16. 1热水    2被”同“披”,穿   3在腰间佩戴    4.抄书   

17. (1)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19. 优越条件: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等。苦乐观: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解析】

16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

2)大意: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同“披”,穿。

3)大意: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在腰间佩戴。

4)大意:我仍不放松抄书这件事。之:代词,否定句子作宾语前置,指抄书。

17题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逆旅,旅店。日,每天。食,供养,给……吃。

2)重难点词语有:缊,乱麻。敝,破。略无,毫无,一点也不。慕艳,羡慕。

18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可知,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没有放弃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在宋濂心中,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濂以学为乐,因此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19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与探究。通读文章,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可知,作者当年学习的艰难主要表现在:读书难、求师难、旅途难、生活难。与此相比,我们今天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等。因此,我们今天应该充分珍惜时间,虚心向老师请教,善学乐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5.【2020·海南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8.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兑命》曰:“学学半”(                 )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传不习乎(                  )

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 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1. 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答案】8. (1)味美  (2)同“敩”,教导  (3)喜爱,爱好  (4)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9. (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10. 示例①:甲段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段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②:甲段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段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11. 示例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示例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旨”,古今异义,古义为味美;“学”是通假字,同“敩”(xiào),教导;“好”,动词,爱好,喜欢;“传”,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9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的重点词有:

1)故:所以;长:推动,促进;

2)交:交往;而:表转折;信:诚信。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甲句意思是: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从反面在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也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1题详解】本题考查选用论据。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论点是“学会反思”,所选的论据要能证明该论点。甲文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中的“自反”“自强”就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能证明论点;乙文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强调要经常反思,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能证明论点。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个人能够当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自己的缺点。”(《述而》)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而爱好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雍也》)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给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

 

6.2020·辽宁省沈阳市中考】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匡庐奇秀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B.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曹判论战》)

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 观 山 俯 听 泉 傍 睨 竹 树 云 石

10. 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____A_____,【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____B_____。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____C_____,【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__D______。(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7. D   

8. (1)像远行的人经过故乡,依依不舍不愿离开。(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凭什么要求(别的)呢?   

9.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10.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C: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D:豁达、乐观

【解析】

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秀丽\茂盛;

B.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助词,的;

C.面对\当面;

D.已经\已经;

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

1)若:像;过:经过;去:离开。

2)卒:最终;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焉:句末语气词。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看着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啊、石啊。故断句为: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了陋室环境的简陋。乙文中的“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交代了白居易选址的原因。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中的“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的豁达与乐观。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看着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啊、石啊。从辰时到酉时,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就完全忘记自我的存在,而跟万物融合无间。

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

 

 

 

【考点过关】

1.2020·湖北省荆门市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卖。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 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 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 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 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2.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 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 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

D. 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解析】

10题详解】D.通:通晓。故选D

11题详解】C.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C

12题详解】A.《马说》这篇议论文托物寓意,以马为喻,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病梅馆记》这篇散文作者迫于当时反动统治的严酷,采用含蓄隐晦的笔法,托物喻人,通过植梅这样的生活琐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扼杀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可见,两篇文章都是含蓄地(不是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骈,本意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称,著称。

(2)重点词语:蠢蠢,愚昧无知;以,凭借;为,做到。

【参考译文】

甲: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虽然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乙:江宁的龙蟠里, 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些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削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削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2.【2020·四川省泸州市中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 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 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10.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 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 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 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8. A    9. C   10. B   

11. (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解析】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A.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故选A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命名。故选C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B.“以游踪为顺序”说法有误,应该是按照“疑──察──结论”的顺序,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独游”与原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不符合。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以,因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关系。

重点词:以,把。置,放。虽,即使。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3.2020·江苏苏州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朝)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释】①阜: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āng:独木桥。⑤亏蔽:掩映。⑥坳ào:低洼。⑦碕:弯曲的堤岸。⑧榜bà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踞:蹲坐。形骸:身体。汩汩:沉浮。磨戛:折磨。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  )

A不类乎城中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B东顾草树郁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C杠之南,其地益阔         香远益清(《爱莲说》)

D遂以钱四万得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2给文中划线句断句(划三处)

形 骸 既 适 则 神 不 烦 观 听 无 邪 则 道 以 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2)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结尾“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一句的理解。

 

 

【答案】1D

2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3(1)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2)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4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纷争的鄙夷,和想要寄情于自然以摆脱烦恼的想法。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类:都解释为“像,类似”;

B.然:都解释为“……的样子”;

C.益:都是副词,解释为“更加”;

D.以:介词,用\介词,凭借;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即可划分出停顿为: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

1)坳:低洼。隆:高凸。胜势:地势。遗意:当年的遗迹。尚:还。

2)澄:澄澈。川:水流。会合:交错相接。于:在。轩户:门窗。宜:适宜。句式上,“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光影于轩户之间会合。

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官场名利浮沉,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折磨,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这是作者由山水美景引发的人生感怀。一个“鄙”字,表达了对“汩汩荣辱之场”每天的利害纷争的鄙夷;将沧浪亭这里的风景看作“真趣”,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及想要寄情山水以摆脱烦恼的想法。

【参考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4.2020·扬州市梅岭中学九年级二模】小红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对中医的否定和批判,但是在武汉抗击疫情的现场,祖国的传统中医其实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她又去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看到了许多中医大师的介绍。他们祛除病痛,造福人类,比如神医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次,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应除。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切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节选自《三国志》)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养性之术_______

(2)若当灸_______

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

沛 相 陈 珪 举 孝 廉 不 就。

7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抗击疫情中,“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硬核医生”张文宏教授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本文说一说名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答案】51通晓    2如果   

6沛相陈珪|举孝廉|不就。

7(1)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和壮年人一样。(2)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互文手法)(3)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8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淡泊名利,专心学术;为病人着想;勇于担当等。

【解析】

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晓,通晓;

2)句意为:如果应当灸治。若,如果。

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句意为:沛国的相陈硅举荐华佗为孝廉,华佗都不去就任。故停顿节奏为:沛相陈珪|举孝廉|不就。

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时,当时;以为,认为;且,将近;而,表转折;貌,面貌;(2)以,因为;翻译时注意此句互文手法的运用;(3)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以,凭借。

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可知华佗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沛相陈珪举孝廉不就。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可知华佗淡泊名利,专心学术;“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次,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切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可知华佗针灸或进行手术时,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的痛苦。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他到徐州地区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沛国的相陈硅举荐华佗为孝廉,华佗都不去就任。华佗通晓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近百岁却面貌年轻。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疗疾病,配合汤药不过只用数种药物,心里明了药物的分量比例,不用再去称量,煮熟便喝,告诉病人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华佗离开后,病人的病就好了。如果应当灸治,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温灸七八次,病也就应手消除。如果应当用针治,也不过一两处,下针时说:“感觉到针刺延伸到了某处,就告诉我。”病者说“已到”,于是华佗应声就拔出针,病也很快好了。如果病集结在身体的内部,针药都不能到达,应当剖开割除的,就饮用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失去知觉,于是开刀切除患处。一月之内,伤口就愈合复原了。

 

5.2020·四川攀枝花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通“值”,工钱,报酬

B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更加

C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     适逢,恰好

D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门的两边

10对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A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B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C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11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翻译:(班超)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B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翻译:明明事情已经发生了,却怎么能装作没看见呢?

C侍胡惶恐,具服其状。        翻译:西域侍者惊恐万状,全部承认了班超所揭示的情况。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翻译: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出身贫寒,幼年在家从事艰苦的劳动,后又被官府雇佣抄写,以此供养老母,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B班超少年好学,博通经史,立志仿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为朝廷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C班超出使西域,“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D文章开头总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接着写他为官佣书的事,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所以写得简略,而他出使西域的经过则详写。

 

【答案】9B  10A   11B  12A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B.后忽更疏懈”意思是: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更,改变。故选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意思是:只有借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故断句: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故选A

11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B.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意思是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故选B

12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A.为了表现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理解错误。文章开头部分概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以及“为官佣书”的经历,并非表现班超是“孝子”,而是突出他“为人有大志”,为下文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故选A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过了很长一段时问后,显宗(明帝)问班固:“你弟弟在做什么?”班固回答说:“替官员抄写文书,挣点钱奉养老母。”皇帝于是让班超做了兰台令史。

十六年,他被派遣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城。

班超到了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从属官员说:“难道没有觉察出广对待我们礼节疏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原因。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于是把西域的侍者召来,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西域侍者惊恐万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现在最好的办法,只有借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人就吓破胆了,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众人说:“好。”刚入夜,就带领着官兵直奔匈奴人的营地。正遇上大风呼啸,班超让十个人带着鼓藏到敌人住房的后面,跟他们约定说:“看到大火烧起来后,你们一定要一齐击鼓大喊。”其余的人全部带着兵器埋伏在门两旁。班超于是顺风放火,房前屋后的人一齐击鼓呐喊。敌人惊吓得乱了营。班超亲手杀了三人,官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烧死。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头颅拿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震惊惧怕。

猜你喜欢:

部编六册古诗词学案+鉴赏+选择+默写+实训(全)
七八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总(36套)
部编语文电子课本,课后读读写写大全
中考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汇总(全)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总结大全
统编初中教材编者答疑汇总
优秀作文集合集,总有你喜欢的类型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题汇编(附2019年汇编)
部编文言文知识清单汇总(全)
部编版推荐名著阅读系列(全)导读微课中考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