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能救命!更早识别静脉血栓,AI可以帮你
有人长途旅行归来,
刚下飞机就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
有人摔断了腿,
躺平几天居然引发大抢救
……
这一切,都源于静脉血栓栓塞,
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堵住了。
在位列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脑卒中都广为人知,但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就像一位“隐形杀手”,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
作为全国VTE防治中心优秀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联合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森亿智能,在2018年发布 “基于AI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成功入选市经信委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并入围上海市智慧医疗专题课题、国家卫健委2019医疗健康AI应用落地TOP30最佳案例奖。
潜伏在医院中的“隐形杀手”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形成斑块,最常见于下肢的深静脉内,被称为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形成一般无症状,偶尔有疼痛和下肢水肿。一旦血栓脱落,它会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如果血栓循环至肺动脉造成堵塞,会引起严重的心肺问题,形成致命性的肺栓塞。
统计数据显示,术后VTE的发生率非常高,其中,从临床上看,老年患者、肿瘤病人、骨科手术病人、肺血管疾病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被列入“中高危”的概率较大。
据统计,高达60%的VTE病例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因此,开展VTE防治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预防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乃至首要任务。“静脉血栓栓塞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能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死亡率会明显下降,这就需要规范化的院内管理。” 十院医务处处长杨佳芳说。
“VTE防治举措”助力早期识别
2018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了“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作为优秀项目成员单位之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一套十院VTE防治管一体化模式。杨佳芳介绍,该院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VTE风险模型并开发VTE辅助决策系统,提高了医院的整体VTE防治水平。
从最早在骨科试点,到全院运行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3.0版,这套AI系统评估可以自动识别年龄、体重指数、化验指标条目,避免了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从而节约了时间。骨科护士长田梅梅说,曾经有一位55岁的女病人,因半月板损伤入院,AI系统评估为3分,人工评分为2分,对比发现,AI系统评估中自动识别了该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但患者一再否认患有此病,进一步系统追溯发现,该患者曾经1年前以“COPD”收治于呼吸科,从而规避了人工评估的信息盲点,有利于促进血栓评估的准确性。
最新发布的《上海市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规范防治》白皮书(第二版)数据显示,该系统在十院上线后的2个月内,在出现VTE的49个患者中,医护人员根据传统量表识别出11个,而森亿智能预先识别出27个。
针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医院还建立了相关的诊疗数据库,帮助医生减少差漏。如孕产妇高危患者,2020年下半年,医院把VTE的评估、干预和预防,一并前移到了门诊,目前已覆盖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分娩后各个阶段。2020年,医院出院人次为9.6万人次,VTE系统自动评分达到了100万次。平均每天活跃在系统中的医生和护士达到了300-600人。评估效率方面,系统平均每月可以节省医护人员600小时的工作时间。整体VTE评估率在2020年达到了94%。
上海积极推进VTE防治体系建设
静脉血栓栓塞善于“伪装”,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可掉以轻心。市十医院院长秦环龙认为,十院VTE防治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引入智能系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模式,医院依据各学科诊疗规范和指南、疾病特点、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等情况,统筹院内资源,让各临床学科达成共识,提高院内VTE防治的综合实力。此外,上海十院还建立了各临床学科间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工作团队,相互协作,各负其责。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于VTE的防治工作十分的重视,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控制指标中,已将VTE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列入需要监控目标。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也不乏重视VTE预防的身影。2020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也明确提到了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要求。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推进发展,上海市VTE防治联盟已有20家成员单位,整体预防实施率为34.12%,比2019年提升了33.06%。上海VTE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左 妍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陆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