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察丨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大重点领域
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旨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主旨,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六个新认识,着力在六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琦 李顺强
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会议指出,要加强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轮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第一轮是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第二轮是2003年顺周期的拉动经济增长,第三轮是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三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是公路、轨道、通信、机场、车站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但是,就农村基础设施而言,首轮大规模建设始于2006年,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列入我国四大类基础设施进行谋划布局,意味着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旨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主旨,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六个新认识,着力在六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个新认识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方面。要认识到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稳住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要将国家安全观落实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立足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建设到使用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落实安全责任理念;在水电路气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方面,要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避免滋生经济风险和生态风险。
二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经济账和综合账一起算。短期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考虑前期建设的成本,也要考虑后期维护的支出,同时更要考虑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增加农村投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期来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带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激活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潜力和动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新和老”并行。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提升道路桥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将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性就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的拓展和延伸方面。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一方面,要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提质升级,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四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量和质”并重。“量、质”并重是新时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在“量”上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把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进来,把农村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和网络等联通渠道;另一方面,在“质”上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高质量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国家安全观等重大战略相结合,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
五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时间和空间布局。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立足生命周期需要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使用年限、更新周期等时间上的布局。前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投入建设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运行难和管护难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需要解决的重点。通过强调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可以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投入使用和维护保养等环节加强项目的衔接性和互补性,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运行难和管护难的问题。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需要围绕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发展阶段和未来人口结构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农村基础设施。
六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空间和潜能。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主要来源于适度超前和结构性优化等两方面。适度超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未来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的新需求,在便捷农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着手,布局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基础设施。结构性优化需要加强当前农村建设的短板领域,如绿地和水路、历史古迹维护、村庄社会生活空间、村庄安全设施等方面。如果从这两方面着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空间,这是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六大重点领域
一是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在巩固与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根据2016年的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全国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为99.3%,村内道路硬化占比为96.2%。但是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仅为61.9%,而西部地区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只有35.5%。这一反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道路建设依然存在短板,乡村道路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立足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是新时代推动乡村道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推进“四好农村路”重点是逐步提升乡村道路层级,将城镇道路和乡村公路两个子系统一体化设计,提升乡村道路的整体服务能力,以推动乡道、村道衔接省道、高速公路为重点,着力突破行政区划障碍,实现区域间路网互联互通,满足农村居民不断理性化扩大化的出行需求。
二是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重在拓展和完善。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重点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保障好群众出行。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成果,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进村入户。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整合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构建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
三是加快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在强化和提速。农村冷链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和速冻工业品出城进村双向流通的保障,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着力补上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短板,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与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有效衔接,形成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四是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重在提升和扩展。农村供水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52%。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弥补农村供水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推动城镇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暂不具备条件的,要以人口集聚的乡镇或行政村为中心,通过建设改造万人工程、延伸供水管网,扩大规模化供水覆盖范围。在牧区、山区、偏远地区等不具备规模化供水条件的地区,推进实施一批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五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在实效和特色。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为抓手,求好不求快,力求提高处理质量和治理水平,因地制宜,在平原、山地、丘陵和生态环境敏感等典型地区组织一批有特色可推广质量高的人居环境整治方案,然后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六是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在创新和高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拥有非常大的空间。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互联互通、便捷高效、质优安全为出发点,在农村加快布局建设5G、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电商进村、快递进村等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公路电网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热点链接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