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见 | 那位密藏文化大革命影像底片的“红色新闻兵”走了

荐见 荐见美学 2021-01-28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李振盛拍的照片中存在的某种模棱两可的内容,迫使我们不断质疑我们以为我们正看到的东西。” 史景迁



80岁的中国摄影师李振盛几天前在美国因脑溢血去世。


李振盛和妻子祖莹侠


这位著名的中国摄影师在七年前获得了露西纪实摄影杰出成就奖,因为他的”文化大革命“系列照片在纪实摄影历史上做出的贡献。


李振盛是前《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文革期间,他拍下了数万张照片,部分照片从未见过报或者在其他场合公开。


为了保存它们,他文革期间在住所的木地板上锯了一个洞,将底片藏于洞内。被抄家时,这些照片躲过了一劫。


1966年6月15日,李振盛的自拍作品《故作英雄状》,当时他在黑龙江日报社摄影组工作 


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里,馆长樊建川为他专门设立了”李振盛摄影博物馆“。将李振盛的文革老照片,结合上千件文物,展示了这位中国摄影师从出生到年迈的个人见闻和时代图景。


文革期间的李振盛工作照


1


1940年8月,李振盛出生于大连。当时东三省被日本占领,他十岁上学,后来进入吉林省长春电影学校电影摄影系读书。


由于“大跃进”导致的三年饥荒,他成为电影摄影师的梦想泡汤了。退而求其次,成了《黑龙江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1965年春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李振盛在农村度过了两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农村的“四清运动”为他提供了“新闻现场”——他的纪实摄影生涯就此展开。


1965年5月12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对敌斗争大会上批斗富农分子袁凤祥。当时在农村的李振盛记下了这些历史现场


1965年5月12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贫农妇女在控诉富农分子袁凤祥的"罪行"。李振盛/摄



文革前,李振盛从农村回到了城市。


这个20多岁“后浪”当年对文革的号召充满了向往。在一次采访里,他回忆自己的1966年说,



“毛主席说,这样的文化大革命每隔七八年来一次。我当年20多岁,跟其他年轻人一样,都觉得十分幸运,因为这辈子能经历好几次这样的大革命。”



手中的照相机就是他响应号召的武器。


1966年10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激情燃烧的岁月。李振盛摄影


1966年8月24日,红卫兵逼迫和尚扯起"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条幅自辱门楣。李振盛/摄


1966年9月12日,黑龙江省长李范五被批斗时,亲戚揭发他转移的贵重财产。李振盛/摄


不过,扛着相机的李振盛一开始在“造反大会”上拍照有些过于显眼。


经常有红卫兵质问李振盛是干啥的,“如果掏出记者证,他们会说你是‘黑省委派来的黑探子’,拍照片给黑省委秋后算账用,轻者扯出胶卷曝光,重者砸毁或没收相机,”李振盛说。


他注意到,那些佩戴红卫兵袖标的的人能够自由拍照片。他决定要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红袖标。


1966年8月28日,他组织《黑龙江日报》报社的几名同事成立了一个造反组织,取名“红色青年战斗队”。并去大街上印了带有“红卫兵”字样的袖标。


李振盛成了一名红卫兵。可以去北京免费乘火车,可以有免费的食宿。当然,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拍照了。


1966年10月1日,哈尔滨的小学生肩扛红缨枪参加文革中的第一个国庆节游行。李振盛/摄


“他们身着绿军装,臂戴红袖章,手持红宝书,在天安门广场上跳起忠字舞,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东方红》,有时为了见上‘伟大领袖’一面,一等就是数个星期。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本能告诉我,要把它们记下来,”李振盛回忆说,“但我并不真正知道我正在做的事情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将来。”


1966年7月,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上已充满了火药味。李振盛/摄


1966年8月24日,哈尔滨,红卫兵给极乐寺的佛像戴上高帽子示众。李振盛/摄


李振盛回忆说,



“当我没有在拍照片时,如果群众在高呼口号,我也跟着高呼。如果每个人都举起拳头,我也举起拳头。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如果你不随大流,他们很可能会认为你不够革命。”



1967年7月16日,哈尔滨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两周年。李振盛记录了这场活动里难得画面。



纪念活动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在下水前都需要先学习毛主席语录。



李振盛的工作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客观记录;另一部分按照宣传要求的“拍摄”。


1968年4月28日,五岁小女孩成为全省学毛著代表,在哈尔滨人民体育场给红卫兵表演,李振盛/摄


1967年9月4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红卫兵在办毛泽东思想宣传栏。李振盛/摄


1967年11月7日,边疆地区的红小兵大串连步行到哈尔滨,连夜排队购买《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李振盛/摄


1969年8月11日,牡丹江市,牡丹江印刷厂工人正在装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李振盛/摄


有一次批斗会上,李振盛想拍出批斗会高昂的情绪,但主席台上带头的红卫兵在每次喊完口号后都会把手垂下,随后台下群众会举起手跟着高喊口号。


“但是如果照片上带头的红卫兵的手是放下的,读者一定会以为他是被批斗对象,是下面的人在冲着他挥拳头。我就跟他说,你喊完口号别放下手,他说那怎么行?我说那你就喊两遍。因为喊两遍他中间就不会把手放下,我就在这个间隙拍下了所有人都高举手喊口号的场景。”李振盛说。


1967年4月27日,哈尔滨市北方大厦广场举行的批判走资派大会 李振盛/摄


2


作为一名红卫兵,李振盛在报社内部也加入了批斗运动。他有次回忆说,报社内部的批斗大会,一般有300多人,最多能达400多人。


“最倒霉的就是总编辑,报社内每成立一个组织,就要把他拉出来批判一番。差别是,有的是极左,他就要受罪,有的看上去恶狠狠的,但其实是讲人道将讲人性的,有的还动手打他,我们从来没打过人,但当时的那种革命激情必须表达出来。”


1968年9月5日,哈尔滨,一家军队医院中的病人每天都要开展早请示、晚汇报活动。李振盛/摄


1968年4月,一直作为文革运动记录者和参与者的李振盛终于未能从灾难中幸免。


这一年,他和同事祖莹侠成婚。不久,她的岳父被批。接着,运动的洪潮向李振盛扑面而来。


他被以“建立独立王国试图主宰报社”的名义打倒。


这位”造反者“和”红卫兵“转眼间成了被批斗对象。1969年5月,李振盛被发配到柳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68年黑龙江省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高举红旗奔向农村。李振盛/摄


1968年4月16日,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王国祥为农民讲话后,被感动的170多位听众把自己的毛主席像章戴到他身上。李振盛/摄



也就是拍完这张照片没多久,李振盛的岳父自杀了。之后,李振盛也第一次被关进了牛棚。


“我是造反派成员,但我没有打过任何人,反而是被别人打了,我也没有抄过别人的家,但最终自己的家却被抄了。”他有次回忆说,“我这一生接触的两个女性,一个是初恋女友的妈妈不堪被无端定成‘地主婆’自杀了,一个是我妻子的爸爸受迫害自杀了。我还能有激情去革命吗?”


这些年里,李振盛一共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说,“那个时期,正面的照片可以被采用,负面的是不许见报的。批斗的、戴高帽的、游街示众的、抄家的、枪毙人的绝对不准见报。”


文革期间被指控腐败的叛乱分子被处决,右边一名警卫正在将一发子弹交给处决的人 。李振盛/摄


从他的岳父被批斗开始,李振盛就察觉到了他拍摄的这些照片可能给他带来的危险。


李振盛开始将“负面”的底片从报社转移到家中。


他在书桌底下的木地板上锯开了一个杂志大小的洞口,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开始在墙角锯木地板。妻子祖莹侠在窗口为他放风。



这才让这些珍贵历史档案得以保存。


1972年,李振盛从五七干校回到哈尔滨,此时,造反集会、批斗会戴高帽的场景已经不再了,大街上也没有了游行集会的声浪。那些被藏好的照片,也依旧在地板下。


他接着拿起了自己的相机,记录下时代新的一页。


1975年7月23日,黑龙江省阿城县玉泉公社,5万农民观看中国舞剧团演出的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李振盛/摄


1976年9月18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70万人集会悼念毛主席逝世,图为各界代表在哀悼。李振盛/摄


1976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驻军首长在"无限忠于华主席,坚决保卫华主席"标语下,隆重敬迎华主席像由北京送到哈尔滨。李振盛/摄


“尽管文革接近尾声。但人们的内心并不可能完全恢复。在报社举行爬坡会议之后,大家又变得友好起来,但这只是一部分表象,原来的对手之间,甚至盟友之间的恩怨情仇仍然持续存在,甚至延续到他们之间的子女。一直到文革结束,人们仍然不能完全互相信任。”李振盛回忆说。


1976年12月28日,黑龙江省委全体领导敬迎华主席像。李振盛/摄


1987年12月,李振盛的20幅文革系列专题照片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题,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荣获新闻摄影大奖。


1988年3月,"艰巨历程"影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出席开幕式。他接见李振盛时说:"你为人民记录历史,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人民会感谢你"。


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在给李振盛《红色新闻兵:一个摄影记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一书的导言里写道,



“李振盛拍的照片中存在的某种模棱两可的内容,迫使我们不断质疑我们以为我们正看到的东西。”






李振盛更多纪实摄影作品:




1965年3月25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贫下中农在批斗"漏划的富农分子"。李振盛/摄


1965年5月13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料甸公社召开万人对敌斗争大会,由武装民兵看押"四类分子"。李振盛/摄


1965年5月13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富农分子袁凤祥的几间草房被当作"地主庄园",贫农社员被组织去参观。李振盛/摄


1965年5月21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召开万人对敌斗争大会。李振盛/摄


1965年5月28日,在"四清"运动中,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公社东环大队农民在投票选举党支部成员。李振盛/摄


1965年6月17日,黑龙江省阿城县,失去双臂的朝鲜族一等革命残废军人宋然浩在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上讲话时高呼口号。李振盛/摄


1965年4月28日,黑龙江省阿城县群众欢送知青上山下乡。李振盛/摄


1973年3月8日,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李振盛/摄


1973年6月17日,大庆油田钻井工人向上级报喜:又打了一口优质井。李振盛/摄


1968年10月1日 高举毛主席像欢度国庆,摄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李振盛/摄


听你说👏


创办一年的荐见是美学领域知名内容品牌,微博十大影响力人文艺术机构,腾讯百佳企鹅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号。在微博和公号拥有百万级艺术粉丝矩阵:微博“荐见”月阅读量1亿+以上,公众号“荐见美学”是美学、艺术、设计领域话题策源地之一,也是该领域用户互动参与度最活跃的公号,曾推出《全世界都在捐助,为什么武汉医疗物资还在告急?》《我们为什么爱常玉?》等多篇现象级传播推文。


荐见不仅是媒体,也是一家聚合美的高认知人群,由他们共同参与,一起发现和重新定义“美”的新一代社群组织。荐见美学市集是聚合社群用户认知力为大家发现生活好物的平台,是100万美学分子的共识之选。


如果你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美学分子,如果你的美的故事和关于艺术的作品要给荐见投稿,欢迎加见叔个人微信。等你。


加见叔微信

微信号:wenyi1282

请标注城市—职业




大家都在看

👇



荐·人物



排版编辑 /杜姝雨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荐见美学市集,百万美学分子的共识之选,每天都有好物上新


猛戳右下角,志趣相投的我们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