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点读书丨《明亡清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浙江致公 2022-07-09




晚上十点,睡前伴读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读书学习重要论述精神,根据致公党中央“书香机关”读书活动部署要求,浙江致公公众号推出“十点读书”专栏,引导广大党员和机关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愿读书,成为通达之才,全面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队伍。今天推出第十期。

■ 荐读书目:《明亡清兴多少事》

 

■ 分享人:吕宏程,致公党省直综合一支部党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创业导师



明亡清兴的历史,比三国演义更扣人心弦,比隋唐故事更跌宕起伏。

脍炙人口的小说《三国演义》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隋唐演义》的影响力虽然不及《三国演义》,但其塑造的英雄传奇和宫廷爱情,也让众多历史人物形象在民间深深扎根。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描述明亡清兴之际的云波诡,虽更扣人心弦,但是除了姚雪垠所作小说《李自成》外,全方位、高质量、通俗易懂地还原那个时代的作品寥寥无几。而《李自成》本身则是一部小说而已,并不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同时局限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拔高了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形象、有意无意贬低明王朝;而且下笔的角度仅仅是以描述李自成农民军兴亡为核心,虽然是鸿篇巨著,然而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

《明亡清兴多少事》一书并不是小说,它深入浅出地述说历史,是一部优秀历史科普书。作者是周华龙,擅长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特点是:

一、多维角度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多维角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种视野。作者从女真、明朝、日本、朝鲜多角度、多方位介绍当时的历史进程。各方势力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逻辑清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二、通俗易懂

该书的内容虽然是中国古代的历史,但是作者善用笔触,化文为白,言古映今,语句流畅,深入浅出。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每一条线索逐一清楚交代,即使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读了也能理清头绪,从中悟出道理。

三、客观公正

该书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把人物脸谱化。对于历史人物不吹不黑,客观地描述事实经过,虽然常有喜怒笑骂,反映作者价值观;但是依旧给读者留足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中的是非曲折。所有叙事,情绪的东西少之又少,理性的东西贯穿始终。

四、取舍得当

作者所精心选择的历史段落,符合大部分读者们的口味。很多史料的取舍,既不妨碍大家全景式地了解当时的风起云涌,又不啰嗦重复,有如在百花园中,既聚焦一枝枝名卉奇葩,又兼顾全园芬芳。作者笔下的历史车辙轮,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曲折迂回,引人入胜,值得回味。

当然,掩卷之余,也有遗憾。本书主要叙述了努尔哈赤时代的明、后金、朝鲜和日本的事件。而“明亡清兴”更多的是作为“时代背景”去陈述那时候的历史事件。事实上,该书结束之际,明朝没有灭亡,而且从实力上和逻辑上(而不是时间上)看,离明朝灭亡还很“远”。而且直接灭亡明朝的,是李闯部队,而不是后金。

若深入思考,不难得出结论:亡明者,明也,非李闯也,亦非后金也。亡明的“种子”,在阉党和东林党之争的时候,就在中原大地的土壤里深深地埋下了、悄悄地发育了。如果在后续作品中能将这一时期一些历史事件也写入,则逻辑上更完整。正如,写三国必写董卓一样,把董卓写入《三国志》(见《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是陈寿高明之处。如果不写董卓,不仅历史逻辑不够完整,而且以《三国志》为基础的后世小说《三国演义》也无法那么走红。

还有研究者把明亡清兴的原因归结为自然因素,例如小冰河时代、瘟疫等等。固然这也些也是重要原因,但是与明末同时的很多欧亚政权并未灭亡,所以归根到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如果明朝内部能保持团结一致,上下同欲,同心戮力对付内部问题和外部挑战,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各派乱政,进退失据,或许情况会大位改观。

总之,就客观条件而言,明朝之亡,比东汉之亡更令人扼腕。亡明者,明也,非李闯也,亦非后金也。后人当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