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






中国哲学与经学



美德伦理视域下先秦德性伦理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余达淮  甄学涛(5)

清代汉宋关系辨析

崔发展(13)

重情与非情:《毛诗正义》的“夫妇为兄弟”说

潘忠伟(21)

《周官》改名《周礼》考

张厚知(29)



经济学



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与区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姜泽林  叶燚  陈灿平(33)

货币政策、金融杠杆与商业银行绩效

——基于中国21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李雪  胡梦飞(42)

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平滑转换模型与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何宜庆  王茂川(54)

行为金融视角下信托公司对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异象”的影响

钟晨  吴雄(65)



法学



论宪法询问答复

周伟(75)

大数据时代个人医疗信息利用的入罪界限

——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再思考

储陈城  胡子昕(82)

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研究

曾文忠(91)

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构建的再审思

杜玉琼  黄子淋(97)



教育学



教育思想组织的历史和理论维度

——指向方法论的思考

刘庆昌(105)

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现状与进路

丁浩然  刘学智(114)

多中心治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善治之路

陈亮(122)

核心概念视域下的美国本科STEM课程设计

——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洪志忠  程菁菁(128)

课程知识观重构视野中的深度教学

王芳芳(136)



文艺研究



《左传》的占断式叙述及其文化史意义

刘文勇  叶根虎(143)

汉画的空间特征述论

黄忱忱  刘敏(151)

藏族民间“热巴”艺术的民俗审美研究

刘波(159)



历史学



“嘉祐之治”:一个叫不响的命题

张邦炜(166)

解缙二修《明太祖实录》相关问题研究

谢贵安(175)

何以为界:雍正时期川、滇、藏行政界域划分与康藏治理

王丽娜(183)

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关于琉球领土归属权的对策研究与实践活动(1945-1947)

李超(192)



书评



“发现边疆”的重要学术机构的“再发现”

——评周蜀蓉著《发现边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研究》

汪洪亮(203)



学术信息



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暨第八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207)

第五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高端论坛暨第一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硕博论坛召开

(208)










美德伦理视域下先秦德性伦理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余达淮  甄学涛




摘要:作为对传统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反思,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美德伦理学构成当代伦理学最为重要的基本研究范式之一。美德伦理学对人品质的思考、对人整体道德生活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道德哲学。先秦德性伦理思想本质上是对“人伦德性”的不同认识,以美德伦理视角观之,儒家思想表现为美德与规范合一的理论倾向,道家思想表现为伦理自然主义的价值旨趣,墨家思想表现为“功利主义”的实际追求,法家思想则表现为“尚法轻德”的政治伦理。以美德伦理为准绳分析先秦德性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美德伦理学在当代的理论建构,而且为美德伦理学在当代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思路,更有助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美德伦理;先秦德性伦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清代汉宋关系辨析


崔发展




摘要:汉宋关系是理解清学的一把钥匙,学者们历来重视探究这一问题,研究成果颇丰。若以“关系”本身为线索,清代的汉宋关系本身及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关系主体、关系客体、效果历史、关系形态等四种类型。而若是以宗主观念与门户之见的有无作为衡量标准,清代的汉宋关系或可归结到不同的关系结构之中。如何走出汉宋关系的分析框架,至今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清代;汉宋关系;宗主;门户





重情与非情:《毛诗正义》的“夫妇为兄弟”说


潘忠伟




摘要:“夫妇为兄弟”说是中古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奇论,提出者为刘炫而《毛诗正义》加以承袭。这一命题的出现,主要与北朝“重情”习俗、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以及“兄弟”伦常普遍化等社会风气密切相关。该说将夫妇关系比附为某种兄弟之道,既反映了隋唐儒家学者尊重现实并试图将其合理化的解经取向,又是他们自觉对传统儒家经典叙述加以改造、利用和修正的结果。“夫妇为兄弟”说的提出,表明遭遇“大动荡”时代的儒家思想所拥有的经典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超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伦理纲常进行创造性发挥,将夫妇之道归结为“兄弟”之情,正是这种学术空间较为逼仄的结果。

关键词:《毛诗正义》;“夫妇为兄弟”;刘炫;孔颖达





《周官》改名《周礼》考


张厚知




摘要:王莽居摄期间,刘歆奏请《周官》改名为《周礼》,与《周官》毫不相关的周公事迹,成为改名《周礼》的依据。贾公彦认为是刘歆将《周官》与“周公致太平之迹”联系起来,这与事实本身及刘歆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符。刘歆明确地说是王莽发现了《周官》的价值,结合对刘歆与王莽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是王莽授意刘歆奏请《周官》改名《周礼》,为其托古改制提供依据。《周官》改名对后世的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周官》;《周礼》;刘歆;王莽





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与区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姜泽林  叶燚  陈灿平




摘要: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数据,分别从地理和经济视角构建距离权重矩阵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探究在财政分权框架下环境规制对区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的环境规制水平引发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度的提升显著削弱了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进入的抑制效应;污染密集型产业在区际间的转移行为具有强烈的空间关联性,表现出由东向西、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的态势。因此,承接地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关键是要加强其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拉力,提升环境承载力,依据本地产业的关联性,理性引入外来企业。

关键词:环境规制;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污染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






货币政策、金融杠杆与商业银行绩效

——基于中国21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李雪  胡梦飞




摘要:基于2005-2019年中国214家商业银行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政策周期内货币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并重点分析杠杆率在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会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逆周期影响,且商业银行绩效对价格型货币政策更为敏感;(2)宽松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同业杠杆率都呈下降趋势;(3)杠杆率在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过程中充当中介变量。在分组研究中,低杠杆、小规模和上市银行组中渠道效应更加显著。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绩效;同业杠杆率;中介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经济增长效应

——基于平滑转换模型与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何宜庆  王茂川




摘要:基于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平滑转换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考虑内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能一步激发其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分维度来看,覆盖广度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表现为逐渐递增的非线性变化,使用深度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存在稳定的线性关系,而数字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存在逐渐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欠发达地区更显著。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平滑转换模型;分位数模型




行为金融视角下信托公司对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异象”的影响


钟晨  吴雄




摘要:基于2012-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132家上市房企数据,通过分析不同投资者投资策略模型,实证检验了房地产信托业务对上市房企股价异常波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当上市房企通过房地产信托计划融资时,股票市场投资者更容易产生“异质信念”,进而采取更多“动量投资策略”与“反转投资策略”,此时企业面临更大市场风险;(2)在信托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下,非理性投资者会受到管理层夸大产品收益、弱化产品风险的过度宣传影响,使得企业股价异象程度进一步提升。对信托公司兑付风险与经营风险的防范以及对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预判,有利于稳定上市房企股价,提高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行为金融理论;上市房地产企业;动量效应;反转效应

 

 



论宪法询问答复


周伟



 

摘要:宪法询问答复始自1954年《宪法》实施的先例,发展为《立法法》上的法律询问答复制度,并在适用条件、范围和程序上均不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宪法解释方式。通过分析200余件宪法询问答复案例发现,宪法解释的情况涵盖合宪性确认、违宪性判断、宪法条款释义、明确宪法界限、解决宪法纠纷等。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有必要改进宪法询问答复的工作制度、程序规范、答复听证、答复公开等,以实现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开展宪法解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作宪法询问答复的适用,发挥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中的各自功能。

关键词:宪法;解释宪法;宪法询问答复

  




大数据时代个人医疗信息利用的入罪界限

——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再思考


储陈城  胡子昕




摘要: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大数据的利用是一对冲突性命题。医疗领域大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果,因此,各国立法呈现出从对医疗信息的传统保护到对医疗大数据有效利用的转变。在我国,对医疗大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医疗方式的革新亦是大势所趋。划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解释限度,厘清本罪的治理边界,能够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为相关主体在医疗大数据有效利用的流程中免除刑事责任风险。

关键词:医疗大数据;个人信息;去识别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研究


曾文忠




摘要: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曾规定于《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一审稿和二审稿中,但是由于争议过大而在定稿时被删除。为了解决合同僵局问题,立法者在《民法典》中完善了排除履行规则的规定。但是,排除履行规则不能代替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情事变更规则不能代替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重大事由规则”也不能代替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应当从违约方违约原因是非恶意违约、继续履行合同的后果对违约方显失公平、守约方拒绝解约行为的性质构成权利滥用三个方面确立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的适用条件。用排除履行规则解决合同僵局问题只是权宜之计,建议时机成熟时在我国民法典修正案中增加对违约方合同解除规则的规定。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解除规则;合同僵局

 




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构建的再审思


杜玉琼  黄子淋




摘要:随着国际投资仲裁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现行国际投资仲裁机制的弊端正逐步凸显,“一裁终局”的传统理念已无法适应国际投资仲裁案件的特殊性。研究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现实性及合理性,探索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建立长效稳定的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有助于促进仲裁裁决的一致性和实体公正性,确立投资者和东道国对国际投资仲裁机制的信任,从而缓解国际投资仲裁的制度危机。

关键词:国际投资仲裁;上诉机制;一裁终局




教育思想组织的历史和理论维度

——指向方法论的思考


刘庆昌




摘要:涉及人类教育认识整体的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学原理两个家族之中。前者在过程的维度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创造,可称之为教育思想组织的历史维度;后者则在结构的维度组织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教育思想创造,可称之为教育思想组织的理论维度。具体而言,历史维度的教育思想组织,旨在把历史的教育思想在时间的维度做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统合;而理论维度的教育思想组织,旨在把各自教育思想的个性整合到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思想体系之中。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组织;教育知识;教育思想史;教育学原理

  




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现状与进路


丁浩然  刘学智




摘要:教师教材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专业发展及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的调查,从教材观、教材知识、教材能力三方面对教师教材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教师视教材为绝对权威,对教材预期教育价值的定位不够清晰;多数教师教材本体知识存在空白;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职前学习、专家讲座、教研组集体备课等因素对教师教材素养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应采取鼓励师范院校开设教材专题课程、完善教师在教材方面的培训机制、促进教研组的有效合作等措施,促进教师教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义务教育;教材素养;教师专业发展

  




多中心治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善治之路


陈亮




摘要:多中心治理是以多主体互动中所形成的合作规制秩序为基础,在交往协作的过程中实现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它是对传统“中心—边缘”治理模式的反思,强调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是多元主体民主协商和互动对话的过程。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公共性、合作性、民主性以及内省性的特征。基于此,重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科学价值取向,明确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多元治理主体,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制度内容设计,规范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监管制度,应成为新时代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实现善治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研究生培养机制;互动协商

 




核心概念视域下的美国本科STEM课程设计

——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洪志忠  程菁菁




摘要:STEM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素养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路径。基于核心概念的课程设计是美国本科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本研究结合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案例,回答本科理工科课程改革为何要基于核心概念、如何确定核心概念、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如何构建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与评价等关键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我国本科理工科教育教学需要将聚焦迁移能力、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加强核心概念对课程整合的引领,重视基于证据的教学与评价作为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核心概念;本科教育;STEM;课程设计

 




课程知识观重构视野中的深度教学


王芳芳




摘要:深度教学的已有研究存在忽视教学过程发生机制和割裂教学整体性的局限。从审思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与反本质主义课程知识观的两极分化中,尝试弥合二者之间的分歧,重新构建课程知识观的逻辑框架,据此探寻深度教学的本真内涵和运作路径。深度教学是教师将简化后的知识生产过程以适宜教学的方式再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条件,掌握知识生产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方法、想象、情感、意志等,帮助学生实现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从低阶思维能力到高阶思维能力的系列转化,进而形成独立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素养品质。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是:深度挖掘教材中知识的生产要素,依循两大逻辑逐级深化教学活动过程,重视知识获取过程的全息式评价。

关键词:课程知识观;知识生产过程;深度教学




《左传》的占断式叙述及其文化史意义


刘文勇  叶根虎




摘要:《左传》中有一种以占卜思维进行历史叙述的模式,这一叙述模式承自甲骨卜辞,可以拆解出占象、占断、占验三种形式要素。占断式叙述具有叙述的外形,实质却是一种文化论证。从文化史的角度审察,《左传》占断式叙述是一次文化整理,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史家把关注的焦点从神意转到人德,将纯粹解释占断语的卜筮语辞,改造成个人之德的验证场;将面向贞问人的私密话语,转化成叙史的公共话语;把面向神话的叙述模式,转化成面向人群的叙述模式。这种叙述模式蕴含了经法、史法、文法诸义,使《左传》成为经、史、文混溶的文化元典。

关键词:《左传》;占断;叙述模式;文化史意义





汉画的空间特征述论


黄忱忱  刘敏




摘要:近年来,汉画成为学界追索汉代人如何理解天地宇宙的重要研究对象,但仍有一些核心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汉画的空间生成是基于其作为图像性丧葬器物的定性,它不仅是图像的形式存在,还是器物的物质存在与丧葬的价值存在共生的意义物。其次,将汉画视为空间结构的主体,其在成型形态、透视法则与装饰技法中彰显出不同于平面图像的空间构图特征。最后,将丧葬建筑视为空间结构的主体,汉画的空间位置不仅与建筑装饰系统有关,还在建筑之间发挥特殊的功能意义。可以说,对汉画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本质是要重构汉代人真实的空间概念。

关键词:汉画;图像器物;空间生成;空间构图;空间位置





藏族民间“热巴”艺术的民俗审美研究


刘波




摘要:“热巴”是具有浓郁藏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融歌乐舞于一体,流行于西藏昌都、云南迪庆等藏族聚居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巴艺术在民俗审美的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均具有鲜明的特质,它不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世人观察藏族民俗文化的窗口。

关键词:热巴;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民俗审美





“嘉祐之治”:一个叫不响的命题


张邦炜



 

摘要:“嘉祐之治”又称“仁宗之治”,系旧党人士出于党争需要,于北宋中后期所塑造。在这些塑造者中,范祖禹与陈师锡最具代表性。他们粉饰宋仁宗及其时代,将“嘉祐之治”作为与新党争斗的法宝。北宋后期,旧党法宝失灵。旧党人士不仅未能劝说宋哲宗效法仁宗,复行嘉祐之政,也未能阻止宋徽宗重用蔡京,推行所谓“变法”,而且他们屡遭贬黜,往往死于贬所。两宋之际政局翻转,旧党全胜,新党覆没。南宋历代君王均“专法仁宗”,从此改革之门关闭。士大夫集团争斗的焦点不再是新与旧,而是和、战、守。包括嘉祐年间在内的仁宗时期问题成堆、危机四伏,实难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量齐观。“嘉祐之治”一说仅畅行于南宋一朝,此后始终未曾叫响,被绝大多数人集体遗忘。

关键词:嘉祐之治;宋仁宗之治;党争

 




解缙二修《明太祖实录》相关问题研究


谢贵安 




摘要:解缙奉命总裁二修本《明太祖实录》时,面临篡位伊始的永乐帝朱棣迫切需要清除建文初修本的影响、巩固自己地位的复杂而险恶的政治环境,为应对此一局面,解缙理应拟定妥贴的修纂凡例和宗旨,尽量与当今皇上保持一致,然而解缙内心深处对“据实直书”的执念和保留,使其本人及二修本实录皆未获得朱棣的完全信任。在《修纂凡例》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解缙的《进实录表》以及早年为朱元璋施政所作的评价,成为逆向推知和考证其预修实录时的修纂主题及其纲领的恰当文本。统领“百人之众”的总裁解缙,对馆中江西吉安府同乡的关注异于常人,在文集中多有记载,从而对官方公布的二修人员名单提供了印证、修正和补漏的依据。

关键词:《明太祖实录》;解缙;解缙《进实录表》;实录修纂

 

 



何以为界:雍正时期川、滇、藏行政界域划分与康藏治理


王丽娜




摘要:行政区划是中央政府治理地方的重要依托,其中行政边界的划定是关键。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朝实现了对康区的全面控制,康区在治藏战略中的前沿与依托地位初步确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康区的统治,发挥其在治藏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朝展开了川、滇、藏的划界行动。“以何为界”“何以为界”以及“如何划界”,不仅是划界过程中的实践问题,而且关系到清朝对康藏地区的施政与治理。因此,清朝雍正时期在划界过程中,着眼于对康区与西藏的治理,综合考察划界区域的天然地理界线、民众归化程度、入藏道路畅通情况等因素,以形成隔绝与保持联通的辩证方式,最终划定了川、滇、藏之间的行政界线,由此奠定了康区在治藏中的战略性地位,并对其后的康藏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清朝;川、滇、藏行政划界;康区;康藏治理




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关于琉球领土归属权的对策研究与实践活动(1945-1947)


李超




摘要: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就主权归属地位未定的琉球迅速展开对策研究活动,而美苏冷战局势的形成,客观上为日本向美国争取琉球领土主权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日本将对策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几次尝试表面上没有收到积极反馈,但美国根据自身需求而对于东亚战略的调整思路,可以说与“芦田备忘录”和“天皇备忘录”中的琉球构想形成了某种政治默契,也间接说明日本的对策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实效。由此,日本进一步认识到美国试图独占琉球的意图,于是将琉球领土对策的赌注押在美国手上,企图通过依靠美国并满足其战略意图的方式,与其携手突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领土方案以及相关国际法原则等。日本此举不仅导致琉球战后地位问题的日趋复杂,也为战后东亚秩序的演变及相关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二战结束初期;日本;琉球地位;“芦田备忘录”;“天皇备忘录”

 end



☆ END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