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王蕴明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2023年第3期 总第790期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发起的,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0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5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11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 |  王蕴明

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戏剧评论家

   一   

日暖千芳娇,盛世万木春。时势交移,岁华替换,转瞬中国戏剧梅花奖设立已经40周年了,回眸如面,情思翩然。40年前,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然而遭受10年严寒,冰雪摧残的中国菊苑,却面临着青黄不接,新老替代,传承无序,创新乏力之窘态。要尽快改变这一境况的关键在于大力培育青年一代,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赢得社会声誉,尽快恢复老一代艺术家当年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剧协前辈戏剧家的引领谋划下,由中国剧协主办的《戏剧报》(《中国戏剧》杂志前身)设立了中国剧坛第一个冠名“梅花”的全国戏剧奖项,涵盖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每年一评,第23届起改为两年一评。

京剧《曹操与杨修》

佳卉千百种,为何唯独以“梅花”冠名?这缘由富赡优渥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美学意蕴,即历代文人吟咏梅花的精神品格与戏剧尤其是戏曲的美学本质,特别趋同与亲姻。其一,凌霜傲雪,在百花凋零的严冬“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其二,“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唐·韩偓)。其三,“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明·高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其四,“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其五,由梅花的上述高洁精神品格传递一种人生哲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櫱)。其六,历代文人雅士往往以人格化的梅花寄志抒情,交谊友朋,自励自况,称其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宋代大词家李清照以《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清平乐·年年雪里》于不同时段书写的三首咏梅词,将自己的青、中、老不同岁月状况的心态情貌细腻灵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宋代隐逸诗人林逋竟终身不娶,以梅为妻(“梅妻鹤子”),一首情景交融的《山园小梅》被誉为咏梅压卷之作。

中国戏剧自标志着走向成熟的元杂剧以来始终秉承着一个优秀的文化传统:做戏先做人。当年田汉同志创作的话剧《关汉卿》和由马师曾、红线女改编演出的粤剧《关汉卿》即是这一优秀传统的当代呈现。“梅花奖”的第一要义就是德艺双馨,就是要努力涵养如梅花那样高洁的人格与精神。其二,不畏艰险苦难,铸魂炼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涵养心性,技艺精湛。其三,自信、自立、自强,不趋炎附势,攀龙附凤。其四,不争名夺利,只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精美的文化财富。其五,敬业乐群,友爱同仁,尊老爱幼,提携后俊。其六,以戏剧为生命,心无旁骛,从艺终生,以自己的一腔忠魂,锻造传世精品,谱写留芳华章。

梅花奖的设立,凝结着中国戏剧千年来的文化精粹,寄寓着当今老一辈戏剧家和社会贤达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盼!


   二   


梅花奖的主旨在于激励和奖掖青年演员。然而由于特殊年代的逆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的青年一代中的一些杰出者的才艺已臻成熟,渐近中年。故将参奖资格的年龄划定为45岁(含)以下。如第一届的榜首、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即年届45岁,她饰演昆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赢得京城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曹禺、张庚、郭汉城、刘厚生等老一辈戏剧家称其表演甚至超过当年的梅兰芳。首届获奖中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与张继青同庚,京剧大家刘长瑜、叶少兰,话剧表演艺术家刘文治均逾不惑之年。然而,小荷新蕾亦未缺席,年仅20岁的青年蒲剧才俊任跟心的一出《挂画》倾倒了首都观众与评委,出乎意料地赢得了柔条芳蕊第一枝。

话剧《父亲》

其时,由于参赛范围只限于当年在北京演出的剧目,由评委随机选评,故获奖人数只有戏曲10名,话剧5名。后来改为参加中国剧协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戏剧活动均可,再改为专项评奖演出,获奖演员的人数也渐有增多。参赛剧目强调传承即注重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对本剧种行当经典剧目的传承水准,也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激励获奖演员继续守正创新,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参赛者应有一台自己新创排演的大型剧目(历史、现代题材皆可),主要看演员的创新才能,年龄限定在55岁以下。为表彰弘扬已获“二度梅”,成为本剧种之领军人物,声誉日隆仍壮心不已,为攀登戏剧艺术高峰,不断推出提升时代水准的扛鼎之作,为发展优秀民族艺术奋斗终生的杰出大家,自第19届起增设了“梅花大奖”。获奖者分别是京剧尚长荣、裴艳玲,话剧宋国锋,越剧茅威涛,滑稽戏顾芗,川剧沈铁梅,评剧冯玉萍。

越剧新版《梁祝》

40年,30届,共有711人获奖,其中大奖7人,二度42人,涵盖了60个剧种,遍及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他们有的鼎足于国家大剧院艺术殿堂,也有的来自“老、少、边”县乡间,还有的是常年行走在田野井陌的民间职业剧团。他们演艺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川大地,华都僻巷,跨东瀛,越西洋。正可谓“疏影横斜” 传五洲东风信,“暗芳浮动”报四海暖阳春。40年,在党和人民的关怀哺育下,他们茁壮成长,秉承了梅花精神,做到了德艺双馨,创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开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新面貌,传递着时代的足音,表达着人民的心声。他们敬业乐群,尊师友朋,作为艺林的栋梁之材架设着辉煌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戏剧殿堂,带领着菊苑群英意气风发地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剧协原主席、京剧大家尚长荣(梅花大奖)伴随着一度、二度、三度梅花的次第绽开,先后推出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部大作,为新编历史剧创作树立了守正创新的典范。艺兼京剧、河北梆子、昆曲,文武昆乱不挡,生、旦、净皆擅,坤生大家——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原副主席裴艳玲,技高艺绝,以昆剧《夜奔》、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钟馗》《武松》《响九霄》等展现了中国戏曲古典美与坤生的艺术魅力和才情。

京剧《响九霄》

已呈老、中、青三代梯次的京剧梅花芳林中的刘长瑜、叶少兰、孙毓敏、周龙、叶金援、闫桂祥、王蓉蓉、李胜素、于魁智、李宏图、杜镇杰、倪茂才、刘建杰、王珮瑜、言兴朋、迟小秋、李海燕、张火丁、裴永杰、孟广禄、赵葆秀、袁慧琴、史依弘、吕洋、邓宛霞、王海波、石晓亮等俊秀,装点着文、武、生、旦、净、丑流派纷呈的亮丽风景。陈霖苍(二度梅)、黄孝慈(二度梅)创演的《骆驼祥子》,王平(二度梅)创演的《华子良》,创造了演艺现实生活的新程式,推进了京剧现代戏的审美阶程。朱世慧(二度梅)通过《徐九经升官记》《法门寺众生相》《药王庙传奇》在历史与现代中游走,开创了“丑生”的新行当,拓展了京剧的审美艺域。京昆双抱、文武兼擅,在古装京剧《智激美猴王》《飞虎峪》、现代京剧《战士》、现代昆剧儿童剧《寻太阳》、童话音乐剧《寒号鸟》等剧中皆有出色表演,又成功地导演了多部新编佳作的翁国生为梅园树立了一面德艺双馨、全能型的从艺标杆。

滑稽戏《顾家姆妈》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国际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剧,其继承者包括自首届梅花奖榜首张继青迤逦而来的侯少奎、洪雪飞、汪世瑜、梁谷音、计镇华、华文漪、蔡正仁、岳美缇、王芝泉、石小梅、蔡瑶铣、林为林、张静娴、张寄蝶、林继凡、杨凤一、王芳(二度梅)、张富光、王振义、魏春荣、柯军、谷好好、沈丰英、俞玖林、张军、黎安等30余位梅园才俊,他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感和文化使命,将满腔的心血灌注到昆剧劫后重生的艺术生命之中。他们不仅精心整理打磨《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琵琶记》《西园记》《玉簪记》《荆钗记》等古典名著和百余出优秀折子戏,将它们呈现在当代舞台上,而且遵循现代哲思和审美理念新编了《血溅美人图》《宗泽交印》《三夫人》《南唐遗事》《贵妃东渡》《大将军韩信》《唐太宗》《雾失楼台》《司马相如》《班昭》《一片桃花红》及寓言剧《偶人记》等古装戏,原创和改编了《林徽因》《琼花》《伤逝》等现代戏以及根据美国莎士比亚的话剧《麦克白》改编的《血手记》和根据日本同名话剧改编的《夕鹤》,体现了他们守正创新、追赶时代潮流的进取精神。   


   三   


遍布全国城乡的地方戏梅花恰似“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各竞芬芳。古老地方戏曲剧种老树绽新葩,踏上了艺术生命的新征程。中国剧协副主席、川剧翘楚沈铁梅(梅花大奖)、刘芸(二度梅)、晓艇、陈智林 (二度梅)、田蔓莎(二度梅)、陈巧茹(二度梅)创演的《李亚仙》《金子》《刘氏四娘》《庄周与田姐》《红梅赠君家》《跪门鉴》《易胆大》《巴山秀才》《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等;秦腔名家李梅(二度梅)、柳萍(二度梅)、惠敏莉、李东桥(二度梅)创演的《西湖遗恨》《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庄妃与多尔衮》《花儿声声》《柳河湾的新娘》《千古一帝》等;蒲剧俊秀任跟心(二度梅)、郭泽民、王艺华、景雪变(二度梅)创演的《土炕上的女人》《黄鹤楼》《关公与貂蝉》《山村母亲》等;中国剧协副主席晋剧坤生翘楚谢涛(二度梅)、田桂兰、郭彩萍、史佳花(二度梅)、武凌云创演的《傅山进京》《烂柯山下》《起凤街》《打神告庙》《凤仪亭》《失子惊疯》《大红灯笼》等;梆、京、民族歌剧皆擅的名家刘玉玲(二度梅)、河北梆子新秀彭蕙蘅、许荷英(二度梅)、刘莉莎、王洪玲、王英会创演的《蝴蝶杯》《忒拜城》《美狄亚》《大都名伶》《女人九香》《纪念碑》等;上党梆子领军人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创演的《初定中原》《赵树理》《太行娘亲》等;粤剧才俊冯刚毅(二度梅)、丁凡、欧凯明(二度梅)、倪惠英、李淑勤、曾小敏创演的《驼哥的旗》《魂牵珠玑巷》《刑场上的婚礼》《花月影》《小周后》《红头巾》等;当年曾亲请毛泽东为其创演的《园丁之歌》平反的湘剧俊杰左大玢创演的《凤箫怨》、王永光创演的《山鬼》、曹汝龙创演的《布衣毛润之》、王阳娟创演的《李贞还乡》;被誉为“广东第一旦”的广东汉剧李仙花(二度梅)传承的《百里奚认妻》、新编的《白门柳》和京、汉两下锅的《蝴蝶梦》,(湖北)汉剧俊秀胡和颜传承的《宇宙锋》、新编的《闯王旗》,邱玲改编的日本戏剧《曾根崎殉情》等,滇剧名家王玉珍、周卫华、冯咏梅创演的《京娘送兄》《瘦马御使》《水莽草》等;闽剧新秀陈洪翔、周虹、陈琼创演的《贬官记》《双蝶扇》《生命》《金圣叹快事》等,一些流传区域相对逼仄的老剧种,如梨园戏、高甲戏、婺剧、徽剧、赣剧、潮剧、雷剧、柳子戏、五音戏、藏戏等,也不甘孤独,不断有新花绽放。

川剧《李亚仙》

梨园戏俊秀曾静萍创演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高甲戏奇才吴晶晶创演的《上官婉儿》《阿搭嫂》,陈娟娟承演的《连升三级》、新编《海上女神》,婺剧俊秀陈美兰创演的《昆仑女》《梦断婺江》,李龙斌、王丹红出演的新编《吕布与貂蝉》《胡笳十八拍》,涂玲慧、陈俐创演的赣剧《金钗记》《等他一百年》,陈学希、张怡凰创演的《葫芦庙》《东吴郡主》,林奋创演的《梁红玉挂帅》,陈媛创演的柳子戏《风雨帝王家》,霍俊萍(二度梅)、吕凤琴创演的五音戏《石臼泉》《腊八姐》《云翠仙》《换魂记》,陈素珍、符传杰、林川媚创演的琼剧《百年苍翠》《海瑞》《下南洋》,边点旺久创演的藏戏《文成公主》《金色家园》等,也都在戏曲艺术现代化的旅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评剧《我那呼兰河》

新生地方戏曲更是枝盛叶茂,繁花似锦。中国剧协副主席、越剧大家茅威涛(梅花大奖)、吴凤花(二度梅)创演的新编《陆游与唐琬》、改编《西厢记》、新版《梁祝》、新创《寒情》《孔乙己》《藏书之家》《陆文龙》《狸猫换太子》《越王勾践》等,提升了越剧诗化的美学境界,拓展了女子越剧的艺术视野和舞台景观,堪称女子越剧史中里程碑式的艺术行旅。梅花大奖获得者、评剧名家冯玉萍,二度梅获得者崔连润、曾昭娟,资深梅花奖名家谷文月、刘萍、刘秀荣创演的 《风流寡妇》《疙瘩屯》《我那呼兰河》《狗不理传奇》《胡风汉月》《寄印传奇》《红高粱》《革命家庭》《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等在推进现代戏循守戏曲美学理念、提升评剧艺术审美层级的探求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河南豫剧是当下观众群最广泛的地方戏,在全国20余个省、市落地生芽,梅花次第开。

秦腔《花儿声声》

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古装戏、现代戏均演绎自如,尤以创演现代戏拔得头筹。新中国诞生以来,一出《朝阳沟》率先享誉全国,《倒霉大叔的婚事》《魂系太阳河》《红果红了》《儿大不由爹》《红菊》《都市风铃声》等迤逦而来。贾文龙出演的《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将我党优秀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汪荃珍创演的《香魂女》《风雨故园》不仅鲜活地宣叙了新、旧社会两代女性的命运和心路历程,而且对强化豫剧现代戏的美学精神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寻求。豫剧名家李树建(二度梅)则通过《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的成功打造,将豫剧生动的艺术传统融入现代文化的格局之中。新秀王红丽(二度梅)30年来挑班组建了一支民营剧团,在传承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新创了历史故事剧《风雨行宫》和以少年革命烈士刘胡兰为原型的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挺立在民间旷野的一面亮丽旗帜。黄梅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长壮大最快的地方剧种之一,有四大劲旅:安徽省黄梅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和再芬黄梅戏剧院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阵容强大,以蒋建国院长为领军人的五朵梅花,改编与新创了《雷雨》《红丝错》《风雨丽人行》《秋千架》《长恨歌》《逆火》等剧作,对黄梅戏的文化承载力进行了多向度的有益探寻。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当属中国剧协副主席、再芬黄梅戏剧院院长韩再芬(二度梅),她创演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不朽的骄杨》对充实黄梅戏的地域文化,拓展黄梅戏的表现领域做了大有裨益的实践,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前后两位院长张辉和杨俊均是名家,张辉创演的《李四光》《东坡》,杨俊创演的《未了情》《妹娃要过河》,二人合作的《僧尼浪漫曲》都充溢着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清新的美学精神。在中国当代地方戏曲大家族中最能体现都市风情的首推上海沪剧,茅善玉(二度梅) 、华雯(二度梅)、陈瑜创演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东方女性》《挑山女人》《明月照母心》《敦煌女儿》和改编自话剧的《雷雨》无不洋溢着鲜明的时尚性和浓郁的时代精神。相较而言,湖北的花鼓戏则更洋溢着浓郁纯朴的乡俗乡情。观看由刘赵黔、李春华、蔡建庭、曾菊创演的《牛多喜坐轿》《乡里警察》《桃花汛》《原野情仇》《家庭公案》《闹龙舟》《十二月等郎》,仿佛置身于乡间农舍,那种豁达诙谐的人际关系、淳朴的邻里亲情扑面而来,轻松愉悦之感油然而生。

京剧《骆驼祥子》

置身芳林,美景万千难尽。深蕴着浓郁地域文化风情特色的山东吕剧,北京曲剧,河南曲剧、越调,江苏的淮剧、锡剧、扬剧、柳琴戏,云南的白剧、花灯戏,广西的桂剧、壮剧,江西的采茶戏,福建的歌仔戏,甘肃的陇剧乃至新生的漫瀚剧、龙江剧,均有娇妍的“梅花”绽放,谱有锦绣华章。尤其作为龙江剧的奠基人、二度梅获得者、中国剧协原副主席白淑贤创演的《荒唐宝玉》《双锁山》《木兰传奇》定将永葆芳馨。


   四   

在风光无限的梅园中、戏曲之畔,话剧、歌剧、儿童剧、音乐剧、舞剧同样娇艳璀璨。中国剧协主席、二度梅获得者濮存昕,协同冯远征、何冰、梁冠华、王领、王巍、王斑等梅伴们,打造了《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鸟人》《窝头会馆》《北街南院》《白鹿原》《天之骄子》《李白》《风月无边》《古玩》等佳作,秉承并推进着话剧民族化的“人艺风格”。梅花大奖获得者、话剧大家宋国锋通过《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塑造,在话剧民族化的进程中培育着浓郁淳朴“关东演艺学派”的地域个性。中国国家话剧院众“梅花”(包括导演) 似乎没有如北京人艺那样追寻一种全院共识的演艺风格,而是更为包容,各显神通。他们虽然也关注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如韩童生、倪大红出演的《生死场》,张国立出演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涂松岩出演的《人间烟火》,周玲出演的《双人浪漫曲》《明月初照人》等。也有他山之石,对引自海外的更具犀利思想和焦灼情感的作品情有所钟,如韩童生、丁嘉丽等出演的《死无葬身之地》,丁嘉丽、张凯丽出演的《青春禁忌游戏》,张凯丽出演的《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张秋歌出演的 《萨勒姆的女巫》《深度灼伤》,孙红雷出演的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袁泉出演的《简·爱》等。这些作品都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军旅戏剧40年来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李雪健参演的《九一三事件》 ,魏积安出演的《天边有一簇圣火》《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翟万臣出演的《决战淮海》《凯旋在子夜》《洗礼》, 宁晓志参演的《虎踞钟山》,魏积安、王丽云的《李大钊》,张腾、王丽云、宁晓志参演的《天籁》《马蹄声碎》,萧虹、温玉娟参演的《湘江,湘江》,魏积安、孙涛参演的《黄土谣》,肖雄参演的《陈毅出山》等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植根于全国各地的“话梅”们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上海人艺尹铸胜主演的《商鞅》、吕凉主演的《正红旗下》、郝平主演的《秀才与刽子手》,天津人艺张金元主演的《蛐蛐四爷》,陕西人艺刘远主演的《女人的一生》,奚美娟主演的《中国梦》,甘肃省话剧院康石主演的《邓小平在江西》、朱衡主演的《兰州人家》,山西省话剧院张治中主演的《立秋》,齐齐哈尔话剧团艾平主演的《风刮卜奎》,西藏话剧团扎西顿珠主演的《布达拉宫的风云》等均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京剧《华子良》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儿童剧作为培育少年儿童道德精神的一种重要举措,历来受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重视与关怀。业内的同志也尽职尽责,取得了可赞之业绩。荣获梅花大奖的苏州滑稽戏大家顾芗以寓教于乐、诙谐幽默、喜剧风格创演的《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顾家姆妈》等开创了儿童戏剧的新样态,受到少年儿童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令我们欣慰的是,坚实奋进在儿童戏剧领域的“梅花”们在创作的作品中彰显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儿艺的闪增宏在《杨开慧》中饰演了少年毛岸英,钟浩在《之伢子》中饰演了少年毛泽东,青岛儿艺的曾拥军在《寻找爸爸毛泽东》中饰演了少年毛岸英,辽宁儿艺的贾占红出演了《少年周恩来》,天津儿艺的齐丽华出演了《周恩来在南开》,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李敏惠出演了《少年邓小平》,北京儿艺的张璐出演了《红领巾》。二是题材多样,寓教于乐。中国儿艺的刘燕出演了《快乐的汉斯》,西安儿艺的李岚出演了《小小阿凡提》,浙江话剧团的吴燕琳出演了《白雪公主》等,不一而足。近40年来歌剧舞台比较繁盛,业内同志热情颇高,获奖人数亦多。上演剧目呈现出三个层面:一是优秀的民族歌剧如《白毛女》《党的女儿》《洪湖赤卫队》等轮番上演,代代相传;二是反复演出引进的西方歌剧,如《蝴蝶夫人》《卡门》等;三是创作一批新歌剧、音乐剧并在艺术呈现上有新探索,如彭丽媛系第三代“白毛女”,韩延文系第五代“白毛女”。影响较大的新创剧目如辽宁歌剧院的车英、王辉主演的《苍原》,中央歌剧院季小琴主演的《刘胡兰》,总政歌舞团杨洪基主演的《火红的木棉花》,孙丽英主演的《玉鸟兵站》,冯瑞丽主演的《太阳雪》,戴玉强主演的《我心飞翔》,中央歌剧院陈小朵主演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总政歌剧团宋祖英、吕继宏主演的《赤道雨》,广西柳州歌舞团陈淑敏、郑强主演的民族音乐剧《白莲》,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房新华主演的《芳草心》,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王丽达主演的《沂蒙山》等。舞剧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进展,因舞蹈界后来已单独设立了奖项,就不再参加梅花奖的角逐。初期有中央歌剧舞剧院山翀主演的《鸣凤之死》、赵青主演的《远山的花朵》,广州芭蕾舞剧团张丹丹主演的《林黛玉》,香港舞蹈团金宝龙主演的《十面埋伏》获得梅花奖。

回眸40年,英才辈出,佳作纷现,梅花奖功业昭然。守正创新、登高望远。正可谓世间岁岁春光艳,梅花精神永璀璨。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zgxjzz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昼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