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董伟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原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文联第十届副主席
我2004—2009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工作,有幸与“梅花奖”结缘。今年是“梅花奖”创办40周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回顾那段难忘的工作经历,仿佛又回到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一、创建梅花奖艺术团的初心
“梅花奖”是中国剧协于1983年设立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是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艺术大奖。获奖演员涵盖各地主要剧种,他们是中国戏剧界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梅花奖演员还成为影视明星,也可以说“梅花奖”为中国的表演艺术作出了特殊贡献。
我于2004年8月调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并于2005年第六次剧代会上当选为驻会副主席。“如何接好剧协工作的班,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如何破题?必须集思广益,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任第二天起,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拜访了李默然主席和郭汉城、刘厚生、马少波、胡可、赵寻、徐晓钟、何孝充、阎肃、刘锦云、薛若琳、王蕴明等一批老艺术家及剧协主席团部分成员,与剧协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全体职工普遍谈了一次话,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关于“梅花奖”,我在调研中发现,20年来已评选出500多名梅花奖演员,但是囿于剧种和地域的限制,许多获奖演员难以扩大在全国的影响,观众也无法欣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这笔宝贵的艺术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如何进一步改革评奖制度,充分发挥梅花奖演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呢?我们一方面改革评奖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另一方面,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创建“梅花奖艺术团”。发挥剧协的优势,不要编制,以梅花奖演员为团员,在不影响他们本单位演出的前提下,志愿参加中国剧协组织的“送戏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同时使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汲取营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展示梅花奖演员的艺术魅力,扩大梅花奖的影响,推动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并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建团方针。一是明确一个宗旨:梅花奖艺术团要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走下去”,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送到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走出去”,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三是体现“精品、精湛、精美”的演出风格。四是树立四项团风:德艺双馨的高尚品格、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的优良作风、快乐和谐的创作氛围。我的建议写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2005年6月30日,第六次剧代会闭幕的当天,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正式成立了。我兼任团长,季国平兼任副团长,赵承燕兼任副团长(负责统筹)。在做好剧协其他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们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能否实现我们的建团初心,尚待实践的检验。
2005年6月,第六次剧代会闭幕当天,梅花奖艺术团成立并赴河北永清开展首次“送戏下基层”公益活动。图为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在演出。
二、“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
梅花奖艺术团的首场演出定在了河北省永清县,适逢“七一”党的生日,虽然天气炎热,演出条件艰苦,但艺术家们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踊跃参加。新当选的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率先垂范,副主席刘长瑜、濮存昕以及刘玉玲、谷文月、魏积安、李海燕、耿巧云、张建国、武利平、汪荃珍等众多梅花奖演员积极响应。艺术团一行冒着酷暑,在永清县的工厂、农村和县里连演三场。艺术家们深入到燃气管道工程车间、蔬菜种植基地,为第一线的工人、农民送去演出,受到热烈的欢迎。县委没有空调的礼堂里也挤满了热情的观众。虽然演出中大家都汗流浃背,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使演员们深受鼓舞。在田间劳作的妇女们与评剧名家、首届梅花奖获得者谷文月老师合唱《花为媒》选段的场面十分感人,亲切质朴的河北方言和耳熟能详的“报花名”选段回荡在田间地头,妇女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我们做梦都想不到,能和谷文月老师在一起唱戏……”谷文月老师也兴奋地说:“回到人民中间,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感觉太好了……今后有机会,我还要参加艺术团的演出。”谷老师的话反映了全团艺术家的心声。当天晚上,县委招待艺术团的“农家饭”格外的香,艺术家们品尝到了久违的味道。首场演出的成功,振奋了全团的精神,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办好艺术团的信心。
三、“送戏下基层”
坚持“走下去”,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送到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是艺术团的办团方针,也是梅花奖艺术团最显著的特征。
2005年9月,梅花奖艺术团开展“送戏下基层”西部行活动,赴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四省区演出十余场。图为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艺术团团长董伟在西部行兰州启动仪式上讲话。
2005年9月5日至14日,我们组织“梅花奖艺术团”开展了“送戏下基层”——西部行活动。赴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省区的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及儿童福利院演出了12场。虽然时间紧、路途远,演出条件艰苦,但许多演员克服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演出。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副主席刘长瑜、裴艳玲、瞿弦和、韩再芬,首届梅花奖获得者晓艇,“二度梅”获得者刘秀荣、黄孝慈,梅花奖演员章兰、刘丹丽、李海燕、吴军、刘玉凤、李鼎、舒锦霞、武利平、高侠、李政成、吕继宏、柳萍、李琦、朱衡等积极参加。艺术团所到之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虽然“西部行”很苦很累,但是团员们在座谈时表示,艺术团深入到了最基层,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深深体会到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真谛。大家在总结梅花奖艺术团的特点时说,梅花奖艺术团是宣传队,宣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梅花奖艺术团是播种机,播撒了戏剧的种子,培养了观众;梅花奖艺术团是引路人,引导全国的戏剧工作者走德艺双馨之路。大家纷纷表示,“梅花奖”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以后“送戏下基层”都会不遗余力,积极参加。艺术团不计名利,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快乐和谐的团风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术团不仅为梅花奖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而且为团员之间提供了艺术交流的平台。以前,许多获奖演员都互不认识,艺术团使全国各地、各剧种的演员聚到了一起,亲如一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每次演出大家都互相观摩,促进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次“西部行”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促成了裴艳玲老师喜收“扬剧王子”李政成为徒。我和赵承燕担任“具保人”,在内蒙古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一时在剧坛传为佳话。
2008年6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与中国曲协组成小分队,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抗震救灾“心连心”慰问艺术团赴灾区慰问演出。图为小分队全体成员合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波及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6月25至26日,中国文联组织抗震救灾“心连心”慰问艺术团赴灾区慰问演出,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组成慰问小分队,裴艳玲、顾芗、张克勤、于兰、山翀、韩延文、张军强、李娟、任小蕾等积极报名参加,他们和中国曲协的艺术家们一起,在陕西宝鸡灾区,2天连演4场。如此高强度的演出,再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对艺术家们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站在震后的黄土地上表演,所有人都经受住了考验,艺术家们演得精彩,观众们看得投入,既振奋了灾区人民的精神,又使艺术家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艺术家们表示,深入灾区演出,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礼,体现了文艺的“二为”方向,今后,我们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让中国戏剧唱响世界”
坚持“走出去”,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梅花奖艺术团的艺术理想。中国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梅花奖艺术团凝聚了全国戏剧界最优秀的艺术家,我们充满了文化自信,让中国戏剧唱响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11月,为庆祝澳门回归七周年,梅花奖艺术团赴澳门演出,图为澳门特首何厚铧与艺术团全体成员合影
我们首先走向境外,唱响港澳台。2006年至2008年,梅花奖艺术团先后访问澳门、台湾、香港,在三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戏剧的旋风。在澳门演出后,观众们起立鼓掌并献上了花篮,澳门特首何厚铧亲切接见了艺术团全体成员。新闻媒体报道“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在香港演出后,演员们都要多次谢幕。访问期间,团员们还参观了香港演艺学院,并同香港演艺界知名人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台湾的演出,主持人濮存昕、张凯丽一出场,便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们儒雅大方的主持风格、亲切感人的主持语言一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台北观众倍感亲切,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接下来,尚长荣、裴艳玲、白淑贤、茅威涛与陈晓红、韩再芬、王红丽、陈巧茹、李树建、杨凤一、魏海敏、赵志刚与单仰萍、武凌云、齐爱云、李政成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精彩的演出,令观众目不暇接、意犹未尽,演出结束时,剧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熟悉的乡音曲调,勾起了许多观众的乡情、乡愁,有的观众甚至连看几场演出。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国戏、中国情,将中国人民的情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台北举行的两岸戏曲文化交流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演出非常成功,是一场品位极高的艺术盛宴。希望梅花奖艺术团继续组织不同剧种来台湾演出。
2007年5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应邀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台北市中山堂进行两场演出。图为艺术团全体成员演出后合影。
我们走出国门,唱响世界。为了庆祝中澳建交35周年,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于2007年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这是梅花奖艺术团首次出国演出。我们派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由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副主席裴艳玲、李维康、白淑贤领衔,这次演出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句话:“16朵梅花绽放澳洲,群英荟萃;9个剧种联袂演出,各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实况录播,盛况空前。”7月20日晚,悉尼歌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我在演出前代表艺术团致辞,话音刚落,台下一位热情的观众激动地大声说:“欢迎你们常来,我们已等了十几年了!”对此,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场面令人感动。当地政要、观众和华人华侨一同观看了“梅花澳雪——中华情”大型戏剧晚会。也许是受到了热情观众的刺激,这次演出,演员们状态极佳,大家全力以赴,剧场内掌声雷动,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馆还专门为梅花奖艺术团举行了庆功晚宴。总领馆白钢同志即兴作藏头诗一首:“祖辈传瑰宝,国粹梅花馨。强音震寰宇,盛世传歌吟。天籁乡音美,人人中华心。共享南国夜,赞我九州亲。”7月23日,艺术团前往堪培拉参观,当晚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行了联欢会。7月24日,全团乘汽车前往墨尔本演出,当地华侨听说后奔走相告,30多家华人社团组织、230多名代表联合在墨尔本龙舫皇宫大酒楼举行欢迎晚宴。因路途遥远,艺术团比预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多小时,当我们抵达酒店时,天色已暗,只见侨领们列队在大门口迎接。华侨们的热情令艺术家们深受感动,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纷纷主动登台表演,与华侨进行联欢。南腔北调,各显身手,欢迎宴会变成了联欢会。墨尔本“梅兰芳研究会”88岁的高老先生的一段演唱,韵味十足,高亢透亮,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全场宾客沉浸在中国戏剧美妙的艺术享受中,连酒店的美味佳肴也“受到了冷落”,欢迎晚宴直至深夜方才结束。临行前,大家拍照留念,依依惜别。正如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杨月明副总领事所说:“这次梅花奖艺术团‘澳洲行’演出,不仅使侨胞们有机会领略中华文化中最正宗、最传统、最优秀的戏剧艺术,而且对于庆祝中澳建交35周年,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7月,为庆祝中澳建交35周年,梅花奖艺术团在悉尼歌剧院进行了大型戏剧晚会“梅花澳雪——中华情”的演出。
2007年11月,梅花奖艺术团应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参加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法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戏曲节”。这是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以来首次组团排戏并出国演出,可谓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首先我们明确了此次“法国行”的两个目标:让中国戏剧唱响世界,全力以赴争取获奖。为此,我们选择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梅花奖演员来排演经典名剧《白蛇传》,既有老一辈艺术家,又有中青年骨干。蔡正仁饰法海并担任此次演出的艺术指导、杨凤一饰白素贞、王振义饰许仙、谷好好饰小青、翁国生饰鹤童仙子和哪吒两个角色并担任此次演出的导演、张幼麟饰鹿童仙子和伽蓝两个角色、李政成饰艄翁和二郎神两个角色。可谓名家荟萃、明星阵容。11月4日,《白蛇传》建组会在浙江省京剧团举行,我在动员时指出,此次“法国行”要全力以赴,志在必得。获奖不是唯一目的,获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梅花奖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因此,这次争奖,既是为梅花奖争光,也是为国争光!经过集中排练、精心打磨,全体演职员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在巴黎的演出精彩纷呈、不负众望,不仅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而且征服了法国的全体评委。最后,一举夺得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重要的奖项——“塞纳大奖”。颁奖仪式在巴黎埃菲尔铁塔旁的阿迪亚尔剧场隆重举行,评委会主席、法国文化部戏剧艺术总监皮埃尔·乌尔茨对梅花奖艺术团演出的《白蛇传》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亲切接见全体演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欧洲时报》等媒体予以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戏剧和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世界上的影响。
2007年11月,梅花奖艺术团精华版昆曲《白蛇传》剧组赴法国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这是梅花奖艺术团建团以来首次排演大戏。图为演出结束后法国评委会主席等与艺术团成员合影。
梅花奖艺术团在第三届巴黎中国戏剧节上一举夺得最高奖——塞纳大奖,图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侯湘华为董伟团长颁奖。
五、“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奖”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家勤学苦练、奋力拼搏。“一度梅”“二度梅”“梅花大奖”的设立,激励着他们向着艺术高峰,不断登攀。中国剧协主席、首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先生德艺双馨、勤奋创作,以创排《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新编历史剧而享誉剧坛,塑造了曹操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人物形象,是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是梅花奖艺术团中年龄最大的艺术家,也是参加梅花奖艺术团演出最多的艺术家,为全国的戏剧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裴艳玲先生在河北梆子、京剧、昆曲等不同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她戏路宽广、武功出众,赢得了“活林冲、活武松、活钟馗”等众多美誉。在梅花奖艺术团演出过程中,我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同时也发现了他们成功的“秘诀”。例如:在梅花奖艺术团“西部行”演出途中,我和裴艳玲老师邻座,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她却一言不发,闭目养神。我以为她旅途劳顿睡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却发现她口中念念有词,原来她是在“默戏”。到了宾馆,大家都已休息,我去通知她开会,敲开房门一看,只见她身穿练功服,正在压腿练功,满头是汗……“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这样的“磨砺”,才让她宝刀不老,年过花甲还能创排新戏,并荣获“梅花大奖”,在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中,她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彩”。我想每个梅花奖演员的成功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每个梅花奖演员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如何将这些代表性作品在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保存下来呢?在吸取以往京剧“音配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提议实施“梅花奖演员数字电影工程”,并得到了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这项建议的提出,也缘自我担任梅花奖艺术团团长期间的切身感受,面对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运用数字电影的科技手段,将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戏剧表演最高水平的艺术家的代表性剧目保存下来,传播出去,让梅花绽放、香飘四海。“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裴艳玲先生主演的新编京剧《响九霄》,该片由著名电影导演丁荫楠先生执导,并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和中宣部第12届“五个一”工程奖。据相关部门统计,这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已为尚长荣先生等70名梅花奖演员拍摄了60部影片,充分调动了梅花奖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扩大了“梅花奖”的影响,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观赏需求,又为中国戏剧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05年12月,梅花奖艺术团在唐山开滦煤矿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
中国戏剧家协会自2005年6月30日创建“梅花奖艺术团”以来,以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小分队形式开展“送戏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活动,除了下基层演出之外,“梅花奖艺术团”还积极走向境外和国外,促进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十余年来,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剧种的200多位梅花奖获得者参加了艺术团的公益演出,足迹遍布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国内31个省、区、市及多个国家,演出170余场,所到之处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当时一度“一切向钱看”的背景下,它的出现犹如一股清风,吹散了人们心中的雾霾,令人振奋、令人向往;它的演出犹如一场艺术的盛宴,汇聚了各剧种的精华,令人陶醉、令人赞叹。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瞭望》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逐渐打造出了一个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梅花奖艺术团的实践证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艺术家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梅花奖艺术团演出。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认真地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在纪念“梅花奖”40周年之际,我谨向所有辛勤培育“梅花奖”和为“梅花奖艺术团”作出贡献的艺术家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衷心希望,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