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我们的“过山车”》、《测试“过山车”》试教过程及试教分析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 Author 宝安小学科学教研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一
聚焦环节
1、出示多张刺激的过山车的图片,从视觉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问:一个完整的过山车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由支架、轨道、过山车组成)
2、为学生展示过山车不同的轨道(曲线轨道和直线轨道)
3、如何利用材料制作过山车呢?
二
探索环节
1、介绍实验材料:玩具过山车(教材图片所示)
2、了解设计的要求:
(1)用竖线的长短表示“过山车”的高度,用线条画出“过山车”的轨道;
(2)需标注起点和终点;轨道路线应该保持连续和封闭。轨道总长应在2米以上;
(3)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需要配文字说明。
3、展示一些设计图片提供参考,学生8分钟内完成制作设计。
4、设计完成后请小组汇报设计意图,再根据需求适当修改设计。设计完成后25分钟根据设计组装过山车。(制作过程中可以拿小球进行试验,可对设计进行修改)
三
研讨环节
评价过山车。一
聚焦环节
“过山车”做好了吗?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它吧!
(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轨道上测试一下。
二
探索环节
1.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第一步:将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第二步: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第三步: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第四步: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2.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其运动形式。
3.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验步骤:(1)把两个不同的“过山车”轨道摆放在一起。为了便于观察可以把轨道开始的方向调成一致。(2)用软尺和细绳分别测出两个轨道的长度。(3)准备好秒表,当小球从起点滚动时开始计时,到达终点后,计时停止。(4)也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小球沿着“过山车”轨道运动的路程有多远,这时,需要在事先规定好的时间内,记录运行的距离。
三
研讨环节
怎样描述物体位置、运动路线和运动速度。
四
拓展环节
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要怎么样改进过山车。
学生的主要任务:两课是技术与工程的内容,第七节课是设计、制作评价过山车,第八课是测试过山车,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分析及建议:设计过山车,在绘制过山车设计图时需要学生画出过山车的轨道图,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设计图,所以我们先给出一个设计案例给学生参考。
制作环节,按照教材要求学生从底端开始组建,这样学生在绘制时比较简便,但在制作时学生容易将过上车组建在同一个平面上,坡度的变化不能控制,导致小球在过山车上不能滑到终点。第二次试教时我们需要学生在设计时加入高度的设计,也提醒学生注意过山车的速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在组建时也没规定学生从底端开始组建。试教发现从顶端开始组建的学生一开始组建的效果会比底端开始的要好,但也有两个小组组建时容易出现长度不足2米就已经组建完成。从底端开始组建的小组速度较慢,平均耗材也比较多,基本能达到2米的长度!三个小组搭建完成基本耗时35分钟,需要课后才能完成。
第八课测试过山车,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这里比较容易出状况的是利用细绳和软尺测量距离,从而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我们只要求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而不需要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建议两节一起上,前一节课的“过山车”的制作完成,情况和是否有效保管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建议连在一起教学会更有效。
执教教师:潭头小学 张奕 陈添 林丽璇
图文:张奕团队
责编:黄怡凯
审核: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