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研动态 |林育丽等: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试教分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 Author 宝安小学科学教研
编者按:
本学期,教科版科学的新教材已经滚动更新到了三年级。相较于老教材,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新要求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在上学期,来自宝安区多所学校的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老师,在百忙之中进行了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的试教探索工作。6个试教团队各自拟定好试教计划,高质量独立地完成了本次试教,为全区科学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经验。
以下是来自罗租小学赖艳清团队的试教分享。
活动现场实录
01
一、试教实施过程
1、时间及对象
时间:2019.6.18-2019.6.28
试教对象:深圳宝安石岩街道罗租小学二年级五班(52人)
执教教师:赖艳清、林育丽 、欧阳海玲、翁云
2、学生的有关前概念调查
在每一节课试教前,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团队成员设置了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前水平调查,以此基础来展开对学生的教学。
3、后测
在每一节课试教后,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团队成员在前测题目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了学后水平调查,以此评价此次试教的成效。
02
二、试教效果分析
1
《水到哪里去了》
聚焦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水(自来水、海水、湖水、溪水……)、冰块、雨、雪、霜、露珠……
【实录2】设置情景:教师出示用湿布擦黑板,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回答——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了、水都被太阳晒干了、跑到天上了。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蒸发的例子吗?
【分析】学生对于水的形态的了解大多数都是液态和固态,缺乏对于气态的水也就是水蒸气的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水的蒸发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也知道水蒸发后会变成水蒸气。学生会举出雨过天晴地面变干、晾衣服会变干,烧水会变干等常见的蒸发现象。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怎样知道水是真的跑到空气中了?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学生提出方案:拿两个一样的杯子、装相同量的水、一个盖住一个不盖住、要放在同一个地方。
【分析】学生提出方案时教师进行引导完善实验设置,大部分学生知道这个实验要进行对比,也简单的知道要控制无关的变量。
【实录2】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教师提问:这两杯水放置三天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学生回答——①用塑料薄膜盖好的杯子里的水几乎没少,没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水少了②塑料薄膜上有小水珠。
【实录3】教师追问:杯子里减少的水去哪了呢?学生回答——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了、水都被太阳晒干了、跑到天上了。
【实录3】教师提问:塑料薄膜上的是水还是水蒸气呢?怎么证明?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学生回答——是小水珠,用手摸得到,水蒸气变成的。
【实录4】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观察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记录单——相同点:①都没有颜色 ②都没有味道③没有固定形状④会流动。不同点: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
【分析】学生能够很准确的观察出两杯水的不同现象,知道水少了是因为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又能变回小水珠,能够较准确地观察比较出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研讨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相互补充回答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出示烧开水时壶嘴上方的“白汽”,提问:看到的这些“白汽”是水蒸气还是水珠?
【分析】水和水蒸气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写出部分正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很难写全。烧开水时壶嘴上方的“白汽”是水珠还是水蒸气这个问题,还是会有学生分不清楚,学生只有分清楚水蒸气和水的不同,还能正确地作出判断。
2
《水沸腾了》
聚焦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水会冒气泡,水会变少,水上方有烟(热气)……,教师追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烟?(热气)”
【分析】学生对于水加热的现象并不陌生,但是现象并不能表述得很完整,学生关注的是“冒气泡”,“水变少”,“水上方出现了水雾”等,却容易忽略了温度的变化。对于水雾,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解释,认为那是烟。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今天我们要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看看到底水在加热过程中到底会出现什么变化?教师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和三脚架,以及酒精灯。
重点讲解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事项等。
【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温度计,从使用到读数要讲清楚,需要不少时间。因为热水温度较高,不宜让学生手持温度计测量温度,以免打翻,建议悬挂在铁架台的铁环上。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可以重点只讲解温度计的读数。
【实录2】教师:今天我们要观察水在加热时的现象。每隔2分钟后,要记录下温度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提示:要观察记录不同位置,如水面,水中和水上方的变化。
【分析】学生的观察任务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观察得会更全面。
【实录3】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学生都能前后成功点燃火柴,都能认真观察水加热的现象,记下相应的温度示数。
【分析】热水的温度要热一些,酒精灯加热的过程比较长,加上教师给全班学生倒水的时间。要想在10分钟以内完成观察和记录,热水的温度建议在85°C左右。观察时间比较久,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学生点燃火柴过程时,有些不敢点,熄灭酒精灯,有些又不敢操作,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在记录方面,学生对于沸腾前和沸腾后的实验现象记录不够全面,还有少部分学生记录单出现空白现象。
研讨环节:
【实录1】1、教师: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刚开始才85℃,加热温度会慢慢升高,到8分钟左右达到100℃就不升了。2、教师:还能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刚开始的4分钟时气泡是小小的,很少。100℃时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刚开始的水量是45毫升,到4分钟时水量开始变少,到10分钟时水量就更少了,只有30毫升”。“刚开始的看到的水的热气很少,到100℃时就越来越多。”
【实录2】教师:温度的变化跟你们猜测的一样吗?分析温度趋势。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持续加热温度升高,到100℃就不再升高了。” 追问:为什么持续给水加热,温度没有上升?热量到哪去了?学生回答——空气中去了。追问:跟哪些变化现象有关?学生回答——出现了大量的气泡,水变少了,水以热气的方式散出去了。
【分析】学生通过分析,了解到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因为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大量的热量,所以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实录3】教师:我们把看到的以上现象称为沸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水烧开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固定不变的,为100℃。
【分析】学生虽说平时经常烧开水,但是对于水烧开水是什么样子的,还是没有全面的观察。因此建议沸腾的概念建议在学生观察完,总结完相应现象后再给出。
【实录4】观察将套有气球的漏斗放入沸腾的水面下,观察气球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气球的体积变大。追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呢?学生思考回答——水沸腾后,水蒸气跑出来了。体积变大了。
【分析】原教材上使用塑料袋的效果并不明显,改用气球可以缩短演示的时间,达到同样的效果。
3
《水结冰了》
聚焦环节:
【实录】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温度升高会沸腾,那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回答——水会结冰。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水温下降会结冰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要做水结冰的实验,我们要怎么让水温下降?又要怎么测量水的温度呢?学生回答——把水放冰箱里、用冰块,测量温度可以用温度计。
【实录2】水结冰后,教师提问:水结冰,会有哪些变化呢?学生回答——体积变大了、变成固体了、不流动了。
【分析】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使用冰块降低水温,也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够说出地观察水结冰的一两个现象。
【实录3】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做水结冰的实验,大家要认真观察记录下水结冰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教师讲解实验材料和步骤,重点讲解观察水的温度和高度变化。
【实录4】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在记录实验现象时,对于水的高度变化记录得不多。
【分析】在观察记录时,学生对于温度变化记录的非常仔细,但是对水的高度变化记录不多,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水的各种变化,记录单也可以设置的更细一些。
研讨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学生回答——水在0℃时会结冰。
【分析】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温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
【实录2】教师提问:水结冰后,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温度降低了、体积大了、变硬了。
【实录3】教师提问:加盐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是为了让水更容易结冰,但是不知道原理。
【实录4】教师提问:除了以上现象,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回答:烧杯的外面有很多的小水珠。
【实录5】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水和冰的相同点有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有水是液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柔软,冰是固体、不流动、有固定形状、坚硬。
【分析】水和冰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写出部分正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很难写全。
4
《冰融化了》
聚焦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冰会融化”“冰会慢慢变小”“会化成水”
【分析】基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已经能判断出冰加热后会融化,但是对于“融化”这个词的表达方式不太相同。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这里有上节课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的冰块,现在有什么办法让它融化呢?学生提出——“吹热气”“用手捂”“放在桌面上”“放口袋里”。学生都可以想到让冰块融化的办法。教师演示用吹风机融化冰。
【实录2】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观察记录下冰融化成水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教师讲解实验步骤时重点讲解观察冰和水高度。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在记录实验现象时,对于冰水前后的高度还是记录得不多。
【实录3】学生比较讨论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记录单。
【分析】试管放入热水中很快就会融化,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观察和讨论,建议热水温度为四十度左右。
研讨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接触到了热水”“水的热量传给了冰”“冰的温度上升了”,大部分学生还是能从温度改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实录2】教师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冰变成水”追问:什么样的水?学生回答——“会流动的水”“冰冷的水”“没有形状的水”。学生回答2——“冰块会变小”。追问:还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3——“烧杯的水变冰”继续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4——“因为水的热量传给了冰”。
【分析】学生对于冰融化的现象还是观察得很仔细的,对于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教师没有必要急着纠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在问题中去思考。
【实录3】提问: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学生多数从两个进行比较,“水会流动,冰不流动”“水蒸气是气体,冰是固体”等。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三者的形态。
【分析】学生判断这三者是不是同种物体,主要是看它是否会重新变为原来的物质,如冰融化成水,水融化成冰等。只有学生意识到水有三者形态,才能真正判断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对于水蒸气和冰的相互转化,学生思考的比较少,但是身边的事例并不少见。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不需要提到,但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扩展环节:
【实录】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淇淋哪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
【分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知道除了加热外,缩小冰的大小也是可以使冰融化得更快。
5
《水能溶解》
聚焦环节:
【实录】设置情景:问题:小明倒了一杯清水,然后把妈妈厨房的红糖块放进水里,每加一块他就拿筷子搅拌溶解,小明不停地往里面加红糖块,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只要加到一定的量就没办法溶解了”“只要红糖足够多,要溶解多少就溶解多少”。提出问题:水是不是会无限溶解加入的物质?
【分析】学生的前概念里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只要物质够多,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就是无限的,另一半则是持相反的观点。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展示图片,你们认识这些物质(小苏打、碱、味精)吗?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学生回答——味精是调味料,可以溶解,小苏打做面包,苏打水,可以溶解,碱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能不能溶解;味精不能溶解;小苏打不能溶解。师播放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视频。
【实录2】教师出示两种物质:小苏打和食盐,问:“它们的溶解得一样多吗?” 学生回答——小苏打和食盐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得一样多;食盐溶解得比小苏打多;小苏打溶解得比食盐多。教师引导设计实验:怎样做才公平?学生回答——两杯水量要一样多(50毫升);每次加入的量要一样多(教师补充:一次加一份,上一份充分溶解之后才能加入下一份)
【实录3】教师继续提问:怎样取相同数量的水?学生回答——用杯子测量(教师:量杯、量筒)。怎样保证每次加入的量一样多?学生回答——用秤称(教师:天平称、电子称、控盐勺)。若某份没有全部溶解,溶解量如何计算?教师举例,如果倒入第6份怎么都溶解不了,溶解量应该记录5份还是6份?学生回答——5份,因为第6份不能完全溶解,所以它的溶解能力就是5份。
【实录4】学生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四人一大组,两人以小组分别开始进行实验,大部分学生食盐都能溶解到7份,部分因为搅拌速度太慢,实验时间内,没有让食盐充分溶解,就停止实验导致份数跟其他小组不同。小苏打溶解了三份之后不能再溶解,本该停止实验记录,但是学生继续会加入第四份、第五份……
【分析】1.虽然小苏打、碱、味精都是厨房常见的材料,但是还是很多学生对碱和小苏打的形态和作用很陌生。这里用了一个视频帮助理解。2.学生设计实验时,在公平的原则下,学生会想到要用同样多的水和加一样量的物质,那都加一样,但是关于要一份一份地加进去和充分溶解之后再加下一份,学生比较难以想到。3.设计实验之后,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帮助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工具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可能使用起来不是特别规范。4.学生基本能完成实验,学生大部分觉得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都要倒进去看看能不能溶解掉,就算第3份不能再溶解了,还是会接着往下倒,说明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步骤理解还不是特别透彻。
研讨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学生回答——50毫升的水溶解了7份食盐,2份小苏打。教师提问: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学生回答——不同。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有的小组溶解了9份,有的才6份?学生回答——因为那个小组把水洒了一部分;因为他们小组没有把每一份食盐都加进去,留了一些在盒子里,所以溶解得份数比较少。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学生回答——这样能让比赛更公平;这样才知道它能溶解多少份。
【分析】研讨环节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实验都能得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盐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虽然都能得到这两个结论,但是在使用同样多的水和同样多的物质的量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同的小组溶解的份数会有所区别?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尊重实验真实的结果,从分析探讨中发现在实验时操作失误导致结论不同,发现自己实验时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6
《加快溶解》
聚焦环节:
【实录】设置情景:教师拿出一块红糖块放进水里,等了一会红糖块还没溶解。提出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红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学生回答——用筷子(勺子)搅拌、加热水(用火加热)、弄碎。
【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三种方法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搅拌、加热水、和把物质弄碎都可以加快溶解,尤其是搅拌的方法是他们在生活里面最常见的。
探索环节:
【实录1】以食盐为例,教师提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学生回答——准备两杯水,加入食盐,其中一杯进行搅拌另外一杯不搅拌进行对比,如果搅拌那杯溶解得更快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否则说明不能。
【实录2】教师追问:做这个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公平,应该哪几个条件相同?哪几个条件不同?学生回答——相同的条件是① 准备两杯水要同样多和同样温度②两份食盐的质量要相同③两份食盐要同时倒进杯子里。不同的条件是搅拌一杯水,另外一杯不搅拌。
【实录3】学生进行“搅拌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能够做到上述所要求的,实验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
【实录4】同上,教师提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并追问如何设计实验,学生回答——①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两杯水要同样多②两份食盐的质量要相同③两份食盐要同时倒进杯子里④两杯水都要搅拌或者都不搅拌。学生进行“热水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能够做到上述所要求的,实验验证:热水能加快溶解。
【分析】1.学生知道要证明要做对比实验才能验证,能说出“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的关键做法。2.在教师追问前,学生并不能马上设计出严谨的实验,教师追问后,在上一节课《水能溶解》进行过对比实验后,学生很快也能讲出要保证相同的几个条件和不同的条件。3.先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条不紊。4.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通过前面“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很容易就能设计并进行“热水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
研讨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除了搅拌和热水,学生认为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速度,并设计和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出题:全班进行红糖块的溶解比赛,怎么更容易获得胜利?学生回答:先把红糖块捣碎,再放进热水里,最后用筷子(勺子)搅拌。
【分析】学生都能想到搅拌、用热水和碎捣都可以加快溶解,但是大部分只能想到其中一种方法,少部分同学能想到同时用三种方法可以让溶解速度更快。
7
《混合与分离》
聚焦环节:
【实录】教师提问:食盐洒在沙土里了。怎样把它们分开呢?学生——用网;一个一个地挑;用水溶解
【分析】学生能轻易地举例出日常生活中混合的物质,但是提到分离方法,很多学生还是回答地比较局限,思维没有扩散。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提出问题:沙子和食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食盐的颜色是白色的,沙子有灰色,有淡黄色的;食盐的颗粒比沙子要小;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沙子不可以。追问:“你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分离食盐和沙”学生回答——用铁丝网(教师介绍筛网);用水溶解食盐,沙子不会被溶解,就分离开了
【实录2】学生动手实验,试着分离食盐和沙子。学生说出实验感受:筛网只能分离出一部分的食盐,好多都分离不出来;加了水之后,食盐就溶解到水里的,沙子沉在水底,可以用东西把沙子分离出来,就可以分离食盐和沙了。
【分析】引导学生用食盐和沙子不同的特性来进行分离,在他们提出各种方法后,老师先进行记录,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实验,去探究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实录】教师讲解过滤的实验步骤。学生实验情况记录:学生在充分溶解食盐后,讲混合物倒进过滤装置,分离出了沙子。
【实录3】教师追问:“现在过滤出来了沙子,那食盐溶解在水中了,你怎么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呢?”(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情况用盐场晒盐进行提示)学生回答——可以拿到太阳下暴晒;可以用火烤(教师介绍蒸发装置)
【实录4】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分析】老师讲解结合实验指导视频,学生基本上都能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井然有序,但是学生进行实验时可以发现学生能准确说出每种实验仪器的名称,对于酒精灯的操作还是不够规范,有些学生还不敢动手操作。学生在做实验时,并没有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分离方法那一栏普遍只是记录其中一种方法,有些学生直接空白。
研讨环节:
【实录1】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开的?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我们先用筛网筛,然后再把它们放进水里搅拌,最后放在火上去烧;把它们放进水里之后用过滤装置把沙子过滤出来;水的作用就是溶解食盐,沙子不溶解,就分离了沙子了。
【实录2】教师提问:食盐和水是怎么样分离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学生——食盐和水是放在火上烧分离的,分离后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食盐水放在蒸发皿上烧,水跑到空气中,就剩下盐了,就分离出盐了
【分析】在学生的研讨中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都知道是怎样分离的,但是对于实验仪器和食盐装置的描述,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用到准确的名称,这个需要老师去引导和纠正和训练。
扩展环节:
【实录1】教师出示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图片,提问: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样分离呢?学生——用火烧,把木屑烧掉;用磁铁吸;用水,木屑会浮起来,铁屑会沉下去,把木屑捞起来。
【分析】大部分学生分离混合物会利用它们特有的属性,因为学习了磁铁的性质,因此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个混合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磁铁吸,有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利用水的沉浮来分离;有部分学生提到用火烧,老师追问,那木屑烧了之后还是木屑吗?这样分离可以吗?学生通过老师的追问引发思考就会知道这种方法虽然能得到铁屑但是是不可行的。
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聚焦环节:
【实录】通过情景导入软陶(或用橡皮泥)手工课的场景,给学生出示捏成各种各样的橡皮泥图片。提出问题:你注意到软陶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回答——软陶发生变化了,变得很漂亮,有漂亮的蛋糕,有可爱的小人等;颜色变得越来越多;软陶本来是一块小小的,做了之后变得很大的蛋糕了。教师追问: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相同的变化吗?学生回答:软陶变化的变漂亮了,水是形态变了;软陶捏了之后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水变了之后也能变回原来的样子。
【分析】学生能轻易地察觉软陶的变化,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关于软陶和水形态的变化,学生并不能马上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想到它们变化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探索环节:
【实录1】教师展示软陶和纸并提出问题,“软陶和纸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软陶很软,一按就变形;可以黏在一起;有很多种颜色。纸是白色的;可以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揉它就会变皱。
【实录2】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用软陶、纸分别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学生用搓、揉、卷、捏等方式把软陶做成小蛇状、花、小人状等等;用撕、折、卷等方式把纸做成飞机、小盒子、碎片等。
【实录1】教师提问: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橡皮泥和纸变化之后还是橡皮泥和纸,还有它们原来的特点,水形态发生变化之后,外形法伤了很大变化,但是它还是水;它们变化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实录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教师并提示,憋了的乒乓球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回答——泡热水它就变回圆圆的乒乓球。教师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教师追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温度计放在热水的时候,里面红色液体就升上去,放在冷水就会降下来。
【分析】1.学生进行实验后,能从直观的现象看出橡皮泥和纸变化之后还是原来的物质。2.热胀冷缩的原理,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老师演示了乒乓球的例子后,学生能够马上知识迁移,举出温度计的例子。
03
三、结论和问题
通过前测,我们了解了学生对水的形态和溶解现有的前概念水平。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后测的分析,我们统计分析了学习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现将我们的试教结论和对此次试教的感受总结如下:
1
理清思路,注意学习的连贯性。
本单元有8课,1-4课主要研究了水的三种形态,四个转化。第1课从生活中的水蒸发现象,解释“水去哪里了”,理解水蒸气是水的气态。第2课,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另一种剧烈的现象“水沸腾了”,学生了解到水变成水蒸气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从第3课“水结冰了”到第4课“冰融化了”理解了冰是水的固态,水和冰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验过程中,还会看到结冰的烧杯外壁还挂有霜,了解到水蒸气还能转化为冰。第5课,延续了一年级下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外,让学生了解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两种常用的物质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学生明白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6课继续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生从对比实验中理解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快有慢。第7 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盐会溶于水,水可以分离食盐和沙子,同时水也会蒸发,加热蒸发可以看不见的食盐和水。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水,水蒸气和冰是同种物质还带有争议,第8课增加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这种大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形成具体的科学概念,而且容易建立水的核心概念,这样的学习更有连贯性。
2
用好前测,把握学生的学情。
通过前测的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已经建立了不少对于水的前概念,如水会蒸发,水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沸腾,温度下降时会结冰,冰接触到热气会融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盐既可以溶解在水中,又可以在水中分离出来等等,都说明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已经有了对水有关方面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学生对于水的形态转变的现象表述还不够全面,会加入自己的一些主观的感受。在理解水,水蒸气和冰是否是同一种物质时,学生对于冰和水是同种物质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冰结成了水,水结成了冰,亲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这一过程。但是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相对来说接受的程度就会低一些。第5课中重点研究实验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同时也是要学生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限,但是学生在理解溶解能力时,却很容易跟溶解快慢混淆,他们认为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就是小苏打溶解得慢,并没有认为小苏打不能继续溶解。学生这些宝贵的想法,只有当教师在课前调查了解,才能正确地评估他们当前的水平,既能保证学生探究的质量,又有效地为后面研讨确定方向。3
内容贴近生活,提高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物质,但是学生在生活中,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于水的了解也不一样。本单元的内容的每一节课,都会聚焦一主题,让学生去探究,第1课用实验验证“水蒸发了”,第2课,观察“水沸腾了”,第3课,观察“水结冰了”,第4课,观察“冰融化了”,第5课,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6课,比较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第7课,把食盐从沙子里分离出来,以及第8课,研究纸,橡皮泥和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每一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小组成员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接触到了不同的实验仪器,实验参与度非常高,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还会讨论问题,这都说明实验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其他科目无法比的。最重要的一点,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实验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结论不是一个人发现的,这些都必须是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让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分工,才能让组内的每一个人能够参与到课堂中。
4
做好准备,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是学生发展科学概念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真探究做好准备。首先,教材中的实验有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教师要先做一遍实验,根据学生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对应的调整。比如,通过水沸腾实验,我们发现水加热时间会偏长,如果是从五十几度开始的话,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实验和小结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水温要控制在八十五度左右。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现水沸腾后不会有很大气泡,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记录情况。其次,认真用好实验记录单和班级汇总表。学生的记录也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好的实验记录单既能指引学生进行实验,又能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和总结。经过本次的试教,我们发现学生手册上配套的活动手册还是未能契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原先的基础上我们尝试进行重新设计。(该部分在实验记录单中有讨论,不重复)最重要的一点,有关学生的实验用的记录单和上课发生的实验现象照片要注意保存,建成案例,以便日后的研究。
更多课例请进教学研究栏目
如果家里有相应的材料,各位同学要提前准备好用于实验哦
有配套的学生工具箱,原价200现价180元!
淘宝店原价200现价180元
https://shop172635352.taobao.com/ |
除了个人版,我们还给广大学校提供小学科学资源箱,12组配备,按课包装,按量出售方便老师教学。
购买方式:
1.货到付款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进行下单,收到产品和发票后再对公转账。(注意:仅支持学校用户哦)
2.新华书店
各学校联系当地新华书店指定小牛顿科教品牌;
品牌联系人:
李老师 18960717862(微信同步)
林老师 15820755611(微信同步)
一年级群: 939925431 | 二年级群: 966019485 |
三年②群: 982990549 | 四年②群: 1047555355 |
五年②群: 1047559325 | 六年②群: 994517613 |
长按关注“小牛顿科教”,进入公众号
1.“网课配套”栏目,含资源汇总/一课一练/1-6年级微课/科普视频。
2.“教学研究”栏目,含教学理论(教材解读|优秀课例|教育|技术),教具研究,STEAM,电子教材阅读版,历史消息。
3.“买买买”栏目,含小牛顿器材和非教具百货产品
本公众号将持续为大家收集和分享优秀的科学技术教学视频,全国优秀课例展播的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