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上4.1-4.2《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做动力》|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融入“真探深究”的科学课堂


△《我们的小缆车》 执教:戚中南


△《用橡皮筋做动力》执教:王倩



2019年11月29日,宝安区第一学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在上合小学顺利举行。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杜伟老师、第一学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卢长征老师以及第一学区的小学科学老师们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安排了两节课例展示课,分别是上合小学戚中南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小缆车》,上合小学王倩老师执教的《用橡皮筋做动力》,最后由上合小学教学处童志怀主任给我们做了《“真探深究”我们一直在路上》的专题讲座。整个活动由卢长征老师主持。





此次活动旨在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展示、交流、提升的平台,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两节展示课都是典型的数据分析课,看似相同,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又不尽相同。两节课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是戚中南老师进行的《我们的小缆车》课例展示。本课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看看多少个垫圈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二是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孩子们在老师的一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都能明确使小车的运动的动力是垫圈的重力转化而成的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在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把自己的测量数据呈现在坐标系中,使实验数据以点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每个小组的数据采用同一种颜色的磁力贴,让学生从颜色上就能直观地分析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加了科学探究的深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让我们对“真探深究”的科学课堂产生了新的思考,而不再是以往的追求实验结论的得出。“真探深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后是王倩老师进行的《用橡皮筋做动力》的课例展示。本节课主要的活动就是研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行驶距离的关系。本节课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关注很多的细节,比如怎样算橡皮筋绕了一圈、起点和终点的规定、橡皮筋最少和最多缠绕的圈数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等等。在本节课中王老师对这些细节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指导,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可以顺利而有效的进行。在数据处理这一块,同样是本节课的亮点,不同于上一节课,本节课采用的是折线图和分组的数据的呈现方式,每个小组都选取一张折线图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九个组的折线图不难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和行驶距离的的关系,另外通过九个组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哪个组的数据是不同的,从而引起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突出了科学课堂的“真探深究”。











接着上合小学教学处的童志怀主任做了关于《“真探深究”我们一直在路上》的专题讲座.讲座从种凤仙花、养蚕、科创微视频、拆装社团、烹饪课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上合小学为打造“真探深究”的科学课堂一直以来所做的努力。为我们展现了新的思路:让学生的探究实验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变传统的学科学为做科学,让科学课真正的做到“真探深究”。





最后,宝安区教研员杜伟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充分的肯定了这两节课中所用的数据处理方式,值得大家的学习。另外强调了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比如(1)我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别人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2)不同的数据是不是得出不同的结论?(3)如果出现数据不同,要怎么处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数据的出现?(是实验材料的问题还是操作方法的问题)(4)立足于教学:我们可不可以根据这些异常的数据重新设计教学?让我们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真探深究”的课堂是老师们一直探索的方向。相信经过今天的活动,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定位,在未来的教研之路上可以走得更好、更远。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搜索【baxxkx】即可关注。

更多课例请进教学研究栏目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把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哦!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