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六上1.1《使用工具》(李家绪)

大科学家微信公众号与您的距离,

只差一个指尖!

点上方“大科学家”关注我哦!

李家绪(公益大讲堂导师)

李家绪,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师,中美探究式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科学项目志愿者,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科学教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673cd5vn&auto=0&width=500px&height=375px

使用工具》教学实录

执教:浙江省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李家绪

学生:浙江省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六(2)班

第一部分:导入(约5分钟)

师:上课!

同学们好!

(齐)老师,您好!

师:(出示一个盖子很紧的金属糖罐)同学们,这是沈芷毓同学给我拿来的一个糖果罐,里面装着东西。谁来帮我打开?

师:请周易欣同学来试试

(A)(一个男生,使劲用手指掰糖果罐盖子,很费劲的样子。)

师:什么感觉?

(A)很硬,很难掰开。

师:同学们,有没有其他办法?

师:赵泓睿

(B)(该男生一边走上来,一边问)老师,有没有锤子啊?

师:锤子?有,这个给你。(教师在材料筐中拿出一个羊角锤。)

(B)(用羊角锤的角往罐盖缝里撬,但是没有撬开。)

师:有没有同学想到了用其他的辅助物品?

生:有。

师:好,请这个女生上来试试。

(C)(女生在材料筐找到一个“一”字螺丝刀,用螺丝刀轻松撬开了罐盖。)

师:罐子里面有什么呢?(从罐子里面取出一根带螺母的塑料杆。)谁能把螺母取下来?

(D)(一个男生跑了上来,使劲用手拧,很费劲,但没有拧开螺母。)

师:需要什么?

(E)(一个女生)需要扳手?

师:好,那请王辰路来材料筐找一下,哪个物品是你说的扳手?

(E)(在材料筐找到扳手,老师给同学们认识之后,和该女生一起合作,用扳手拧松螺母,然后学生用手拧出螺母。)

师:我这里还有一块木头,上面钉入了一个钉子,谁能把它拔出来?(学生举手)

师:小沈,你要拔出钉子,你有什么想法?

(F)要一个羊角榔头。

师:好,请小沈同学来试试。(学生从材料筐找到羊角锤,师生合作,小沈同学利用羊角榔头,往上拔,可是钉子没有被拔出来。)

师:大家觉得这样能拔出来吗?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师:请穆晟同学上来试试。(老师请小沈同学在一边看,老师辅助穆晟同学拔钉子,穆晟同学用羊角榔头撬、扳、压的方式拔出了钉子。见图-1)

图-1

师:刚才我们做了3件事情,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工具

师:对,都和使用工具有关,这个单元叫《工具与机械》,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起来学习使用教室里的10多样工具,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研究记录表,阅读要求。

生:(默读)

(H)我觉得要注意安全,因为今天要学习使用的这些工具,都是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物品,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然会把手给搞伤了。

师:因为是成人使用的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用安全。

(I):要注重思考,使用的同时要去思考,思考……。(学生似乎想表达什么,但表达不出来)

师:明白,就是在活动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因为我们不是一节劳技课,科学课上的活动,让思考参与进来很重要。

(J)在使用工具的时候,还要注意工具的使用方法。

师:好!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个人进行研究和记录,请同学们根据实际需要,自主有序地安排。(老师用幻灯出示活动流程,学生自主阅读。)

师:好!请大家到材料区取用研究的工具,结束后,记得将材料放回原位。开始!    

第二部分:学生探究(录像约12分钟,实际用时约25分钟)

教师安排了20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使用工具。

以下是几个活动场景简单陈述:

1.学生自主有序地从材料区选择材料;

2.使用工具的活动:钳断铁丝、敲击钉子、拧螺丝、拔钉子、扳螺母、研究水龙头、切苹果、夹山核桃、剪指甲、撬盖子。

3.老师辅导个别小组的活动:教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教学生使用扳手拧螺母;

4.同学相互教学:A生用扳手拧螺丝,B生指导改成用螺丝刀拧螺丝;互教指甲钳的使用;

5.学生根据使用工具及思考在研究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6.学生自主去材料区交换研究材料;

7.学生自主到班级统计图上进行登记;

……

第三部分:学生研讨(实际用时约11分钟)

图-2

师:根据班级统计表(见图-2),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同学对今天的十几件工具都进行了使用和研究,也有个别同学,某几样工具还没来得及使用。有时间了,我们还是要去认识和使用,因为只有我们使用过这些工具,才能进入下一步的研究。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交流,交流什么呢?——你在使用某样工具时发现有什么窍门?请你来告诉同学们。

(K)我觉得在用老虎钳夹铁丝的时候,铁丝要放在老虎钳的刀锋上面。

师:你是否可以将老虎钳和铁丝拿到上面来,一边演示,一边说明。

(K)(使用老虎钳边演示边说明)这里有一个斜的刀锋,如果将铁丝放在这个位置,就更容易夹断。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字来描述这个部位,是哪个字?

(齐)斜的。

师:使用老虎钳,还有其他窍门吗?

(L)(使用老虎钳边演示边说明)我觉得使用老虎钳的时候,握住离这个点(老虎钳中心点)更远的位置更好,铁丝夹在离这个点最近的刀锋的位置更好,这样我觉得会方便一点。

(M)(指甲钳实物演示说明)在使用指甲钳的时候,用力在两端更省力一些,用力在前面会更费力一些。

(N)(镊子实物演示说明)我使用的是镊子,我想问为什么使用镊子和指甲钳一样,也是摁前段比较方便。(学生在这里发生了误读,也就是该学生没有听清前面学生的发言,产生了歧义。)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它们费力的地方应该是不一样的,而镊子和指甲钳却是一样的。

师:请前面一位同学上来,你觉得和这位同学说的“是一样的”吗?

(生M和生N一起演示说明。)

(M)我觉得按住指甲钳的后面更省力;

(N)我觉得按住镊子的前面更省力一些。(学生在描述的时候,教师在班级信息统计图上,画镊子和指甲钳的示意图,并标注出两位学生讨论的用力点,如图-3。)

图-3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展示的一个叫镊子,一个叫指甲钳。如图:最右边都是物体所在的位置,同样是A点离物体近,B点离物体远,但是在使用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的感受,镊子用哪里更轻松?

(齐)A

师:指甲钳呢?

(齐)B

师:这是不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真好!

  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和大家交流的?

(O)(螺丝刀撬盖子实物演示说明)这个工具,我觉得用在最末端更省力一点,和沈芷毓的指甲钳一样,用力在离支点(该男生提出了支点一词,孩子在课外已经有相关阅读。该生将在后面聚焦环节继续发言。)最远的地方,会更省力一点,再近一点就会要费一点力。

(P)(羊角榔头实物演示说明)我用的是羊角榔头,如果用一块木块垫在榔头下面的话,会更好地受力。

(师生合作演示,图-4)

师:使用这样的辅助装置你有什么感受?

(P)这样垫一块木头,角度会更高,更好地受力,更容易把钉子给拔出来。而且呢,最好是握住榔头柄的最末端,这样力也会变得更大一点。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

还有其他类型的工具,要来介绍吗?

(Q)(水龙头实物演示说明)水龙头我们把它拧开,如果拧在把手上是非常轻松的,如果在这里(指中间轴的位置)拧的话,就会要很大的劲。

师: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水龙头,都不会是这样的(指只有轴),一般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圆或一片手把,这样的设计肯定有它的科学原理,谢谢这位同学的发现。

(R)(山核桃夹实物演示说明)夹山核桃,用力在较后端更好夹开。

师:刚才你们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S)(山核桃夹实物演示说明)我也觉得手要放在后端,更容易夹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能这样去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大家发现,这些工具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去研究的。特别是通过交流使用中的体会以及想法,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请你把现在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记录单上,并撕下贴到班级信息交流纸上。

(这里教师给学生约2分钟的时间,重新梳理思路-提出问题-张贴信息。以下是该活动部分场景的简单陈述:)

1.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张贴到班级信息交流纸上;

2.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关注并发现一位学生(也就是生O——提出支点的同学)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单元教学更匹配的问题)。邀请该学生,把问题的相关内容写(画)在班级统计图上;

3.个别学生,自主到材料区继续使用和关注部分工具,讨论和思考。

第四部分:聚焦(实际用时约2分钟)

师:同学们,请大家来关注我们信息交流纸上的这些问题,我想请裘哲宇同学来解释他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想法。

(O)我的问题是说,为什么……(学生似乎表达不出来。)

师:首先你画了什么图?

(指向图-5)

(O)这里是支点,这里是物体。

师:另一边是干嘛的?

(O)这是受力点。

师:然后呢?

(O)然后,我想问,为什么受力一边越长越省力?支点离受力点越长为什么越省力?

师:你这是从哪里得到的启发?

(O)是从撬盖子,沈芷毓的指甲钳……等,得到的启发。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从使用工具促使我们思考,然后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让我们发现问题,慢慢地,我们的问题开始聚焦,我们似乎找到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图-6:研究信息统计图)

裘哲宇的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撬盖子、拔钉子、夹核桃、剪指甲)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好像某一个地方越长会越省力。

这个单元我们除了要学习使用这些工具,思考这些问题,并逐一来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看看,我们能否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工具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下课,同学们再见!

(齐)老师再见!


《使用工具》教学评析

【评】章鼎儿  路培琦  李子平 

章:《使用工具》这一课是《简单机械》单元的起始课。整节课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的引入、任务布置以及简单的指导活动;第二部分是孩子“以个人为单位”及“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工具的活动;第三部分是使用工具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谈谈使用的体会——老师说的是“窍门的交流”,以及提出一个更有价值问题的活动;大体分这么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分钟,第二部分是20分钟,第三部分是14分钟,合起来是39分零几秒的样子。

章:这三个部分我想做一个调查:我们三位最看重、最欣赏的是哪一部分?还要说说为什么,为什么你最看重、最欣赏这一部分?看看我们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路:我最看重、最欣赏的是第二部分。刚才章老师说,这一课大致分成三大阶段,这个第二阶段,是这堂课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内容。对这一部分,老师在这堂课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给孩子,六年级的孩子(录像中陆老师口误说成了三年级的学生,这里做一个更正。)放手让他自己独立地去研究、去活动20分钟时间,可以说是保证了这个重点内容的成效。我们有好多老师,有的时候上课,不舍得把时间给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研究,这个时间老是让老师自己在那里占用着,这个不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特别是主要活动内容,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这点我觉得上课的老师做得还挺不错的。你觉得呢?

李:我为什么也觉得是第二部分呢?我觉得上课的老师主要是应用了一个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去体验怎么样使用工具,去经历使用工具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的方法。所以我非常赞同李老师用这种办法来让学生体验使用工具的动作,方便的感受,哪里可以省力的体验等等。这种体验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是我们这堂课,作为起始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内容。所以,我觉得第二部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最精彩的,或者说是我最欣赏的。

章:有没有统计过,孩子们在20分钟内使用了多少种工具?

路:没有细数,十几种吧?

李:应该有。

章:十种!这个班级有30个学生,他们是小班。30个学生,20分钟,尝试着使用了10种工具。20分钟应该说活动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他们所活动的东西,正是他们后面要学习简单机械中间的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等。研究和认识这些简单机械中间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使用简单工具的体会、经历和经验。所以,所获得的东西不是一般的,是他们本身所缺少的东西。

路:对,这些孩子对工具啊,平时很少有接触。

李:对。

章:孩子要研究和认识这些工具,但他没有用过。老师、成人是用过的,我们常常会举例子:什么、什么……,可是孩子没有用过,他没有这个经验,他没这个体验,所以,他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了这个工具,实际上就是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准备。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间所忽略的。人的间接认识,间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建立在直接认识、直接认识活动的基础上的。我以前的讲座里面曾经讲这一例子。比如我们认识一个字也一样,如果我们要学一个字,但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东西,这个字的学习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同样,研究简单机械也一样,如果他没有这些直接经历的基础的话,他的研究认识就会产生困难,这时孩子们常常会碰到的一个叫做“学习障碍”的阶段。而这堂课呈现的这样的活动,恰恰是解决了孩子们“学习障碍”的问题,打下了后面学习活动的基础。而这个恰恰也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所以,我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班级的孩子用了20分钟的时间,在这一方面,在20分钟时间内一下子就走到了全国1亿小学生的前面去了。我敢这么说。

路:一般孩子在家里没有用工具的机会,是吧?

李:家里即使用,也会比较少一点。你说那个刀子,可能家长就不让用。

路:对,这刀都不让碰!甚至铅笔都是家长给削好的!

李:一般这样的活动,大人都已经给他代办了。章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除了我欣赏的第二部分,我觉得第一部分也挺好的。

路:是,那开头是很精彩的。

李:为什么呢?就是李老师提出“自主、有序”的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里面的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首先一个,30个孩子,10种工具,都要经历过,这个效率就要很高。然后,老师准备的东西都放在后排的桌子上,让学生可以自己去取,学生自己可以安排我去取哪一个,这样一来,老师所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就会缩到比较少。当然,你也可以每一个小组一个大盘子,实验需要的工具都在这里,小组学生可以直接做,那样可能就会浪费一些资源了。老师用了这个方法,除了可以节省准备的时间和资源之外,还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安排活动的能力得到培养。我今天想要先使用那个锤子,你想要先使用那个指甲钳,你想先使用刀子,那么“自主的”,还要“有序的”。所谓“有序的”,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计划性了。孩子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当时现场的状况来安排自己活动的次序。

路:老师那个表格,实际是指导学生有序地安排自主活动。

李:所以,我觉得老师把“先做哪一个”的权力留在学生自己手里,让学生自己来做决定,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都有好处,特别是比以前老师指定你去做这个、做那个要好得多。尽管我非常欣赏第二个活动,但我觉得第一个活动设计的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

路:李老师开端的指导挺好!引入部分很简洁。挺有趣的几个活动,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来。

李:对,撬罐子啊,拔钉子啊,这些是学生生活当中也会碰到的。挺好的!

章:这节课,估计会有不少科学老师看这个录像。我还估计到有些老师在看这个录像的过程当中,一看,孩子活动开始了,那么长的时间还没有完,会做什么啊?快进!如果是快进,那就是跳过这20分钟,然后去看看后面老师是怎么上课的。这是很多科学老师看课的习惯。所以我倒是建议:如果你真的是快进了的话,我建议你回过头去,从头看起,这20分钟的活动,到底是怎么活动的。

李:哈哈……对!这20分钟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章:真的要从头看起,而且要仔细地看一看。

路:看孩子们怎么动,怎么用。

章:回过头去仔细地看一看孩子的活动,有助于我们研究、认识、了解学生。

李:对,孩子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了。

章:孩子更需要什么。

路:往往老师是凭想当然去教课,并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就是我假装你知道,或者假装你不知道,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实际他并不了解孩子,到底他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所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些表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李:其实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语言,都反映出孩子的真实情况。

路:这个年龄的孩子,当他遇到了钳子,他会怎么使用?你就细致地看,他使用钳子时候的那个样子,你就能了解到他是什么水平,目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章:他需要什么。

路:对!他需要什么。

章:这样的孩子,下面发展需要什么,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章:使用工具,尽管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现在是比较欠缺的,机会比较少,具体经历比较少,但,毕竟他们还是有过的。譬如,他们拿一把剪刀剪纸啊什么之类的。

李:对,那肯定有,剪刀是肯定有的,幼儿园就可能要剪纸,剪东西。

章:像榔头拔钉子就没有了,我看都不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的问题是:课堂上使用工具这样的活动与孩子在课外的、或者在家里、自发地使用工具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路:课堂教学,你给他组织这样的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内,要完成你设定的一定的目标的,并且你要有计划、有一定的结构——材料结构,都是为你这个总目标来服务的。并且是在老师指导和组织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做,让他去动手,让他去实验。虽然他也在那里自己动,不会他也在那里做,或者会的教那个不会的,这些过程都是孩子们在独立的做,但这种做还是在老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来组织的。所以,我就觉得李老师在这个时候,在材料的结构上,还应该更下一些功夫去想。

它应该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而不是随便的找几样工具:好了,你们去玩吧!他不是这种自由状态的、自发状态地去玩,应该是有意识的。我要挑选哪些?我为什么要挑这几样?老师都要有一定的计划,一定的目标指向性。然后你去挑选。比方说,那个活口扳子,这个工具就复杂了,孩子接触这个工具的机会更少,你要是用一个普通的简易扳子,去拧螺帽,一扳就能体会这个过程:怎么扳更省力?在哪里扳更费力?等等,学生就能体会一下。而那个活扳子,首先使用就增加了很多难点,特别是里面那个螺旋的东西,孩子要去琢磨,这是干什么的?容易冲淡主要的教学内容。

还有那个钉锤,那么长的大钉子,钉在一个小木块上。你要是钉在一块大板子上,钉一个一寸的(课中用的那个是两寸的)钉子,钉进去,然后留下不到一厘米的样子,孩子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撬下来,并且还能体会到,我用在哪里更省力一些!我觉得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一些!还有一个孩子,在使用过程中,手垫底下,差点把手给压到。就是这些安全的教育,指导怎么使用也罢,怎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也好,都有讲究。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并且是有序的、高效的。要避免放羊式的。还是要在老师可控的范围之内,可以说老师要干预,在干预的状态下,有组织地指导他们去做,这样的话,在短时间内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

李:刚刚鼎儿提的问题是:孩子在家里使用这些工具和在课堂上使用这些工具,孩子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路:那当然不一样。

李:比如,孩子在家里使用指甲钳剪指甲,或者剪纸,他的目标是完成这件事情,目标很清楚。那课堂上,就不一样了,因为刚才老师讲,要我们使用以后谈谈使用这个工具的体会、感受,所以这个目标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孩子有机会经过这样的一个使用工具的经历。

路:他是带着任务去经历的。

章:我赞同你们的观点。刚才我表述可能出了点问题,应该说在《使用工具》这一课的课堂上,这是一个特定的课堂,因为它是一个单元起始课,如果说,孩子自发地使用工具的活动与《使用工具》这一课里使用工具的活动有什么不同的话,我把我们三位的观点都组织进去的话,我想可以说有三个方面:

1.这是个教学活动,和自发活动不同。活动除了包括孩子自己的目的之外,还有老师的意图、老师的指导和影响在里面。

2.这是一个课堂教学活动。有时间限制,只有40分钟,时间一限制就要讲究效率了。

投入和产出比,我投入10分钟,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间孩子发展了什么?我只能找那个效率高的、投入产出比高的那个活动。这就是第二个不同了。

这是单元起始课,单元起始课的使用工具的活动,它有特定的任务在里面,它有特定的特点在里面:准备性、服务性、基础性、阶段性。

李:这样的课,要把握得很好!

章:所以这样的课,我们很欣赏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效率很高?是不是完成了后面的活动?我觉得还是可以继续往前走的。我们是不是研究一下:这样的课,这样的活动“怎么往前走”的问题。

李:刚才其实路老师也讲到了这个问题。老师整个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工具,我觉得还不是很完美。刚才路老师提到了一个“有结构的材料”,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要想到你选择了这些工具、材料以后。你为什么要选择它?是为了后面这个目标服务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指向后面这个目标的,你这个选择才有意义。或者说学生在自己操作下,都能得出这个结论;或者都能体验一个很好的过程。这样的材料,我们才说是有结构的材料。

在李老师这堂课里面,准备了10种常见的工具,确实都是常见的,但是可能还有些问题,刚才路老师提到那个活扳手,活扳手有一个问题,它那个口张开、合拢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最好,学生操作起来会有点问题,那就是多余的了。学生去旋那个轮,让他张大、缩小,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不是指向那个我们预设的目标,我原来的目标是使用扳手拧动螺母,这些多出来的活动干扰了学生。

章:老师课堂上提出来要聚焦,这个变成了发散。

李:对,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分心了。还有一个,刚才路老师也讲到了一个锤子问题,一个是准备的钉子有问题,另一个是下面的木块也有问题:太小了。太小的话,当我要用锤子拔的时候,力量很大,你要摁住这块地方,是摁不住的,我建议,今后改成比较长条的木板。

章:不过有没有发现,他们这个木块是桐木块,质地比较软,看来也是经过选择的,比较好钉,比较好拔,不过确实短了点。

李:还有,比如课堂中的那个钳子,选了一个尖嘴钳。

路:尖嘴钳,孩子不知道它有一个特殊的使用功能。

李:尖嘴钳,主要是弯折。玩一个圈啊!现在你要学生去剪那个铁丝。尖嘴钳的手柄相对比较短,嘴长,一般的老虎钳是前面短,后面柄长,更容易夹断。因为工具根据不同要求,设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用老虎钳去夹断一根铁丝,就方便多了。所以,我觉得在钳子的选择方面也是可以改进的。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活扳手、一个尖嘴钳、一个钉锤、还有下面的木块和钉子的长短,都可以更加精选一点。刚才也说了,要让学生在20分钟内,成为全国体验最多的,效率最高的这样一个课堂。

章:这一点我觉得已经达到。

李:已经达到,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往前走一步。

章:问题在于朝什么方向走?现在我们都觉得必须丰富孩子的经历,使用工具的经历,这一点大家都认可,我估计所有看课的老师也会认同这一点。上课的李老师,也是把这个作为目标,还是相当不错地达成了这个目标的。

李:是的,李老师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章: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东西没有解决。这样的课要继续改进的话,就是我们觉得还只是笼统地丰富孩子使用工具的经历,感性经验,或者叫直接认识活动。具体到使用工具这样的起始课,简单机械单元的起始课,要具体到什么样的经历?就是丰富孩子们使用工具的什么样的经历?譬如:拧螺帽的活口扳手的涡轮什么的,就不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指向的目标。那我们具体要丰富孩子们什么样的经历呢?让孩子获得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李:我们要分析出来,为后面的课准备的话,到底前面要给学生怎样的基础?

章:对,我们后面要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好像从种类来说,除了滑轮不在这个课的里面之外,其他的都有涉及,好像都是指向这个方向的,但是具体是怎么样一种体验我觉得还不是非常的明确。

李:“要求”要一条一条地写出来。

路:那你说要明确到什么程度呢?

章:从今天老师的课来看的话,老师是准备把活动聚焦到问题上去的。要学生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提出问题。

路:对,我看他有一张大纸上贴了很多纸条。

章:提出问题也可以算作是后面学习活动的准备。但我们刚才三个人都已经比较一致的,更看重孩子的经历、经验,对不对啊?那我们要他们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呢?什么样的使用经验呢?什么样的使用经历呢?那我的指导,重心、方向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有没有?

路:我觉得也有。

李:也有考虑,比如,怎么用更省力等等的。因为这些工具都和杠杆是有联系的。

路:他后面不是有一个交流?要孩子说体会:我这个指甲钳,摁在前面和后端有什么不同感受?他还在这个纸上画图,镊子应该怎么使用更省力?似乎老师想引导孩子认识使用工具有一个用力的问题。你比方说,扳这个钉锤,扳哪个位置是费力?哪个位置是省力?我好想感觉老师意识到了这个东西。

章:“交流窍门”……你使用工具的窍门!

路:对,李老师在这里说的是“窍门”。

李:孩子大部分都能说出来。拿那个核桃夹,要拿在后面啊。当然也有孩子说,要把核桃放成横的啊,放成直的,但是大家都知道的,要拿在柄的后面,让力臂长一点。

路:对,这个就是在为后面学杠杆做的一个准备。

李:应该说老师的目标还是比较清晰的。

路:对,做了一个经验的准备。

李:还有一个水龙头的扳手,他就是一个轮轴的准备。其实他为什么不用那个圆的水龙头呢?圆的可能小孩子比较能理解。

路:现在圆的少,大部分还是扳手的这种。实际它是一个变形,给了一个圆的半径。

李:对,是一个变形的轮轴。

路:以前是一个横杆给一个直径,现在都是一个扳手的,给一个半径。

章:还是涉及到了,还是获得了一点。

路:有涉及到,还是有这个目标体现在里面的。我想呢,他还是比较重视聚焦到问题上,能提出若干问题,或者是你的体会、你的疑问等等,都可以贴在那个表格上(班级信息表),我觉得那个表格不错。

李:你说的是后面那张表格?

路:对,就是那张大的纸,上面可以画,比如指甲钳啊,两个用力点不一样,老师在这个地方稍微要是再多说一句,那就是“吃后边的饭”了。老师让孩子提到一下,就收了,然后在后续的课堂中,要讲杠杆,这个就有价值了。老师特意让孩子把这个图画下来。后面还贴了很多其他纸条,问题、体会等等。这个形式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因为它是起始课,为后续的一些课做准备,孩子用得着。比如上到某一课相关的内容时,联想到今天这节课提出了哪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展开研究?老师为后边的课在这点上也做了铺垫,我觉得这个很好的。

李:你说的这个表格是挺好的,因为他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还会拿出来,看以前体验过的,现在就要来研究这个部分了。

路:对于前面的这个表格,我觉得有点想法。

李:你说的是前面那张画勾的表格,

路:是啊,谁做了什么你都来画勾。我看他上面也没有什么表头,也没有姓名,学号,孩子就来画,你知道哪一行是你的啊?就是这个表格,我觉得还是可以改进。

李:我觉得这个表格,其实价值还是有的,缺陷是表格上没有学生的名字,不知道自己是哪一行的,因为你这张表格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自主、有序去活动的一种管理办法。相对来说,好像课堂上比较“乱”了,到底我做了没有?你做了没有?没办法控制,那么利用这样的表格就起到了科学管理的作用。

:我看到,有学生说“某某同学那个空没有填”,“我没有用到,漏了”。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他们交换了材料,他没有遇到,没有“玩”,这样就清楚了,你可以把它补上,这个我觉得很有意义。

李:我也觉得这个表格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际上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管理。查查我到底漏了哪一个?这对孩子来说,应该说也是学到了一种方法。我今天做了这些活动,有没有漏啊?是不是全啊?等等。比如说你在那个医院里面,护士要发药,她有几十个病床,发了这个,发了那个,发到最后,漏了谁呢?这是要出大事的。所以,医院一定要有规定的,你发了哪一床勾一勾,是不是你亲手交到这个病人的手里了?而且病人的姓名都要核对,像这种管理办法,让学生在小学里面,体验一下,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

章:是的,李老师的记录单也是起到了一个指导的作用。

李:每个学生手里也都有一个,是吧?

章:是的,记录单是每人一张的。我读几条给你听听。

螺丝刀:1、活动-用力盖紧盖子,然后撬开盖子;

        2、思考-按螺丝刀前部撬和按螺丝刀尾部撬有什么区别?

实质上是一种指导性质的提示。

李:这个也是挺好的。

路:这个是每人一张吗?

章:是,每人一张。

路:这个挺好的。

章:是的,它是有姓名的。再比如:

核桃夹:1、活动—用力夹碎一颗核桃;

        2、思考—握夹子前端和后端夹核桃,有什么不同?

老师有明确的指导。不过,我的看法还不同。老师这个是直接奔向后面杠杆去的活动,我觉得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孩子的活动体验,使用工具的体验,我会在丰富他们的经历、感受、体验上面去强化,因为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重心。所以,我可能会修改这样的活动,我会把它设置为任务指导,指导每个人必须完成的。譬如用剪钢丝的钳子剪断一根铁丝。

李:任务告诉他。

路:比如夹碎一个核桃。

章:对,比如夹碎一个核桃,比如用榔头钉一个钉子,钉到多少,然后把它拔出来。

路:任务驱使。

章:对,一个是任务驱使,然后我有一个体验上的指导,指导什么呢?“一会儿你要向人家介绍怎么样用核桃夹夹核桃好,为什么?”可能学生会说,我用后面一段来夹好,因为后面省力,前面费力。

路:老师这个太直白了。

章:如果我目标重在体验、感受,学生就去体验、感受去了。

李:他这个太直接了,鼎儿你改得好。

章:这个就是阶段性。我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使用、经验、体验、体会,这个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实际上,尽管我们做是这样做了,我们的认识还是要不断地往这个方向走。

李:这个是挺有意思的。

章:实际上关于“问题”这个东西,孩子们用书面表达出来是一回事,他心里产生问题是一回事,这些问题全都在这个体验过程中间产生了。这个还不算,等上第二堂课时,上杠杆这一课的时候,譬如说,用核桃夹夹过核桃吗?这样夹,那样夹,你们有问题吗?这个时候问题是很自然地跑出来了。所以,这节课,未必一定要跑到问题这一块上去。

路: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很担心李老师“要把后面的饭给吃了”。

李:这个李老师很注意,没有跨越这一步。

路:对,李老师适可而止了。

章:但是已经有好多孩子把杠杆、支点什么的说出来了。

路:事实上,因为老师这样一指导、一引导,他就会往这个方向跑。

章:但是,我刚才改的这样一种记录表的方式,是不让他有这种东西出来。

李:对,这个是很关键的。

章:第三个问题,在课的后面,我在看录像的时候发现一个镜头。他的课不是39分钟吗?第37分钟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镜头是:一个孩子用螺丝刀垫了一块木头,“当杠杆”在撬一个螺丝钉,那个木头好像是很软的木头,都被压下去,压出印痕了。关于这个孩子的行为,你们怎么分析?

路:他拿螺丝刀想把那个钉子起出来,他垫了一块木头。

章:那你对这个孩子的活动怎么分析?这个不是老师要求的活动,但是,他还是这样去撬撬看了。

路:当时他想到的是用这种办法试一试,看能不能把它拔出来。

李:他认为钉子和螺丝是一样的,都可以随便地撬出来。

路:螺丝刀起钉子也行吗?他想试试。对了,他是撬钉子还是撬螺丝?

李:螺丝。

路:是螺丝啊?那是孩子不知道螺丝刀的使用方法。

章:不,37分钟了,应该知道了。

路:那孩子是想试一试,用撬的方法能不能把钉子起下来。

李:对啊,开始的时候,不是“罐子是用螺丝刀撬的盖子”吗?那我现在用它来撬钉子是不是也可以啊?

路:这有可能,小孩嘛,他未必都清楚,这螺丝钉不能这样撬下来。他不见得很清楚。

章:我对这个活动的意思是指,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已经有杠杆的想法了。

路:对,就是。

李:是。

章:既然杠杆能省力嘛,对不对啊,那不是也能把它撬出来吗?哈哈……,所以,孩子就要去尝试,说不定,他还有阿基米德的什么想法啊,越长越省力之类的。

路:小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是被启发了啊。

章:是,小孩想去试试看。我想说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产生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想法,产生了很多启发;这产生的许多问题、想法和启发,同样,和获得的直接经验一样,是为后面的课在做准备的、打基础的,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李:对。

路:看上去可能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一些行为,事实上他开始有想法了,是很有价值的一种经历。

章:我如果最后再说一句的话,就是,我特别欣赏这个20分钟的、孩子使用工具的活动。还有,老师敢把20分钟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么长时间里这样去活动,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老师认识上的一种改革,是课堂教学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觉得这一点我也是非常欣赏的。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大科学家」,搜索即可关注。


更多课例请进教学研究栏目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把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哦!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