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祥:我与互联网同步进化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人,虽然通常阅读的也未见得是什么经典名著,但是非常喜欢那种感觉——摸略显粗糙的纸页,闻淡淡油墨的气味,听脆哑的翻页声。在夜晚临睡前或出差的途中,我都沉醉其中。几年前,侄子拿来一本电纸书,亚马逊的。我试着看了一会,很好的界面纸质的感觉,能够看到市场上买不到的书。渐渐地,在我出行的行囊中不再有厚重的纸质书籍,取而代之的是轻便的电纸书——我的口袋图书馆。
经历过高考,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和学生们一起面对高考,说实话,我一直对学生面前堆积如山的资料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能不能少点?这句话一直藏在心底。大约十年前,QQ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聊天工具时,每个周末,我就尝试着在QQ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要知道以往这些连篇累牍的解析、层出不穷的问题都有可能变成一张张讲义,为学生的桌面增加厚度!很多简短的提示或者作业任务也通过飞信发送给学生(那时候的智能手机还未普遍应用,流量使用费用奇高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曾试着在一家学习网站上做了几次公益的网络直播互动,感觉形式和内容都不错,就是网速往往有点“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6dfnms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周有祥录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编辑部发布
当我接触“微课”这种形式以后,十分喜爱,最开始是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6.0。虽然低版本的软件和配置一般般的电脑时不时“罢工”,但我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乐此不疲!我试着把一些“微课”放在QQ群里共享,也帮其他老师录制过“微课”。我们一起参赛,结果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或名次,但曾经非常疑惑——为什么我给别人设计制作的微课都比自己的好呢?后来,终于有人直接说出了“你的地方普通话听不清楚”这一“天机”。尽管如此,对“微课”的热爱依然延续。
最近这些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众多的APP让学习变得非常简单而且无时无刻都可以发生。我曾经用过“科代表”给学生布置作业,答题、批改都可以即时操作,问题解析也可随时查看。也曾经用过“超级讲师”为学生们做过微课。但是,多数学校对学生手机的管制往往会影响最终目的的达成。
两年前,我和我的同事开始进行Pad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在PC端进行备课,准备多种学习资源,设置课堂的各个环节。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推送学习任务。学生既可以在Pad上完成任务,也可以与我以及他们的同伴交流。一堂课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课堂。在全区我进行了Pad教学的第一次尝试,后来又为全体教研员讲了第一次示范课……当技术不再是“瓶颈”的时候,想法也逐渐多了起来,后来我们又把微课放在课前学习环节、问题解析环节,还利用Pad布置课后作业……一个个闪现的念头,都在Pad教学中做过尝试。遗憾的是,在随后的纸笔测试中,Pad实验班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原因是什么呢?是测试方式,或者测试内容,还是适应程度?直至现在,我还是觉得Pad教学有很多需要思考与改进的地方,需要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稳步推进,它只能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探索者”。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被称为“学习行为”。对于人类来说,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前,学习行为已经存在。人类从模仿、结绳记事到如今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的发展进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学习方式的巨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媒介的改变,从而使学习的容量、途径、主观意识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改变。在这个信息容量和信息渠道都超越我们想象的时代,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在发生着改变,教育的信息化变革也是必然!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