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偏远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难题怎么破,且看“恩施三式” | 区域示范

朱洪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恩施地处鄂西南,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目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却越来越跟不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数量急剧上升,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将下一代带离本土,原本人声鼎沸的多所学校现在已经变成了门可罗雀的教学点;二是山区学校出现大面积的结构性缺编,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学科根本无法正常上课;三是学校之间山高路远,即使有些交通便利的学校,也因季节变化或自然原因而使教研活动的开展受阻。



恩施教育面临的难题可概括为以下三个:一是偏远教学点缺教师,有些科目开不了课;二是部分学校缺乏专技类教师,开不齐课;三是部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开不好课。为破解这三个难题,恩施市教育局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创建新型教育模式,形成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恩施特色模式——“恩施三式”,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了土苗山寨区域、校际差距,有效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提高了教育质量。


应用“恩施三式”破解教育的“三个难题”


“恩施三式”具体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基于“恩施市互动录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开展“同体式”互动同步课堂、“支教式”互动同步课堂和“协作式”互动同步课堂。


1“同体式”互动同步课堂


将一所农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的一个班与中心学校或优质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平台,同时上课、同时作业、同时检测,破解了教学点没有教师、开不了课的难题,实现了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如:龙凤镇武商小学与店子小学、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与龙马民族学校的同步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校与校之间师资匮乏的问题,并在短时间内补齐了学校缺编的短板。



2“支教式”互动同步课堂


这种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开不好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课程的难题。如:店子槽教学点现有学生五人、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三人,而这三位教师根本上不了音乐、美术和英语课,致使这三门课无法开展。


为使学生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将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教学点结对,让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平台,与农村学校或教学点开展同步互动教学。


具体做法是:优质学校教师在自己班级上课,上课前与帮扶的农村学校对接好课程表和时间,利用平台上课。农村学校学生借助平台听课并参与课堂活动。农村学校教师则主要负责衔接和维护课堂纪律,适时参与活动。这种模式不仅将优质学校的师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输送到农村学校或教学点,还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了教育教学范例,有助于农村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快速成长。


3“协作式”互动同步课堂


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平台,共同开展网络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师生交流等活动,促进学校之间协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破解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跨校教师培训和教研开展。


如,在恩施市“千百十”赛课活动中,教育局利用平台直播参赛课,让市域内教师通过平台观课、评课、议课。教育局还将全市所有乡镇(办)已建“录播教室”和“教学点网校”项目的66所学校,按优质资源学校与资源薄弱学校搭配原则,组建成20组城乡结队学校,通过平台分组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读教材、学情,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实施策略。


学科教研员、学科教学名师借助平台,开展教学教研辅导讲座。这样既缩小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节省了教师们因参加教研活动而来回奔波的时间,更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城乡教师素养均衡发展。



借力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基于“恩施三式”的规模化应用,恩施市教育局积极运用平台,创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形成了在“平台”上实施公共课的策略,实现全市统一部署的“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活动,直通每个班级,助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平台上的信息既可通过平台直通网传递,也可通过外网传递。教师打开网址,就可以直接开展教育教学,并可通过听课、观课,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二是形成了结对学校应用平台升华“恩施三式”的策略,形成促进城乡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城乡教育教学的差距实际就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差距,运用“恩施三式”策略,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这种差距,使得教育教学空间和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形成了应用平台开展教师研训的策略,拓展了研培中心常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渠道。教师不再会因为教研活动而翻山越岭、舟车劳顿,也不再会因为时间冲突而落下自身本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利用该平台,研培中心将实地教研变成了网络教研,实现了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


研培中心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的点对点互动、一点带多点互动和网络直播功能,制订学期教师研训计划,开展研训活动。在该平台上,既可以组织开展全市教师集训活动,还可以组织分学科的教师研训活动和分学段的教师研训活动。学科教研员既能够即时观课、评课,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展示课,并组织教师参与听课、观课、评课和议课活动。这种研训活动方式有效补齐了部分学校结构性缺编的短板,促进恩施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恩施三式”效果显现


恩施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的“恩施三式”,不仅成为优质学校和名师“牵带”“引领”“互助”“协作”薄弱学校及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更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途径。


1推动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通过扎实推进“恩施三式”的建设与应用,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资源质量均得到了改善。


一是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到2017年底,全市175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实现光纤接入,且全部并入“恩施市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中小学、教学点接通率为100%;中小学、教学点已分别配备“班班通”设备2046套,班级配备率为100%;建设同步互动课堂录播教室69间、在线同步互动课堂“点对点”18对、“一点带多点”9组。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通过统筹协调“国培”“省培”计划,恩施市教育局加大县(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度。到2017年底,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3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提高了数字化资源应用效率。在“恩施三式”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数字化资源应用氛围,通过强化管理、课堂互动、网络教研、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数字化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四是通过平台搭建,各校都相应建起了“亲情小屋”,使得留守儿童能通过平台和远在异乡务工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感受到了亲人们切实的关爱。



2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2017年,恩施市教育局安全科通过平台召开了两次面向全市全体校长、分管校长和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工作专题会,不仅减少了各学校参会经费的开支,还节省了参会人员的时间,实现了会议精神贯彻到最基层。


3扩大了教学研究的参与面


市研培中心将2017年“千百十”赛课的决赛现场安排在四所不同乡镇中心小学的“互动录播教室”,通过平台向全市直播赛课实况,并通过平台组织赛场外的教师参与议课、评课、辩课等互动活动,在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让广大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有效解决了教学、教研的工时矛盾问题。


4有效推进了艺术教育


2017年11月18日、19日,恩施市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教育艺术节获奖节目展演通过平台进行了实况直播,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了解恩施市艺术教育综合水平提供了学习资源,也对观看的师生进行了艺术熏陶。


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恩施三式”的建设、应用及管理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专家、同行的肯定,其硬件建设、平台搭建、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经验,为全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市域内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工作提供了参考样本。该做法于2014年被收录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的路径和经验》一书;2017年10月,恩施市创建的“恩施三式”教育模式又被教育部科技司推介到联合国参与“哈马德国王奖”的评选。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转型期,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站站长)



~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2期,原标题为《“恩施三式”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国家级期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喊你投稿啦

何克抗:实现“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唐晓勇:新时代,教师需要怎样的学习观?| 名师引领

如何解决集体授课和学生个性化差异之间的矛盾? | 数字课堂

Perfect!玩转平板,实现英语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 数字课堂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