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解读“教育信息化2.0”
2018 年4 月18 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文件指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教育信息化2.0 时代,教育的使命何在?教育信息化如何支撑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并助力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领域如何落实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围绕这些大家关注,特别是校长、教师关心的热点话题,本刊第一时间深入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
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使命
记 者:雷司长您好!现在“教育信息化2.0” 是一个“热词”,教育界都非常关注,请问教育部是基于哪些考虑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2.0 时代的?
雷朝滋: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 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经过长期建设和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各项标志性工程和重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项指标基本实现了翻倍增长,总体上超越了预期目标,呈现出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局面,建立了体系化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并进行了战略部署,建设了能够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全面突破的工作态势,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使命。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部党组做出了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战略决策。
教育信息化2.0 是在1.0 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强调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培养一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为国际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记 者: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有些欠发达地区可能1.0 时代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1.0 和2.0 的关系?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是个阶段性的过程,2.0 时代不是对1.0 时代的否定, 而是在1.0 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现在提出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并不是说1.0 的痕迹就没有了, 也不是说所有区域一起进入2.0 时代,每个省份、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要分类指导。对有些地区而言,可能1.0 阶段的任务还没完成好,还处于深化应用阶段,还要接着做;有些地区则处于从1.0 走向2.0 的过程中;有些地区甚至提前步入了2.0 时代,已经开始进行融合创新的探索。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记 者:《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发布了,一线校长和教师非常关注,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是为了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而提出的先导性行动。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到2022 年我们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 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 大平台。
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们将构建三种新模式:
一是“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多维度评价。现在的过程性评价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统筹各种力量,致力于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学校,缩小数字教育鸿沟,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探索运用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抵制不良信息侵袭, 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记 者:“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落实呢?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0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每个人都要做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具体来说,我们会通过“八大行动”来推进教育信息化2.0。
一是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要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32 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使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二是实施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 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三是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四是实施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五是实施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六是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 应用。
七是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装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 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八是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人工智能+ 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推动师生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信息技术成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
记 者:您认为“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对教育管理、教学实践将产生哪些影响?
雷朝滋:过去我国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拔尖创新人才少,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进入新时代,各领域都需要领军人才,领军人才要德才兼备,更要有家国情怀。然而,创新创业能力、领袖气质和领导能力要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以往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而AlphaZero 对战围棋高手的事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小数据,可以自学习。这种趋势对教育和教师的冲击现在很难估计,但一定很大。如果教师还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学知识、背知识,肯定不行了,人脑再厉害,记忆、存储、运算速度也比不上人工智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领跑人才。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育领域要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体制、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原来传统教学就像“舞台剧”,教师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加上板书。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就像“大片”,用上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技术等,知识呈现的手段完全变了,教法和目标变了,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形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发育规律,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建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对教师而言,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要深入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
对教育管理而言,要完善顶层设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过程,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以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 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让教育决策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持续推进素质 教育。
记 者:您上面表述的是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表现?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性的教育外生变量引进来、信息化逐步转变成教育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没有变。现在只是“互联网+”,还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从“加上去” 迈入深度融合、应用创新的阶段,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仍然被作为外在变量存在。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思路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互动电子白板只能发挥黑板的功能,信息化手段沦为工具,这属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
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使教育科学决策能力和教育综合质量大幅提高;师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最终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解读“教育信息化2.0”》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赵鸣:不错位、不越位、不失位,苏州将信息化探索的权利还给学校和师生 | 区域示范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