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利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项目式学习专题

黄利锋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互联网+”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新的课程形态和实施策略。


为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需要指导教师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设计成一个个学习项目。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多种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调查、实验、设计和制作,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最终将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基于网络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开发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为此,学校需要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并随着项目的推进,不断调整团队的职能——从学科备课组的综合性学习素材整理,到同一年级组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基于学科备课组长提供的活动素材,用一个来自学生真实生活的场景,将活动素材有机整合,并根据项目式学习理念,从社会、自我、自然三个维度重构,进而提升项目活动的内涵。这样,既不会造成学习内容的重复,又可以挖掘深度,真正实现让学生动手、动脑,有真实的实践体验。


在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项习作任务“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上,学生的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在数学教材上有“数据统计与图表制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中也有对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指导,我们将这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整合,设计了“校园流行风”学习项目,其目标是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开展研究。项目活动步骤为: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让学生在经历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收获。



例如,某组学生选择的调查主题是“万红小学六年级学生喜爱的零食”。首先,他们要了解调查问卷的格式,分析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问题,每个问题的选项又如何确定。其次,小组成员分头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并注重沟通方式,让其他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调查。再次,小组利用图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如“为什么这道题选A的同学特别多”,挖掘数据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小组采用调查报告的格式,一一陈述自己的调查背景、调查过程、统计结果与思考分析,自然就会生成一份规范的调查报告。


通过参与调查活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这种小组合作开展调查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能尊重关怀他人,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并对自我和同伴做出合理评价。


在线学习社区的设计


在《世界是开放的》一书中,作者柯蒂斯·邦克教授憧憬了一个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技术为教与学带来的种种可能、用技术变革学习的典型案例,以及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精彩故事。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技术的应用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外,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目前,关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案例和论文很多,但仅局限于用技术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没有建立一个实践分享网络社区,无法形成系列的、可再生的课程资源。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在项目式学习中,技术承担了学生的探究工具、协作伙伴和分享平台的三大功能。


在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时,教师应把所要学习的技术整合到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仅学到了技术,更经历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www.zjgjy.org),以方便师生互动。学习社区采用开源系统Discuz! X 2.5设计,设立了“社区概况”“项目学习”“善于交流”“协作小组”“热点话题”“作品展示”“积分兑换”“课题研究”八大模块。


学习社区师生使用指南


网络社区的核心是论坛,教学活动主要在“善于交流”和“协作小组”两大模块进行,这两大模块同时还是其他模块的数据来源。“善于交流”模块涵盖了《纲要》提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关注自我三大学习领域。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主题内容的持续开发以及教学版面的不断充实,能够展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反思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项目式学习社区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社区采用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模式设计。传统的WebQuest探究学习方案由几张静态网页组成。作为一个网络上的“指示标志”,它只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基于论坛社区的WebQuest,可以看作一个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的“导航员”,学生随时可以把活动情况和问题发表在相应模块,教师也可以随时把活动评价与活动建议发表在学生的日志后,探究活动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图1 “小手机 大世界”的主题教学空间


在以“小手机 大世界”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首先根据WebQuest教学设计理念,对帖子分类,如问题类、探究类、资源类、作品类和评价类。师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在网上学生除了参与教师发布的主题帖讨论,也可以独立发帖,提出自己的问题、辩论和投票(如图1),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线下则进行分组讨论、制作、采访和参观等,让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提升动手的能力。


社会化网络平台的选择


当前,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APP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大多产品聚焦于帮助教师布置在线作业、上传教学微视频、统计学生作业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真正改变师生的教与学方式。以下两个免费的公益平台则不同,它们非常适合于开展基于网络的项目式学习。


群学网


台湾省台南大学林奇贤教授主持开发的群学网是一个设计完善、结构严谨的课程管理和协作学习系统。它有固定的模板,教师只需把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填进相应模块,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在它的指引下,师生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学习活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也能便利地参与课程管理。


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地区协作学习能力,2014年起我们与群学网建立联盟,实施“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学习模式。我们每年会组织学生参与群学网发起的相关竞赛,并与台湾省的小朋友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参与竞赛和活动,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图2 “校园植物大搜索”课程页面


目前,我们已在群学网上开设了8个主题课程,共有20多所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参与。如“校园植物大搜索”课程(如图2),由来自台湾省、江西省、江苏省和甘肃省的4所学校共同加盟。各地区学生用网络相互交流,了解不同校园环境和不同地区植物种类的差别,学会独立观察某种植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和特点,记录秋冬变化情况。学生还分组制作校园植物分布图,了解校园植物的分类和数量,对校园绿化布局提出建议。


沪江社团


沪江社团是一个互动学习社区。它具有跨平台的特性,使用手机、平板和电脑均可访问。在其上发布的每个帖子,都可自动生成二维码,便于师生分享到朋友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2017年4~5月,笔者和江苏一位小学教师在沪江社团上合作设计了一个“蚕”课程。平台的栏目设计参照WebQuest网络学习模式理念,共有五大模块“引言、任务、过程、资源和评价”、六大板块“议事厅、项目设计、实践探究、学习资源、成果展示和活动评价”。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先在“议事厅”板块发布自我介绍帖,引导两校异地学生在线发帖,介绍自己的姓名及兴趣爱好等,其他学生可跟帖评价,以此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便于开展后面的协作学习。“项目设计”板块主要发布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及时间安排,使活动有效、有序开展。“学习资源”板块定期发布研究过程中需要的文献资料,如“一带一路”“蚕文化”等视频或文字内容等,让学生自主阅读后发表观点、发布信息,交流学习收获、分享学习成果……


这些板块的预先设置,如同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安排,体现教师的设计思想和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注重师生网络协作过程的真实、有效,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与学生间的密切交流。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拍摄蚕的一生中变化的关键期,和父母一起学习用PPT制作养蚕观察报告。学生用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知识,网络代替了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成了他们知识渊博的学习伙伴,在与这位“学伴”的不断沟通中,学生获取信息形成想法的能力也在提升。


网络平台更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当他们分享的知识、思维导图和养蚕观察报告得到来自本校和跨校学友们的点赞和评论时,一个个兴奋异常。他们还会为提升自己作品的点赞和评论数量,主动邀请学友浏览自己的帖子,恳请他们提出建议。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也让教师们看到“互联网+”时代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项目式学习主题的开发具有动态化、个性化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教师都要成为课程设计师,让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发和学习社区建设齐头并进,充分融合互联网的优势与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的价值,通过技术改变教学环境、课程形态、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为学校深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种可操作的实践策略。这对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黄利锋: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教师)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项目式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践》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柯清超教授:三个典型案例带你了解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 | 专题

章伟:推广编程教育,我们设计了《Scratch趣味编程》校本教材 | 创新课程

方海光教授、张景中院士:数学需要实验吗?互联网数学实验又是怎样的?| 教研视点

妈妈,今天让我向您展示一下我学习中使用的“高科技” | 母亲节特辑

余胜泉:人工智能可能承担12种教育功能,而教师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