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副教授王竹立:智能时代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关于智能时代学校会如何转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智能时代实体学校会大部分消亡,就像“淘宝”等出现以后,大部分实体店都倒闭一样;另一种则认为学校不可能消亡,只会转型。但到底如何转,转到何种程度,却较少展开具体论述。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其实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学校不会简单地关门大吉,但目前学校所施行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未来的学校与今天的学校会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人才需求的变化将带来学校形态的变迁
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自从蒸汽机被发明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大生产带来了大分工,社会开始分成了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成为急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标准化教材,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现代学校制度逐渐形成。
现代学校制度有三大特征:一是统一性,如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等;二是集中性,如集中管理、班级授课制、面对面教学等;三是标准化,如标准化教材、标准化考试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工业时代所需要的,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化人才。这种现代学校制度在信息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深入考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可以发现,革命性技术带来时代的变革,而时代的变革又会对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人才需求的改变导致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出现(见表1)。
人工智能的诞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意义的事件,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蒸汽机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旨在制造像人类一样思考,甚至超越人类思考能力的机器。这种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常规工作,包括大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既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未来人类可能需要在智能机器人所留下的工作“缝隙”中寻找工作机会。比如,在某个传统工作领域,A机器人能做A工作,B机器人能做B工作,在A工作与B工作之间有一个需要抉择、转换、连接、修正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机器人留给人类的“缝隙”。
智能机器人也不能做那些需要理解人类复杂情感、与他人共情的事情,无法在未知环境或条件下解决未知问题、完成未知任务,这些事情需要同理心和创造力。
此外,人类有可能在传统工作领域之外开创新的工作领域,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创新创造能力对人类而言将变得异常重要。对于教育来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
从理论上说,教育应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去做那些智能机器人不能做的事情。智能机器人能够做有一定标准和规范的事情,这恰恰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得最多的。传统的教育强调知识传承。比如,数学的公式、物理的定律、化学反应方程式、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人类需要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随着知识总量的爆炸性增长,知识传承的任务越来越重;学科越分越多、越分越细,人类根本无法完全掌握;每个人只能拥有知识总量中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散在性分布已成为事实。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使人类看到希望,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掌握人类生产的大部分结构化知识,还能利用这些知识完成大部分的常规性工作。
有许多实例可以为这种判断提供佐证。据媒体报道,2017年智能机器人参加人类的数学高考,仅用10分钟就考出了比人类状元低一分的好成绩;某智能机器人教学系统教一个班的学生初中数学,结果该班学生取得了比三位人类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机器人替代手术医生给患有脑瘤的女孩做开颅手术,比人类医生的精度要高很多;机器人还能作诗、作词、作曲,几乎可以媲美人类诗人和作曲家,甚至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这样的例证越来越多,无不证明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与无限潜能。
未来人类可以把大部分的知识传承任务和常规工作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完成,甚至把部分知识生产、加工、整理的工作也交给人工智能,人类则专注于做那些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创新创造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以知识传承为己任的现代学校制度将会终结,代之以创新创造为特征的新型学校和学习模式。
二、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文化将会兴起
一些认为智能时代实体学校依然重要的论者,有一个重要的论据是,学校不只是知识传承的地方,还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其中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则没有这样的氛围。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习文化。当新的、更适合网络时代和未来智能时代的学习文化出现之后,人们就会逐渐遗忘以前的校园文化,不会想再回到那种封闭的校园、固定的关系和集体宿舍里去,而会喜欢更灵活、更自由、更具有选择性、更开放的学习文化与社交文化。目前,这种新型的学习文化和社交文化已经初露端倪。
1
读书会读书会,是一种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型学习与社交活动,是一种自组织的、自由开放的读书交流平台。读书会多由学校、社会知识青年自发召集和主办,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类型,人数从数人到数百人不等,参与者往往来自各行各业。
每场读书会有一定的主题,形式包括朗读经典、交流读书心得、发表个人见解、组织讨论和辩论等,事前主办方会对主讲者和内容进行筛选。有些读书会还会定期出版刊物或发布视频资料。
有网友说:“读书会的目的不是聚集一批精英的人,也不是传递多深广的知识,而是让大家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的活动,让参与者养成阅读与交流的习惯,让参加读书会就像喝一杯茶一样简单,让读书并分享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2
拆书帮
拆书帮是一个主要流行于企业或组织内部的读书会,不过这种读书会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希望用一套方法解决“如何将一本几十元的书变成价值几万元培训”的现实问题。其最初的构想是,“选择致用类图书中的某个片段,让拆书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拆解这个内容,并且通过一起互动学习,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应用到自己的实践的目的”。
拆书帮读书法旨在帮助人们用另外一种视角阅读,缓解书太厚读不完带来的压力,解决人们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问题,将注意力聚焦于思考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同时也为企业中的年轻人提供一种社交机会。
3
TEDx大会
每年3月,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首字母的缩写)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来做18分钟以内的演讲,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演讲者包括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美国政治人物阿尔·戈尔、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等。TED演讲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
基于传播有价值思想的初衷,TED 创办了TEDx。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当地团队的申请得到批准,便可以以TEDx的名义来组织活动。2017年暑期,笔者接受了一个TEDx西关组织的邀请,参加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TEDx大会。在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里,笔者通过邮件与策展人反复沟通与联系,确定了演讲主题,并开始撰写讲稿、演讲排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最后,笔者在广州一所学校的大剧院里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的演讲。
让笔者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场规模超过600人的大型公益演讲活动,居然是由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的。笔者参加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学术会议,但那次TEDx西关大会竟是所有会议中最精彩、最令人感动的一次!所有的人,从活动组织者、志愿者、同声传译者到演讲者,没有领取一分钱报酬,而所有的人却都心甘情愿地从活动开始一直参与到活动结束,迟迟不肯离去。600多名听众更是自愿掏腰包买票来听。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计报酬,自觉自愿地来做这件事?他们的回答都是“因为认同TED的理念”。志趣相投,是这帮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他们还告诉我,类似的活动有很多。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文化出现。
三、智能时代的学校形态
智能时代学校的形态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开放式学习空间
关于开放式学习空间,已经有很多想象。个人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类似于现代图书馆加上讲学厅、实验室、小型讨论室和个人隐秘空间的公共场所,高速无限制上网成为必备条件。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自组织学习。学习空间里会不时地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和小型课程。
2
创新工场与创客空间
创客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关于创客教育的论述已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个人认为,即使未来大部分实体学校会消亡或转型,创新工场与创客空间还将继续存在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有可能成为智能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之一。
3
网络学校
未来的网络教育可能既有由政府和社会机构主办的网络学校与课程,也有由个人自行开设的个人网络学校,例如可汗学院就是由个人开设的网络学校。这种个人学校类似于古代的私塾,但它不是为一个家族服务的,而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笔者称之为“公塾”。未来网络学校的学习都将通过网上虚拟课堂和智能移动终端进行。
7
实体学校
中小学还会以实体学校的形式存在,但学制会缩短、学时会减少,学习内容会与今天有很大不同。除了基本的读、写、算之外,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网络学习技能、与机器人合作交流的技能等。少数一流大学也可能会以实体学校形式存在,但主要职能已转为科学研究与培养研究生。大多数二、三流的大学会转型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或开放式学习空间、创新工场和创客空间等。
智能时代不仅学校的形态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学校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智能时代的学校不是为了给青少年提供学历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和选拔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给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氛围与环境,提供公共的文化社交场所,提供团队协作创新和知识建构的机会。
中小学则是国家和社会向青少年传递主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少年儿童基本素质与必要技能的重要途径。学习活动将由传统学校的上课听讲、下课自习、期末考试等,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聆听专题讲座、短期培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等活动。应试教育将彻底终止,评价方式将变得开放而多元。
(作者系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6期,原标题为《智能时代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