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钟秉林:面对当下的教育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态度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作者姜浡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什么是中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教育的发展?传统师生关系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在今天的推文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一一为我们解答。


同时,9月19日,钟秉林受邀在人民教育出版主办的“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上做主论坛报告,进一步为我们分享他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最新看法。点击下图,报名参与,现场聆听吧!



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特征,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同样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要有学上”,现在的主要矛盾则是“要上好学校”。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育,而另一方面教育则面临着优质资源供给的短缺与发展的不均衡,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转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也要因材施教,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学生依据其个性、特长和兴趣选择发展道路。这是现在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共同的发展趋势。先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的手段与方法。


信息技术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手段


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人口众多。截至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7亿人,各级各类学校51.4万所,专职教师1627万人。第二个特点就是差异大。有不同区域的差异、有城乡差异,甚至在同一个学期内,不同学校间也存在差异。同时,中国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学前教育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现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则会在2020年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解决教育个性化和差异化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这些先进科技手段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应用,并朝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为拓展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例如互联网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以上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当然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与教学如何更加深度融合?校长和教师如何转变对技术的认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改变?传统教室的布局如何改革?这些都需要更长时间去探索,才能让技术与教学融合得更好,并协同发展。


目前,很多城乡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论是校舍建设,还是网络设施的普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科技公司和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利益,而这些企业应该意识到,公益性是教育科技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其次才是商业目标。

同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的人)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使传统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除了国家制定政策以外,还需要学校以及教育科技企业的深度融合。最终的效果还得靠社会来检验。学生的感受、学习满意度、学习质量的提升才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现在的教室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新技术都应用在了教室里。例如虚拟现实、大数据、依托互联网的双师课堂等,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打通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渠道,但是只有提高了当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引导当地学生理解、接受、消化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校来讲,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是扎扎实实抓好学校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不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宏观上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播的方式是“单向传授”,主要是老师上课讲授,学生听讲学习。随着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首先是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播方式已经转变成为“多向互动”。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这种变化导致了学校里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多向互动”的背景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间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所以我们要构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当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师生互动、通过教师引导、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


现在特别火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很多学校教师的忧虑。有媒体夸张报道,认为未来传统学校将会消亡,教师将要失业,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其实,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已经超过人类,未来有可能会在更多领域超过人类。但是,这只能说明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教师在某些纯粹的知识传输方面的工作。


不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亦或是其它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都会产生两种作用,一种是“补差作用”,另一种是“扬长作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推送题目,这就是发挥了“补差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判断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特长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精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课程。


但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能等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所学校拥有的优良办学传统、优良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孩子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软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除了提高智力水平之外,还需要提高社会适应性。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团队精神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来看,这些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还只能通过校园教育和校园化的熏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式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先进信息技术是不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和教师职能的。

教育发展的四大趋势性变化

教育要往前眺望30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未来的人才。

未来的教育肯定是新的,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信息技术会充实在学校和校园的各个角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更高效、更自主地进行学习。

以上这些会给教育带来四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第一是教育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因为这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先导。第二是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深刻变化,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学习伙伴关系。第三是学校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产品要与教学深度融合。第四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化。


对待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态度:第一是要保持对技术发展的敏锐目光和理性的态度,第二是要密切跟踪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发展趋势,第三是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探索。


随着先进技术发展以及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构建一种“有个性、有特点”的未来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当中,未知的总是大于已知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身在其中,不论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还是教育科技企业和教师,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教育未来。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文章原标题《专访丨钟秉林: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带来四大变化》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快开学了,如何拯救学生沉重的书包

教师做到这6点,不仅学生学习好,还能更受学生欢迎 | 开学锦囊

开学必备: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5大应用 | 内附使用教程

开学在即!这些资源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学科都有

开学季,一线教师讲述“小升初”的最佳打开方式,快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