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语文教科书是如何选文的?统编小学语文执行主编陈先云详解!(语文老师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Author 陈先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错过直播没关系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陈先云:漫谈语文教科书选文
选文是文本课程的核心
什么是文本的课程?人教社老一辈课程专家陈侠认为“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课程标准,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的实践经验,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组织起来,作系统的安排。载体为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
文本课程是对课程的贯彻落实,是课程标准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有时候会变成国家行为,用国家的资源来完成。统编三科教材实际上是国家的行为,文本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选文。
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是教科书功能的重要载体,它是主导语文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读书、作文、口语交际等规律与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这种能力与习惯不能凭空得来,课文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能力、学得方法、培养习惯、发展思维,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过去老师们有这样一个认识,教语文就是教课文,一个学期结束了,标志着这一本教材的所有课文已经教完了。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课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语文教科书是公共文化产品,多年来,媒体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批评也都集中在选文上。一篇课文,一位作家的作品都能够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几年很多舆情关注的都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
语文教科书的这些争议或争鸣背后暗含着什么?是某项教育改革实施的前奏,某种教育思潮的折射,或者是某个经济利益集团的推动,还是某一必然事件将要发生的导火索?这些都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早在一个世纪前,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既作为营利企业,又作为宣传机构,将大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其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力。从当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舆论被看作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和改变的力量,其形成和产生作用的过程,值得每一位老师更加重视,我们要把这个也作为一个探讨的话题。
回顾百年语文教科书的论争,都源自于选文,人们对语文教科书的种种批判、质疑与讨论,从学理上看,论辩的要害就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价值立场问题,语文教科书选文要不要具有正确的价值立场?要不要传递伦理道德观念?教会书选文的标准是什么?从语文角度来看,经典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依据哪些标准判断作品是否经典?如何看待作品中的真实与适度虚构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理性地进行探讨,特别是如何看待作品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这也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
从语文教科书发展历史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集团都会根据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题材范围、内容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语文教科书作为官方审查通过,推荐使用的课本,其选文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的选择。
政治思想教育始终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目标索求有所差异,但在多元价值主体之间,政治思想能够凝聚价值共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对国家的认同,是对一国国民进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对一国国民进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入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来看,主要体现在对儿童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1972年
安徽省1972年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从一开始入学就要明确,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长大要当工农兵。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四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因为天安门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一个政治符号。从这个教材的编排来看,国旗还有天安门在建国后的历套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都出现,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每一套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都有国旗教育,都有天安门,这就体现了对学生培养他的国家意识,对国家的认同。因为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天安门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政治的象征,是一种符号。
那个时候的教育把热爱领袖也放在首要的地位,那这种思想不仅是六十年代,在文革以后的第一套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这个思想一直贯穿着。再看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这是文革以后,第一套全国通用小学语文课本,叫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我们看一看儿童入学时候的入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一幅画叫《你办事,我放心》,画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坐在沙发上亲切的谈话,那个时候印象非常深,毛主席亲笔给华主席写了你办事,我放心。教育学生热爱毛主席,热爱华主席,这叫领袖教育,热爱领袖。
第二幅图是《学习》同学们在上课时认真学习的情景。教育学生上课以前要做准备好课上用的东西,上课的时候要遵守课堂秩序,用心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发言要先举手,说话时身体要站直,声音要清楚、响亮。这是对儿童一入学时的一些常规的训练,也是良好的语文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幅图是《值日》,同学们在放学后认真做值日的情景,教育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因为这是“文革”以后的第一套教材。我们在七十年代上学时经常有劳动课,还要到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当时国家的一个教育方针提出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在我们也强调劳动教育,包括统编教材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就有劳动教育,这也是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是继承了过去的一些教材的编写理念。
1978年
1978年一年级教材的第一课《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当时1976年毛主席刚去世,小学生第一课就是《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课,全国人民热爱华主席,热爱共产党。第三课,天安门五星红旗,我爱首都北京,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一入学小朋友就要知道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了解天安门,要认识五星红旗。
一九七八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教学的目标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守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要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重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正确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这段话强调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之间的关系,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要将思想教育融会贯通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
1982年—1992年
1982年到1992年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幅图,欢迎新同学上学了,就是开学了,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里贴出“欢迎新同学”的大标语,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到校门口欢迎新同学,小朋友们看见老师行礼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新同学。高年级的同学领着新同学认识教室。这幅图教育学生爱学校、爱同学,对老师有礼貌。后来多套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入学教育,基本上延续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欢迎新同学。
开学典礼,这是第二幅图。开学第一天,全校师生在校园里举行开学典礼,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蓝色的天空中,学生们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这幅图教育学生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尊敬国旗,要对国旗表示自己的无限的崇敬。
1980年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的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课本入选课文的思想内容,应当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进行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进行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进行为革命而习学的教育,进行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卫生保健的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出了生命与健康教育。其实1980年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卫生保健教育,这都是一个我们国家传统的、宝贵的语文教育经验,体现在199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1982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实际上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样一个场合。198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二课就是共产党爱人民,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我们从第二课也看出来一种观念的改变,过去让我们爱共产党,现在共产党爱人民,让我们全国人民爱共产党,这是互相的、双方的。第三课,北京天安门五星红旗,我爱北京,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前面反复的强调,每一套教材都强调爱北京、爱五星红旗,爱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小给孩子有一个国家的认同、身份的认同。
1992年—2000年
1992年到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入学教育,这一幅画画有汉、蒙、回、藏、苗、维吾尔、朝鲜等民族小朋友穿着民族服装,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行走向前。在孩子们的身后是万里长城,代表着伟大的祖国,有两只和平鸽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祖国和平安乐,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就是现在我们提倡的民族团结教育。
这是由四幅图组成,上面一幅图画的是语文老师正在教汉语拼音字母,同学们坐在座位上专心听讲,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她的发言。下边是三幅图,分别画的是读书、执笔、写字姿势。这四幅图是从课堂上的听话、说话以及看书、执笔写字姿势进行常规的训练,有方法、有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常规的训练。
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这部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就在每一部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1992年的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有天安门,有五星红旗。第二,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说每一册的一年级都有我们爱五星红旗,我们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换一个说法说我是中国人。
统编的语文教科书
统编语文教科书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我是中国人》,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给他们有一个角色的认同,让他们知道五十六个民族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让他们从小知道我是中国人,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
从前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是必然的。选编的文章、作品表达主旨、价值观念应符合执政党的思想、理念、观点和准则,主要体现在政府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的教育目标和选材标准要求之中,并通过教科书的审查给予保障。因为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前要通过官方的审查通过,才能进入到课堂上供师生使用。那么通过审查,通过课程标准两个环节来把好意识形态观。所谓意识形态观第一个是政治观,第二个是科学观,第三个是知识观。在政治上没有问题,科学上没有问题,知识上没有问题,把好三观,这就是保证教科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教科书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也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就语文学科来说,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理念和情感,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思想,都在影响、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任何一个国家,母语教育都在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取向。
1.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故事诗歌,包括幼年生活、学生生活、革命大事、生辰和忌辰以及其他。
2.关于国民革命的故事诗歌,包括国旗、党旗,各国重要的革命纪念日,如黄花冈之役、武昌首义等,还有包括其他。
3.关于奋发民族精神的故事诗歌,包括爱国兴国和有关民主革命的事实,和中华民族的构成及文化有关的,重要的国耻纪念,关于帝国主义者侮辱我国民和侨胞的。
4.关于启发民权思想的故事诗歌。
5.关于养成民生观念的故事诗歌。这是民国时期的国语教科书,明确提出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材的要求和内容。
他的思想体现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因为1923年由吴研因起草的这个纲要颁布,纲要规定,小学国语教学目的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科书的取材以儿童文学,包括文学化的实用教材为主。所以教科书选文,在选材上有两个方面,一个叫文学作品,一个是实用性文章。吴研因先生认为在教科书的选材上,应该以儿童文学,包括实用性文体也要体现文学化为主。所以他编的教材中,新学制国语教课书中第一册开始将童话故事、儿歌、谜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了传记、剧本、小说、民歌、诗歌等内容。就是他非常强调国语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但是他的教材中仍然体现了意识形态方面要求的内容。
从这吴研因先生编写的教材第二册的目录可以看出来,他很多的内容体现着儿童的趣味性,体现着选文的可读性。他把选文的有意义放在首要的地位,选编了很多童话、寓言、儿歌。比如说一年级下学期,第一课是:你也爱,我也爱,这本书真不坏,这面有故事,那面有诗歌,故事多,诗歌好,图画也不少,快快看下去,有没有大的牛羊小的鸟。
他第一课就从激发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学生知道这一册书有很多的儿歌,很多的故事,而儿歌和故事都有很多写动物的一些内容,主要从激发兴趣入手,也就是刚才强调的以儿童为中心。
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主流形式
文选型教科书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套教科书上海市上海会文学社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印行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女子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女子国文教科书》的改良版。实际上所谓改良版就是修订版,该书重在研究女孩心理,注重根据女子的日常家庭生活及学堂学习需要选编课文,这是一套文选型的教科书,以单篇课文为单元,每册有六十篇课文,第一到第六册没有编写练习。但是在第七、第八册,每课都有一个或多个针对课文内容的习问,也就是我们讲的课后思考练习题,在第七册、第八册课后已经开始安排课后思考练习题了。
叶圣陶先生的课文选取标准
特点是以课文为教科书主体,读写训练点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按照读写训练点组织课文。编排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读写训练点。
二十世纪初,我国首个出版社编写出版,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依然是单元主体的文选型教科书。选文在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动摇,文选型教科书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主流形态。统编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有了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我们试图打破文选型教科书单一的编排方式。
统编语文教科书不仅仅有人文主题下的单元组成,还有阅读策略单元,还把写作和阅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有一个专门的习作单元,而这个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主线,来组织单元的各个栏目的内容,包括选材,写作单元的课文和阅读单元的课文,它们的功能是有差异的。
写作单元的课文主要的功能就是学习作家在运用语言的特色,学习课文的一些表达的方法,而把理解课文内容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选型教科书作为一个主要的形态,也希望突破这样一个瓶颈,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以阅读教学为中心,打破这样一个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一个瓶颈,强调的是阅读和表达并重这么样一个课程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在《课文的选编——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一文中指出:“编辑工作约为四事,选文,作注,撰短文,出题目是也。”从叶老的观点来看,把选文放在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首要位置,这句话也表明了选文是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基础性工作,是语文内容选择的独特的形式,编教材首要的工作,也是最难做的工作,就是选文。一个套教科书的质量如何,首先就看选文的质量,一套好的教科书有没有特色,首先看教科书选文你有没有特色。所以把选文放在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首要的位置,作为一个基础性工作来做,叶老在很多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关于课文的选取,叶圣陶先生还认为,“绝不宜问其文出自何人,流行何若,而唯以文质兼美为准。”不管你什么作家,谁写的作品,不管你是畅销书也好,发行量有多大也好,这些都不是选文的标准。选文的标准就是强调的是文质兼美。在叶老提出文质兼美观以后,后来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就进一步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文质兼美的语文教育思想。所谓文质兼美,简要的说就是文字要好,思想内容要好,也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语言表达形式要易于学生模仿,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文从字顺,可资讽诵,宜必当之无愧。”“文从字顺”是叶老提出的对语言文字一个重要的标准。
事实上,对符合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判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为包括编写教材,同样一篇文章,大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低龄段选文来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难易度、文章的长短、常用字的识写,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文章多数是不符合选文要求的。
一个是受教科书容量所限,另外孩子的阅读水平有限,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要把识字、写字、写词、学句作为低年段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目标。所以一般的专业作家的作品和文章,多数情况下是不符合选文要求的,往往需要教科书编者根据单元的主题内容,根据常用字识写的需要执笔创作或者改编作家的作品,以适合语文学习的需要。
所以有时候低年级的一些儿歌、一些短文,我们编者来尝试着来改写,或者进行创作,所以统编教材有的文章说“本文是自编课文”,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低年段一些课文的选编。
我们很难要求作家专门为语文教科书创作作品,事实上也没有哪位作家专门为语文教科书创作作品,作家他自己创作并不是为语文教科书创作的,写文章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以读者为中心,很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思考问题,遣词造句、运用语言,文章、文学作品一旦进入了教科书,往往超越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目的。
无论你文章是怎么写的,作品是怎么创作的,进入教科书以后,往往超越了作者的一些写作的动机和创作的目的,阅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阅读主体是小学生,文章的功能、价值也随之改变。原来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为读者服务的,或者是表达自己一个主观的感情需要,但是进入教材以后,主体发生了变化了,这篇文章产生的功能价值也发生了改变。
----END----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司君琪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