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拒绝恐慌,鉴别谣言!用数据分析思维识别不靠谱流言
然而,总有些人在朋友圈、微博里为大家添乱,发布一些言论,让人看得心里发慌、心里难受、心里添堵。加了陈老师微信的同学们,已经看到我连续发了好几条,揭这些人的老底。今天集中解释一次,帮大家舒心顺气,咱愉快过年。微博情况不清楚,咱不乱说。作为一名创作者,公众号圈子咱小有了解,今天就集中聊这个。
01
谁在搞事
按我们做数据分析的思路:
1、采集样本
2、先打标签
3、再做分类
4、跟踪验证
5、一气呵成
你会发现,我们转发的朋友圈,大概有两类(如下图)
如果嫌一条条查证很麻烦,可以关注:人民日报、科普中国等官方公众号或丁香医生这种医疗机构号。特别是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号,有每天N次发布公众号消息特权的那种,除了医学信息,过往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科普,留着慢慢看哦。
实际上,即使没有官方渠道辟谣,受过专业数据分析训练的同学们也能一眼看出问题:没有数据、没有事实、没有依据,仅凭“听说”“看到”“截图”是什么都证明不了的。在企业里写报告敢这么写,分分钟被扫地出门。都2020年了,还在靠“我听说”过日子,low不low。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ata!
02
为什么要搞事
因为公众号的流量是门生意。号主们有四种方式可以赚钱:
1、代发广告
2、粉丝打赏
3、微信广告
4、发文带货
这四种方式里,前3种都跟公众号粉丝数和文章阅读量有关,只要粉丝够多,阅读够多,就能赚钱。以代发广告为例,情感、生活类公众号因为转化率低,一般千阅读收费300左右(具体报价因号而异,不是绝对数)财经类略贵一些,千阅读600或更高。因此炮制10w+热点文章就成为一个很赚钱的事。
如何炮制十万加,当然是蹭热点、爆黑料、煽动恐慌、引发愤怒来的最容易。
一来,相当多读者只是通过标题发泄不满,压根没看内容。二来,人们天生具备好奇心,总想看点八卦,特别是这种宅家整天搓手机的时候。三来,扫地僧式的人物,在人设上就是吸引人,就是容易把人带歪。
人们总是容易相信:
几下相加,就容易被带节奏。
但注意:读者是无辜的。除非你像陈老师这样,很认真的一个个看公众号主体、历史发文、发文内容。否则根本识别不了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带节奏。大部人都是看到有人在转,就信了。所以很容易被带节奏。要怪,就要怪这些带头搞事的人。平时蹭明星出轨什么的也就算了,在防病治病的关键时刻在这里吃人血馒头,简直该死。
03
为什么要正规辟谣
有同学会说:陈老师,你也是做数据的,这次疫病通报数据每天更新,你咋不分析一下。
答:我们常说八个大字
不懂业务分析个屁
眼下就是最好的例子。陈老师不是医生,没有学医,完全不懂医疗业务。在不懂业务的情况下,光看着结果数据就大放厥词,是对专业性缺少基本的尊重,不知道自己几斤几量的表现。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职场人,我们不干这种脑残事。
而且医疗业务的严肃性,远远高于商业。在商业领域,我们做的营销、运营、销售的转化率都低的吓人。电话营销2%响应率,电商推荐系统用那么多算法,也能提升1-2个点转化。但是无所谓吗,反正都是挣钱,这次挣不到下次挣,只要流量够大就行。
可在医疗领域,每一个病人的命都是命,每一次因病死亡都会增加患者家属、社会、医生的负担。这是非常严重认真的。所以在医疗领域,外行人更不要瞎哔哔。听从专业意见,认真做好自我隔离,教育好亲戚朋友长辈不要作死,有余力的情况下支援一些物资,转发一些最新正规信息,如此就够了。不给专业人士添麻烦,预祝他们早日凯旋。
然而有同学说,宅着实在无聊,咋办?陈老师也做一些贡献,下边是去年更新的硬核干货系列,大家可以宅家慢慢看。
用户画像系列:想做好用户画像?先学会这个基础操作
用户画像,原来是这么用的!看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分析思路系列:数据分析,如何赋能业务?
数据分析,项目这么做才出彩(实操版)
数据分析,怎么做才能有前瞻性
职场发展系列:春节后换工作,这里有5条提醒
数据分析师发展的五大问题,一次扫清!
我没啥特长,如何找好工作
扫描关注,更多分析思路及职场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