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石采访32天,一名摄影记者的“前线日记”

老付 华小姐 江苏1号 2023-02-03



前些天,一段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笑脸照片视频在南京新街口、河西金鹰大屏滚动播出,一张张带着“战痕”的笑脸如沐春风。这些画面,均由在湖北采访的新华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记者万程鹏拍摄。



“去之前,我一直在想,自己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也许无法像医护人员一样参与救死扶伤。但一定有什么是我这样的旁观者可以做的,那就是在这个时刻近距离记录下这些白衣天使,他们温暖付出,点亮了整个城市。”他说。


在黄石采访的日子,万程鹏每天都会将照片整理成册,并记录下当天的见闻。翻开他的相册,仿佛看到一段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2020年2月18日 湖北黄石


 

汽车驶向江苏医疗队驻地。我随手拍了一张窗外的景象:空荡的街道、站立的枯树、灰色的建筑。这是我来到黄石的第一天。

想到早在十几天前,踏着夜色风雨而来的江苏援黄石医疗队。在眼下这个非常时期,这些医护人员勇毅“逆行”,奋战一线,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影让人动容。或许,我此刻的心情就和那时的他们一样,有点儿紧张、严肃与不安,但更多的是使命感。







2020年2月28日 江苏医疗队驻地



到黄石已有几天,每天奔波于各个医院、疾控中心还有其他采访点,好不容易今天抽空整理这些天拍的照片。

翻到这张小伙伴帮我拍的照片,那是我第一次穿防护服,医护人员帮我穿,里三层外三层,足足穿了3小时。尽管护目镜已经喷过防雾喷剂,但还是起雾。戴个20分钟,整个视线都是模糊的,说实话根本没法看清,大多数时候都是凭着感觉,整个人就像在闷热潮湿的蒸笼里,眩晕感和呕吐感不时袭来。


不仅穿是个麻烦工程,脱也十分费劲,脱一层消一次毒。脱下防护服后,从头到脚全都湿透了,最里面淡蓝色的隔离衣已经被汗水浸成深蓝色,护目镜里竟能倒出水来!

不少医护的手整日泡在手套汗水和一天上百次的洗手消毒中,都已经发白起褶皱。我拍下了一位护士的手,手腕的小伤口贴的创口贴也长时间泡在水里。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冶医院的护士,她的手由于整日闷在手套里,右手大拇指感染了炎症。她没有告诉别人,忍者疼痛工作,等到疫情缓和的时候,在医院悄悄地做了小手术,去除脓包。如今再看这些照片,还是让人鼻头发酸。

回忆在一线的这些天,我亲眼见证无数个了“医者仁心”的瞬间。


疫情下,能进入病房的只有医生和护士,从救治到照料,他们每个人都承担多份工作。新冠肺炎患者都非常虚弱,为了不打扰患者休息,不少医护甚至直接跪在地上摇床。还亲自为患者擦拭身体、处理排泄物等。

忙碌、紧急、高强度工作是医院的常态,这里不分白天与黑夜,随时待命。有一天,我正在拍摄,一位相识的医生穿着自己的外套匆匆赶来,他只戴了层口罩,隔着病房玻璃墙拿着对讲机和里面的医生说话。几小时前,我刚和他打招呼,他已经结束今天的任务返回住所了。要知道,穿和脱防护服的程序十分繁琐,离开病区后个人洗漱消毒也要好几遍。但接到紧急通知,他又立刻赶回来。







2020年3月11日 黄石市中心医院ICU重症监护室



已是凌晨,刚回到住所的我,回想起方才第一次进ICU重症监护室拍摄的一幕幕,仍然心有余悸。


由于ICU里的空气中病毒浓度远高于普通病房,所有人进入必须穿3层防护服。护士长又用胶带将我们完全密封,将手套开口和防护服袖口贴在一起,胶带绕着手腕转好几圈,袜子和裤子也要封死,保证不透风。


防护服完成密封,N95口罩外叠一层医用外科口罩,再扣上护目镜,最后戴上面罩。顿时结起雾气,不到几分钟我便汗出如浆,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护士长告诉我这是刚进ICU的正常现象,习惯就好。我坐在值班台的小板凳上,好一阵子才缓过来。很难想象那些医护人员是如何日渐“习惯”这让人恨不得逃离的窒息感。

真正进入ICU,要先走过一段狭长的走廊,两边都是病房,玻璃门上贴着注意事项的纸条。各种仪器发出的声响,让这里的气氛格外紧张。


我小心翼翼往前走,此时裹着3层橡胶手套,我拎着相机的手已经毫无知觉,更别提灵活按下相机快门。戴第一层手套的时候感觉还好,第二层已经勒得很紧了,第三层手就没有感觉了,半个小时后就彻底麻了。身边的医生打手势安慰我要不停地揉、按双手,很无奈的是,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仅仅是“按快门”这样简单的动作,我的手就已经如此僵硬,更何况是每天要操作复杂仪器,手动为病人插管的医护们呢?想到这,我内心升起沉沉的敬意。


深夜23时,重症监护室里医生和护士正准备换班,当时我正在拍摄一位使用ECMO系统的患者。突然监视器上数据波动,患者情况有些危险,医生们赶紧回头给他插管。我立刻提起相机,拍摄画面需要拍到医生和医疗设备而不露患者的脸,室内空间狭小,我找了好几个角度,最后蹲在病床前仰拍。“咔嚓”抓拍到了一张我很满意的照片,但心里突然“咯噔”:离重症患者这么近,我会不会有被传染的危险?

我一直在ICU拍了快4个小时,最终不得不出去透气。


要适应全面防护导致的呼吸不顺畅、又要唤醒失去知觉的双手、还要克服与重症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恐惧、更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随时应对病人突发状况,常人一个小时下来就受不了,而他们一天下来就是几个个小时。


每一天每一天,他们都披着战衣,为生命而战。







2020年3月20日 黄石街上



今天是江苏医疗队撤离黄石的日子。上午10时,阳光明媚,欢送仪式开始前,江苏医疗队驻地外就聚集了大量黄石市民自发赶来送行。这也是我来到黄石采访这么多天来,见到黄石街头人最多的一天,清冷的街道一下恢复了活力。不少家庭更是带着老人和孩子,全家出动。市民们举起亲手制作的横幅报以深深的感谢之情——“人间有爱”、“黄石战‘疫’,感恩有你”。

在黄石市民十里相送的陪伴下,江苏援黄医疗队员携春光暖阳踏上归途。



而在赴湖北采访报道的记者平安归来后,1号君有幸采访到记录这一切的万程鹏,谈到拍摄“笑脸照”的初衷,他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这个拍摄不是我们的采访任务,我在去之前就想拍这么个东西,没想过放在哪里展示,就是想给医护人员留个纪念。”


到黄石的一周后,万程鹏就着手联系组织、医院,搜集医生和护士的信息,但362个医护人数众多,不可能组织大家统一拍照。于是,他就每天拍几个人,有时候一天拍几十个。

“我每天都带着有他们信息的表格,今天拍了哪些人就打勾。因为人数太多了,怕弄混,我就每个人拍完再用手机录一段视频,让他们介绍自己名字、医院、科室。”就这样,2个多礼拜的时间,362个医护,一共拍了一万多张照片。


“照片里很多人都是刚从病房里出来,表情沉重,满脸勒痕、汗水浸湿睫毛、头发凌乱,非常真实。需要调动他们的情绪,拍出好看的笑容还是很困难的。”


不仅拍摄困难后期制作也有难度,万程鹏感谢后方小伙伴的给力支持。每个人出现的时间不能太长,又要保证他们的名字信息能被观众看到,反复计算时长,再导入一张张照片,花了将近2天多的时间才将这一支饱含深情与充满阳光片子剪出来。


尽管整个制作过程很困难,但万程鹏欣慰地说:“身边的很多朋友看完视频后都来告诉我觉得很感动,平台留言我也真的都看完了。能够让大家看到并且赞美医护人员口罩面罩下的美丽样子,我们都觉得很暖心。”

 


采访最后,万程鹏还向1号君分享了一张他拍摄的樱花照片。在还没决定返程的日子里,他偶尔去看看江苏医疗队驻地后的樱花林,但是樱花一直没有开。就在医疗队撤队的前一天,樱花竟然全都绽放了。


“我觉得这是个好寓意,就像如今黄石疫情蔓延扩散的势头得到了全面遏制,相信很快就会全部好起来了。”他笑着说。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这座英雄城市,人人奋起抗疫,千千万万的医护工作者坚守一线。在我们眼前,春天真的来了!


撰文:老付 华小姐图片:万程鹏编辑:可爱多
策划:花生米



江苏省委一号文,排在第一的任务又是它!中办国办调研江苏|一座特大城市的“复活”之路南京市委书记约见,他迟到了!这理由很Nice新潮丨“90后”正在重新定义消费市场调查丨围网清拆后,“太湖蟹”怎么办?深度丨如何让产业链“满血复活”?疫情震撼市场,“聪明钱”危中寻机全国首例新冠肺炎行双肺移植患者来自连云港“典型日”用电量比较,看部分苏企复工复产情况社保减免政策来了!江苏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绘本| “疫”消云散,春暖花开~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