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数据新闻|揭底苏浙皖几大都市圈实力
没有硝烟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中国最富庶的这块儿区域上演。
4月10日,一个与常规工作日并无两样的周六,长三角“最年轻”的都市圈释放最新消息。江苏省发改委发声,近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由江苏省政府、安徽省政府联合印发,即将“面向社会全文公布”。
就在这条涉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规划范围涵盖苏皖8座地市及常州金坛区与溧阳市的消息发布前一天,“跑了11年”的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传来一纸文件,“引爆舆论”:
4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印发,虽然调整后总体建制数量不变,但内部结构却已“大换血”——上城区与江干区合并、下城区和拱墅区合并、余杭区一分为二、钱塘新区则由功能区升格为行政区……
有媒体直言:“调整范围之广,可见杭州魄力之大!”杭州的魄力,多少源于其“十四五”规划纲要显露出的“雄心”:打造“一核九星”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让驱动杭州都市圈发展的中心城市,在冲击“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航道上驶得更远。
就在杭州成为焦点再之前一天,4月8日,韩立明履新。伴随南京市委新书记上任,从“南京”到“南京都市圈”,未来究竟能释放出怎样的潜能,备受关注……
南京、杭州、合肥,这三座省会城市和以这三座城市命名的都市圈,正演义怎样一幕“竞合大剧”。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的同时,除“龙头老大”上海大都市圈外,其他三座都市圈的魅力值怎样,吸引力又如何?
壹
中心城市里,南京带动力仍然偏软
都市圈的崛起,离不开中心城市驱动。但中心城市“领跑能力”有多强?
用相对笼统的评价方式看,最起码“四个维度”:决定当前自身实力的“地区生产总值”,有关“人”这一发展核心要素的“人口”条件,直观反映中心城市带动力的“首位度”,以及以“城市用地”等为基础的“存续”实力。这其中,最难评价的无外乎“首位度”——每座省份都有不同的考核方法,因而相对简单高效的路径,就是综合分析三个中心城市上述指标,在各自省内的占比情况。
事实上,过去一年,南京的表现已非常亮眼:
就在本周由“21数据新闻实验室”出炉的《2020中国城市GDP百强榜》中,南京面对一众老牌“劲旅”,首次超过天津首次跻身前十,而同期,杭州则超过武汉前进一名。不仅在经济总量的位次上有了新的突破,“细节拉满”也不失为有志打造创新名城的美丽古都,强势吸睛的关键。
3月5日,据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息,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位列全国GDP前10城市第一。
不只是这些,落脚到“1小时都市圈”“轨道上的都市圈”“江河海联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机场群”……有关“南京都市圈”建设的种种构想,同样表现出这座城市“气吞山河”的胸怀。此外不要忘记,新近出台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由苏皖两省政府联合印发,同时,“南京都市圈”还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这些足以展现决定“区域未来”的相关方案,对南京这座中心城市驱动力的期待之高。
但客观上,尽管亮点不断、增速持续上行,南京仍有短板。
如果将南京近5年GDP占同期江苏GDP的比重,拿出来同杭州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情况对比,一目了然。这是个被网友“吐槽”了很多年的“老问题”,甚至南京也被冠以“徽京”之称。
但更需引起注意的是,虹吸现象。
2020年江苏全省GDP总量102719.0亿元,这一年,浙江GDP 64613亿元、安徽38680.6亿元。意味着浙晥两省GDP之和(103293.6亿元)仅较江苏高出574.6亿元。
然而,放归至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体量看,杭州却以16106亿元,甩开了南京14817.95亿元的规模,以及GDP“首破万亿”、总量达到10045.72亿元的合肥。
可虽然合肥在三城之间的经济体量最小,自2019年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却“力压”宁杭。
这就带来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区域资源吸附能力的强弱之分。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来自“苏大强”其他城市的“分流”和“上海大都市圈”的虹吸,如果对南京造成一定“制约”,地处浙北的杭州为何并未受到影响?
1号君扒来“上海2035”规划。这个规划上的“上海大都市圈”,除上海外,的确包括了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和湖州。不仅杭州被划进去了,而且浙江共有5市被划到其中。可为何杭州在浙江的“主体地位”依然很牛?
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虹吸发生、资源要素流动的同时,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容纳能力有多强?
不用说杭州都市圈成立已有11年的历史,即便今天,该都市圈内诸多要素对其中心城市的“依存度”依然很高。
不妨看看杭州都市圈与上海都市圈(建设)互动过程中,杭州自身对周边资源和外来资源的承载消化力。
通过这张图可以管窥,在过去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杭州土地保有量,为消纳城市乃至都市圈外来要素、留住城市周边要素所起的作用。2017年,杭州市区土地面积超过南京,2018年,城区的“边界”再度外延。
在此过程中,承载杭州市区“疆域”扩大的新增土地,就来自杭州下辖的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算上这三处地方,即便眼下的杭州市区所辖面积也仅占城市全域二分之一。
目光转向合肥都市圈。早在200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便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2008年,安徽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此后的2011年,身为地级市的巢湖“一分为三”,近半数土地归由合肥管理。当年,安徽媒体便感慨:“大合肥新增‘八百里奇观’。”
相较之下,南京的发力“最为温和”。自2013年溧水、高淳撤县设区后,南京市区的土地面积就一直保持在“恒定不变”的状态。
土地作为储蓄城市发展动能的关键要素,其中一个鲜明的影响,就在于能够装载多少企业并满足它们的用地需求,尤其是刺激经济增长更为显著的规模以上企业。
这两张均是有关杭州规上工业企业的趋势图。下图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和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浙江全省比重的关系。
不难看出,杭州城,凭什么“摘取”了浙江近1/5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额,尤其还是放在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已经拉出、建设步伐逐日加速、虹吸能力日渐突出的背景之下。
土地,发挥的另一项作用是涵养人口。
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心城市的人口一定程度能决定都市圈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聚合度。
通过比对,2019年时,杭州/浙江的常住人口比重约为17.71%,合肥/安徽结果约为12.86%,南京/江苏仅约为10.53%。不仅如此,从“2020年城市GDP百强榜”来看,十强当中,也只有南京常住人口未达千万。
所以不难理解南京发展,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建设对吸引人口的迫切需要。也正因此,一方面“南京都市圈”从规划开始便“东进西拓”寻土地,另一方面,从“引才”向“抢人”思维的转变,也支撑这座GDP新晋“全国前十”的城市,将积极的人才落户政策延期至今年5月底。
但是,尽管自身土地有限、人口基数不多、经济体量在全省的占比处于“宁杭合”第三,南京也有“惊人的”优势。
不要小看人均GDP,这可是衡量单位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重要依据。
相较杭州与合肥,南京全域无县,各城区之间的发展更为均衡,也提供了目下一种“小而精”的竞争优势——浓缩即精华,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优势。
但如果单位人口的经济贡献度无法凭借都市圈范围划定,在未来带动区域实现“收益倍增”,南京及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无论储备“存续”动力的土地要素和人口要素,还是在省内的经济影响力、控制力,从“中心城市驱动都市圈发展”的角度看,南京都仍有不少“功课”要做。
贰
成员城市中,南京都市圈“底子最厚”
南京都市圈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源于“刚刚起步”,一定程度源于需“跨省级行政区”高位协调,也有一定原因与南京在区域内如何提升影响力、控制力有关。
但客观上,解剖三大都市圈不难发现,南京都市圈的“胚子”不仅不差,甚至还是实力最强的。
这就牵出另一个话题:“小弟”不弱同样重要。
其实这一观点早在2019年就有专业分析报告直白地说过。“在发展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引领的机制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其他城市的同步发展也至关重要。”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都市圈报告》如是分析。
因此,除了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外,可以说,圈内其他城市的能级高低也关乎都市圈能否“万花齐放”。
正如上图所示,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主要包含: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溧阳市、金坛区。南京都市圈的10个城区,都将以南京为龙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并肩作战。
杭州都市圈横跨浙皖两省,主要包含: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基于此,去年11月,在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六座城市又同意将安徽省宣城市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端,主要包含: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桐城。
从城市数量上看,南京都市圈城市数量最多,杭州都市圈城市数量最小,同时还有还存在都市圈内城市相互交叉的情况。那么,除了中心城市外,这些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发展究竟如何呢?
通过对三大都市圈除中心城市外的其他城市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和计算,1号君发现,南京都市圈由于圈内的城市不仅数量多,且经济体量较大,GDP总量远高于杭州和合肥都市圈。
与此同时,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总体发展较好,无论是GDP排在前列的扬州、镇江等城市,还是排在最后的常州市金坛区,在同级城市及城区的比拼中,都有十足的竞争力。就说金坛,不仅登榜“全国百强区”名单,而且入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区”。
至于杭州经济圈,虽然在城市数量上不占优势,但绍兴、嘉兴、湖州经济表现非凡,即便衢州和黄山较弱,杭州都市圈总体实力也不容小觑。
而在发展要素上,都市圈的人口,同此前圈内中心城市的人口相比,有怎样一幅不同的局面?
从人口总量上看,除中心城市以外,南京都市圈人口最多,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其他城市人口相差不大,杭州都市圈人口最少,几乎是南京都市圈的一半。
与此同时,除却中心城市,高校和机场的数量,也均由南京都市圈夺得“头筹”。
尤其是机场,这个在南京都市圈规划范围内过去并不太起眼的“指标”,如今也开始“上扬”:不仅仅南京城东面的扬泰机场于今年2月传出争创“国内首个国际旅游航空枢纽”的声音,而且环绕南京,机场“东强西弱”的局面或许也将终结。芜宣机场、滁州机场等都市圈西部“辅助机场体系”的规划,使支持要素“流通与落地”的众多“枢纽”,在南京都市圈内逐渐形成集聚效应。
但驾驭这样一座向前进击的“巨轮”,充当“舵手”并不容易。
南京“坐镇其中”,除有此前提到的功课待做,在该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未来5年城市的发展目标:未来5年,南京将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
不仅如此,到2035年时,南京的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还要比2020年增长一倍以上,建成“全球知名创新型城市”。
而从健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角度出发,在对社会公开发布的指标中增加“新内容”,同样是“宣誓”都市圈“向心力”与发展质效的关键。目前,杭州市统计局与合肥市统计局已均有专门针对都市圈发展的相关指标。
叁
观察者说:未来,安徽能做什么?
安徽,一定是三大都市圈各自发展之下,被同时惠及的唯一“福地”。
合肥都市圈不言而喻,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包含了“元老成员”黄山与新晋“观察员城市”宣城,而南京都市圈规划,此番也将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纳入其中。
三大都市圈相加,覆盖皖西皖东,使安徽手握的“后劲”,比苏浙还多出一层:三个都市圈落地带来的“种种利好”,若能有效地组织联动起来,不仅会使安徽省内资源实现更优布局、发挥最大作用,还将催生新的增长极。
事实上,放至“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看,安徽“跑起来”“成长起来”以后,未来对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经济增长的“反哺作用”,也会持续放大。
那么眼下更多享受红利的安徽,5年乃至10年后,将为苏浙、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哪些惊喜,拭目以待。
(注:本文基础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局。图表均由“数据小组”制作)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