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6月美术史新书

扔書
2024-09-03




本期为2022年6月美术史新书精选,共21种


1.尹吉男《知识生成的图像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本书汇集了尹吉男老师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2.浙江省博物馆编《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集粹》,上海书画出版社



浙江省博物馆刚刚开幕的同名特展图录,收录了其中129方古玺印、135件古印印蜕黄宾虹考释手稿,涵盖战国古玺、秦、汉、魏晋南北朝古印,以及图像印、巴蜀古印,极大多数为首次面世。1891年,20多岁的黄宾虹开始大量搜购古印,多半得于市肆。至1920年,他收藏的古玺、官私印已达2000余钮。由于黄宾虹学者、出版人的身份,他所收藏的古玺多用于古文字研究和书画创作理解之需,故其收藏玺印且时代跨度横越战国秦汉900年、风格之多样令人惊叹。全书将每方印的印面、印蜕、印钮、新制封泥、黄宾虹毛笔考释手稿全面收录,为迄今为止古玺印的最新最全面的展示形式。



3.巫鸿《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全4卷),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与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家合作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并撰写大量文章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潮流走向,以及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亲自选编、打磨,首次汇集呈现。


50年光阴,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敢于直面真实的生活。文集以“潮流”“艺术家”“展览”为主题,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


以点窥面,《关键在于实验》创造“重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我们“过去”的共同记忆得以凝视,我们共同的“现在”和“未来”得以审视和想象。



4.巫鸿《豹迹:与记忆有关》,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巫鸿教授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当下的经验冲撞往昔的记忆,“在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都是疯人院的幸存者,但许多人没有我们这样的好运气。”



5.【德】奥斯卡·明斯特伯格《中国艺术3000年》《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艺术史》是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系统阐释了中国辉煌博大的艺术史。原著涵盖了从石器时代至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青铜器、陶瓷、手工艺品等内容,共收录1034幅彩色图版及黑白插图和照片,每幅图片均详述器物名称、尺寸、收藏者信息等。原著为德文版,分为两卷,分别于1910年、1912 年首次出版。两卷内容各有侧重。


第一卷收录321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诠释了中国艺术风格演化的逻辑和特质;作者又以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线,通过中外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器、绘画、雕塑等作品,呈现了中西方三千年来在艺术上的对话交流。第二卷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收录675幅黑白图版和23幅彩色图版,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器物近1200件,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因原著两卷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且论述角度不同,本次出版在保留原书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对编辑体例进行了调整,将原著两卷分别以《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和《中国艺术3000年》为名,单独成册出版。



6.《中国书房·第六卷》,西泠印社出版社



《中国书房》本着补白、寻真、问古的办刊宗旨与可读、可赏、可藏的理念,历时六载,成书六卷,计1759页,原创文字81万余、图片1300余组。每卷择一历史人物、文房器物、书院或藏书楼深入研究,并及文献金石、古籍版本、学林逸趣、文人案头等文字以飨同好。

本期第六卷邀请十几位行业学者、权威专家、藏家,多家文博机构与编辑部同仁共同为您奉上一场文化的盛宴,阐释传统文化的多维内涵与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努力打造一套书房与艺道同研、技术与学养同修、琴棋与书画同步,文房与文心共存的可读可赏可藏的精神读本;学术视角、审美表达,以飨文林雅士。


7.【宋】陈思《书苑菁华》(点校本),西泠印社出版社


《书苑菁华》,南宋陈思编,辑录宋以前书论一百六十余篇,是一部珍贵的书法文献史料汇编。陈思,浙江临安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宋理宗时期,刊有《书小史》《小字录》《宝刻丛编》《海棠谱》《两宋名贤小集》等书,是当时的知名书商,因经营书肆而与魏了翁、陈振孙等多有往来,曾为魏了翁搜集稀见图书。传说其人性嗜古,通经史,且尤擅书学,工于书法。其所编《书小史》,采先秦至五代书家五百三十一人,各为小传,材料丰富,剪裁得当,是一部重要的书法史著作。《书苑菁华》相辅而行,涉及历代书家史论、书法技巧等,保存了一大批珍贵书学资料。



8.沈曾植《寐叟题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安徽布政使,乞病归。沈氏博极群书,耽史学,精佛典,亦工诗,近世学术大师,其研究领域及成果对二十世纪学术发展与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沈增植不仅以学问名家,书法艺术亦为人称道。章士钊评其书“奇峭博丽”,沙孟海称他“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寐叟题跋》墨迹是研究沈氏书法渊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亦是研究沈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此次影印以浙江图书馆所藏陈锡钧批注本为底本,为读者提供学习、研究之便利。



9.严善錞、黄专《铁铸成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不是一部单纯的生活传记,也不是对潘天寿的某个重大艺术课题的专项研究,而是对潘天寿本人艺术特征的综合理解。事实上,研究的出发点正好是介于两者之间:通过与潘天寿创作活动密切关联的社会情境去研究和介绍潘天寿的艺术遗产。由于本书将艺术史理解为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艺术家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关注的是:潘天寿面临的艺术难题、潘天寿提出的解题方案、潘天寿的具体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潘天寿艺术遗产的总体估价。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这部书,是一部潘天寿的“学术评传”。



10.《湖上·惠风在衣》,西泠印社出版社



“惠风在衣”语出《二十四诗品•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本书与服饰有关的熠熠丝路、丝国锦綉、机杼声声、染作春水、潮音浩澜几大部分,共二十馀篇文章。“熠熠丝路”其实是丝绸之路上的纺织考古发现概况,较多讲的是丝绸与纺织品,不是服饰;“丝国锦綉”介绍了历史上出土和保存下来的各类丝绸服饰文物珍品,有单件介绍的,也有成组介绍的;“机杼声声”显然就是技术史的研究,把历史上所用过的各类织机作了梳理;而“染作春水”列举的则是各种染缬技术,特别是能生産图案纹样的防染印花技术;“潮音浩澜”则是今天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创新。应该説,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服饰专辑的体系。作者的结构也比较完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术身份、不同知识结构等都有,前辈有如王炳华,年轻后学如董进和陈诗宇,国外学者有 Eric Boudot和石塚広等。



11.宋徽宗《蜡梅山禽图》限量复制



台北故宫博物院《蜡梅山禽图》是宋徽宗花鸟的代表作,画面构图简洁,笔墨精炼,充满诗意。复制品力求最大程度尊重原作气息,适当提亮画面,带来更好的观感。全轴带轴杆178cm,适宜悬挂书房、茶室、玄关。



12.潘力《浮世绘艺术:历史与名作鉴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全书分为浮世绘的黎明、“锦绘”的诞生、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的幕末浮世绘、邂逅西方的浮世绘风景画、迎接现代的浮世绘等六大部分,清晰梳理浮世绘发展历史,全面介绍所有知名流派及48位巨匠,并逐幅解读所有名作的内容、风格、技法乃至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


中国浮世绘研究专家潘力教授历时五年重磅打造,典藏级浮世绘宏篇巨著,48位大师、约370幅画作逐一解读。联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近50家世界知名机构及私人藏家,为中国读者奉上前所未见的典藏级的大8开浮世绘宏篇巨著!


本书为28.8x39.5cm超大8开尺寸,其中多数艺术作品以原作尺寸呈现,即几百年前的浮世绘作品多大,读者现在看到的就多大,营造难得的沉浸式体验。选材考究:日本进口特种纸、丝光布接、烫库尔滋金,堪称不可多得的收藏及礼品书。



13.陈振濂主编《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图录》,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140余件特优级文物,全面梳理两宋金石学的高峰成就(涵盖青铜器实物、图像,官私印章,碑帖,摩崖石刻,书籍等),展示当代学者对宋代金石学发展的再思考与研究,推进环西湖摩崖石刻景观保护建设,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图录八开高清印刷,陈振濂老师任主编并题写书名,封面“宋韵文化”集自苏东坡书法,封底压纹及页眉图案则取自宋徽宗赵佶“天下一人”花押。


2021年11月西泠印社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了“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展出国内众多公立收藏机构与重要私人藏家的展品,这些特级优级文物,构成了一个分布广泛、品类多样、呈现方式丰富、学术含量高的文物、文献、珍稀藏品和断代历史遗存群,甚至有许多名品是首次展示公开。



14.《陈介祺藏吴大澂考释古封泥》,上海书画出版社



晚清顶级学者吴大澂连连感叹罕见至宝的古封泥印。陈介祺十余年搜罗,吴大澂不懈考释,白谦慎作序考证还原历史。原色原拓影印出版在篆刻印谱中并不鲜见,但在封泥类出版物中,《陈介祺藏吴大澂考释古封泥》尚属首次!



15.王鹏编《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西泠印社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清中期以来的二百位著名学人书札二百七十余通;其中不乏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这样的名臣;亦有蔡元培、黄兴这样的时代先锋;更有康有为的《梁启超为南海先生编诗集请其自作序》原稿这样的重要文学史史料;马一浮、余嘉锡、黄侃、钱玄同、钱基博、向迪琮、胡适、吴湖帆、邹韬奋……新旧学者、艺术家可谓“不胜枚举”。他们都是站在风云际会的近代史转折处的重要人物。从所涉及的人物而言,本书呈现了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信札的内容来看,这些书札有朋友、亲人间的寒暄往来;有公务上的部署、汇报;也有学术上的研究讨论;还有重要著作的书稿……其中不乏某些专门领域的重要史料。更为难得的是,本书所录信札均为花笺,张张精选,不论从内容上来讲,还是就视觉性而言均给人带来享受。



16.大卫·霍克尼《大卫·霍克尼谈大卫·霍克尼:我的早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原书初版于1976年,此次为其46年后的首次引进,其间无其他出版社出版,是一段从历史尘烟中打捞出的艺术家记事。包含400余幅黑白插图,其中约60幅为彩图。后附图版目录。“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说的,只相信他做的。”带着这句故意敬告或挑衅读者的开场白,38岁的大卫·霍克尼开口了。在这本300多页的自传中,他几乎将自己的前半生和盘托出。



17.许玮《自然的肖像:宋代的博物文化与图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博物学为核心,从思想背景、知识兴趣、政治机制等多个角度,探讨宋代动植物图像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以及图像与博物学两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博物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范畴,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与学科分类诞生以前,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与分类的门径,可以说是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动植物学的来源和母体。在宋代,博物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同时与视觉艺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涉及到儒学、园艺、医药学、政治等诸多的学术与文化层面。本文一方面以博物学来考察宋代的相关图像,另一方面试图借助于博物学的视角展现出宋人丰富而多元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来阐释宋代绘画这一写实主义艺术高峰的历史缘由。



18.贺西林《读图观史: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19.《清初四僧册页精选》(8开盒装100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精选馆藏  四僧绘画一百幅,经典呈现,临摹必学

函装散页  285mm×380mm,单面印刷,方便取用,宜临宜赏

原大原色  特种纸精工印刷,画幅清晰,色彩还原

详情手册  另附图录手册,解说文章



20.戴家妙主编《新见吴让之印谱两种》,西泠印社出版社



吴让之(1799-1870),初名廷飏,字熙载,号让之。五十岁后以字行。别署晚学生、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长期居扬州、泰州。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吴让之为包世臣高足,秉承乾嘉学风,问道于常州张琦、李兆洛等名师,于经学、史学、舆地学、金石学用功甚深,著有《通鉴地理今释》,参与编纂《扬州水道记》,校注《南史》《北史》,还协助吴云编纂了《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二百兰亭斋金石记·虢季子白盘》等金石著述,在晚清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今有新见吴让之印谱两种——《匏瓜室印存》《吴让之印存》,均为首次面世。前者为初钤孤本,后者谱中有二十一方印前所未见,均不为学界所知。现两种印谱合为《新见吴让之印谱两种》,一函二册,原色原大出版。



21.【美】高彦颐《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詹振鹏译,商务印书馆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




【新书】



扔書公号特别推荐2022年6月美术史新书,感兴趣者请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添加微信咨询购买;如需开发票请一并在订单留言处备注发票信息和邮箱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2022年6月美术史新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扔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