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衡山宾馆的外国名字叫毕卡第Picardie 一幅1937年炮火声前贝当路国际居住社区静态图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这是衡山路上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在前几天写的航拍衡山路的上、下篇中,这个地标建筑没有被多少提及,没有建成,还因为TA的造型未被惊艳到大家。关于衡山路航拍照片有关报道链接点进去看看:上篇《从空中俯瞰80多年前的衡山路大宅已老洋房 乡村巨变成了上只角》和下篇《衡山路朝着东方香榭丽舍Champs-Elysees衍变还需要很多很多年》,时间跨进1936年,毕卡第的正脸背着华盛顿,望着徐家汇大教堂而踞。


毕卡第=Picardie=衡山宾馆

地址:衡山路534号

华盛顿=Washington=西湖公寓

地址:衡山路303号



一张法国地图看一看,法国地名基本都在外滩以西地区了。我们查了查,巴黎公寓在复兴中路重庆南路,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先到先得,巴黎被注册®️了,跟着来的家乡名称有Normandie诺曼底(武康大楼)、Gascogne戤司康(淮海公寓)、Savoy 赛华(瑞华公寓)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毕卡第。


Gascogne=加斯格涅

Savoy=萨伏依


如今翻译出来的,规范的但在老上海的眼睛里忽视的,再查证一下,这些法国地名的引入者无非当年两家有强大法国背景的地产商:法商营造和中国建业。


Minutti=René Minutti=法商营造

Foncière et Immobilière de Chine=中国建业,旗下最有名设计师有邬达克和赉安。



当1937年日本鬼子从黄浦江上的军舰发射炮弹,一颗炸在沙逊的南京东路华懋饭店(今天的和平饭店)、另一颗落到了大世界游乐场门口。而这些个彰显自己国家海外实力的高大建筑物在炸弹面前,法国人知道一定会千疮百孔;对上海特别市而言也意味着黄金十年的终结。毕卡第公寓算是非常幸运的,但新盘的门前垒起了沙袋筑成了战壕,如下关于毕卡第的1936年和1937年的旧影多来自哈里森·福尔曼(福曼)的摄影册。今天po出的是1936年贝当路国际社区的万事祥和的景象。



毕卡第的门口车道三连拍

时尚女郎和讲档次的专车



福曼是个收入高也喜欢尝鲜的美国人,之前的报道链接点进去看看:《生活待遇超级优渥 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福曼1930年代旅居上海生活起居实录》。他住在毕卡第,他记录了毕卡第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公元1936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农历丙子年(鼠年),闰三月,共384天。之前我们曾在《2018年年终特稿:西区的那些心仪的老公寓历史书里的旧影扫描》(链接点进去看看)放过一张老照片,福曼的敞蓬轿车停靠在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中路口的白赛仲公寓门口,是偶然路过吗还是先前居住在此地?不做更多推测,在此要感谢对老上海地名和人名都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他发来截图告诉我们说那个白赛仲公寓当年正确的名称叫:



没想到吧,那福曼来看望亲戚朋友的可能性比较大,从他住的毕卡第开车过来大概也就10分钟。回到毕卡第公寓,他还是拿着他心爱的相机拍个不停,大概是为了下回去看望美国来的亲戚朋友的时候可以拿出自家的美图秀秀,他让老婆和女儿先下车进楼,自己在楼外找了个平易近人的好角度。



如今有个后加建的迎宾门廊太夸张,上图带毕卡第公寓名的也只有在福曼的照片里看到,原始设计的公寓门头给下车的主人不晒太阳不淋雨正正好,线条也是与整个建筑立面和谐的。福曼连拍了三张,同机位,三图出现了三组不同人物,可见1936年的上海高档住宅楼门外的寻常生活,注意看服饰,长大衣真长。



专职司机停车后的服务是职业要求,以前就听大人家的后代说起过,轿车停稳当了也不自己开门下车那个叫跌档次,等司机来拉门保护才迈腿下车的。



毕卡第外的小花园内

阿姨花匠和外国小



作为爸爸的福曼还是很关心女儿的成长的,再贵的胶卷也要记录下自己家“小囡”在上海生活的美好瞬间,上海人喜欢外国小女孩,“洋囡囡”好白相得要死。1936年,福曼的女儿应该幼稚圆中班的年龄,已经可以平衡好三轮童车,让周围的中国小伙伴羡慕嫉妒恨啊。



他们在毕卡第对马路的公园里,那时候公园的名字叫贝当公园,现在的名字叫衡山公园,免费的。顺便说一句,衡山路和广元路夹角绿地里的雕塑记录了一段不该忘记的历史,记得前年我们去加拿大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的路上参观过一个“Last Spike(最后一颗道钉)”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竣工纪念地,上海这个“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用3000枚道钉雕塑而成,其铭文值得一读:”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1991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



这样的场面很熟悉吧,带娃的阿姨们最喜欢的,东家长西家短闲言碎语,外国小囡是西式打扮,阿姨清一色中式盘扣纽。




来一张福曼家的帮佣阿姨的正面图,看得出裹过小脚的但还是可以出来工作。




也了解周边公寓情况

爱棠公寓和凯文公寓



下图是福曼拍摄到的贝当公寓北面的爱棠公寓,那时候也属于次新房。我们转引一下袁念琪的博文,袁作家认识很多年了,他很早就开始写上海老房子博文,笔耕不辍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地产月刊》1933年刊文《各界欢迎之公寓》:“上园新公寓于五月十日完工交屋,至五月底时,全部房屋已租出百分之九十八点二矣。”其租金不菲,虽包房捐水费,但也要70至85元。到1937年,培恩公寓月租金(今培文公寓)75至350元,戤司康公寓(今淮海公寓)85至130元,爱棠公寓175至250元……据《上海住宅建筑志》,“居住对象主要是外籍商人和有权势或经济上富有的中国人(《武康大楼的公寓观察》2018-01-22 10:39:41,作者:上海袁念琪)。”


爱棠公寓要扔(读 guai 上海话)戤司康好几条马路叻。爱棠公寓位于康平路165号,之后的事情上海人都懂的,有回忆文章用了柯庆施的女儿柯六六视角:柯庆施不喜欢花园洋房,认为那个时候的国家还非常的穷,他作为一个干部住好房子脱离了大众,心里很不踏实。住在工人新村虽然走进了群众,但是由于办公不方便,六六和家人又要搬家了。这次他们搬到了爱棠公寓,往后他们再也没有办过家。住房面积不大,但胜在离办公室不远,而且周围的邻居都是同事,六六的爸爸很满意这个家。


还是赵行志的后代赵霄洛写的那篇《记忆中的爱棠大院》(2014年11月4日《 新民晚报》)详细和有趣:50年代初,爱棠大院都是市委机关干部的宿舍····1960年,爱棠大院北侧盖起了一栋三层的小楼,成为了上海市委书记的办公室。从此,两侧的大门都设了岗哨,再也不能随便进出了。由于正门在康平路上,爱棠大院渐渐就被人们称之为康平路大院。





至于凯文公寓(Cavendish Court),大凯文小凯文,以后再仔细说。



有摄影师(不是福曼)从贝当公寓的高处拍到毕卡第这个雄伟的住宅大楼全景,平视的角度刚刚好,要天有天有地有地,要前景有要纵深透视有要比例也有。



1937年的那个祥和的静态图变得忙乱起来,下回分解,稍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