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泰安路120弄卫乐园半个世纪的传说 3号大宅正在寻找身份认同低调租客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0-11-02



故事就从这幅画开始

1984年代上海画家余友涵先生

静静地在泰安路120弄

观察当地孩子们玩耍

这是看12号转角洋房最佳位置



无论是谁,进入到泰安路120弄卫乐园之后不会不仔细瞧一眼这个转角洋房,12号,也因为这栋洋房整理得非常干净和有型,和周围的13号和16号形成一个漂亮的豪门正三角。尤其是12号两个外立面很好地向过路人介绍了西班牙式洋房造型要素和构成法,科普。


去年三月住在此房15年的老外委托挂牌出售,很快以挂牌价成交。看了老外太太的iinstagram知道他们在香港买了海景房,算是抛和买机会都抓得好的范例。他们在卫乐园已经住了22年了,前7年是租赁在这个房子,2003年从房东手里买了下来。去年6月我们在这个弄堂代理了一栋超级大宅做微信朋友圈推广,房东代理业务,经常在弄堂里走动和老外有了点头Say Hello,其实老外的中文说得很溜的,很多时候会关心地问:饭吃过了吗(fa)?



老外刚来上海的时候发现上海有德国大众桑塔纳Santana,那个开心啊,在外国早不见踪影了,于是他买了一辆旅行版的桑塔钠做代步车。下图左下角,历史被定格。



路过泰安路的文青们,多数也会站在卫乐园的大门口看很久,但纯正西班牙式的门头加了砖砌花饰有点不伦不类的,参见华山路武康路口的孙家花园门头素雅干净,毫无拖泥带水的感觉。还会恢复过来吗?长时间雨水冲刷黏结出点问题,装饰花掉下来问题就大了。朴素的门头照片链接点进去看看:《卫乐园在华山路有原貌弄堂边门 看看沿街房子和友邻弄堂长什么样》。


插一句:《武康路安福路Y型路口的大宅壮观毗连 莫家祖屋回购 家有香港名媛 基金会下手早笑不动》(链接点进去看看)专题发表后,有熟悉当地情况的读者说这个孙家花园后来是人民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在上海工作期间的暂居地,这几天有老房子迷在微信po照片说那里在装修整理,可能换人家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目前使用单位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办公地。应该是内部修缮



进去卫乐园拍摄照片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很多的,下面选的黑白作品蛮有感觉的,看得出用了移轴了。开着门的就是与12号对面的13号,开发商和设计师还是讲究造型不讲究朝向的,12号西进户,13号东进户,这样的进户方式在今天的别墅小区几乎没有的,现在基本是北进户,或者南花园进户。但从道路两侧的即视感,直弄两侧均有单独进户门(非花园进户门)对小区居民的交流来说方便且亲近,尤其是帮佣帮厨需要点日用品或葱姜蒜,串门调剂一下即可。顺便说一句风水的话,16号的花园进户门应该是后开出来的,要不有点路冲,如封闭的话内庭院的感觉会很舒服。



下图这栋楼目前是72家房客的状态,但在历史上被记载为陈善庆住宅,1939年庄俊设计,有点奇怪的房产线索,在1924年普益地产公司的楼书里不是很清楚标明了吗?链接点进去看看:《奇葩的泰安路亦村格局 想当年野豁豁 螺蛳壳里造豪宅但合理推测最初设计并非如此》,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他还亲自去泰安路76弄走访了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此谢谢这位叫Jane Jane Jane(没写错是连着三个Jane) 的热心朋友。



今天的故事定位在卫乐园的半个世纪传说。因为新听说了一些故事,独家的。在八卦之前,插播广告:


弄内3号大宅整栋出租,静等身份认同,那种处世低调的办公租客,院落内有一棵九十多年老樟树,在上海话里樟树讨口彩,涨。当年开发商栽树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此宅的历史背景以后再叙,只透露一条信息:现在的房东绝对传奇人物,曾是全国政协委员。





此宅的修缮花费不菲,增加了电梯,扩大了露台(近百平方米)和阳光房,实际使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花园面积220平方米带一个独立的健身房(原门房间改造),看得出业主和设计师用心良苦。整个内部简洁整齐,细节处理十分到位,工位设计非常人性。门内和门外可停六部车,出则繁华入尘,入则宁静致远。



有兴趣此低调老洋房办公楼,请后台留言。




泰安路120弄1号和2号往事

老业主走了  新租客来了




泰安路120弄2号也曾是我们做微信朋友圈推广宣传的。




去年4月30日那天,房东让我们把暂时寄放在大宅里的物品清理干净,第二天新的租客进驻。5月1日快中午的时候,我站在门岗边,曾朝夕相处的特勤小张已经将生活用品打包好,他说交接好就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了。今天再看以上这段话,还是有点感叹的,去年的租客修缮了大半年但只租了半年就撤离了。



那天,天很晴朗,弄堂里的阿姨们路过也来关心一下小张,对我说他人很好的很尽职的。我说对的呀,他穿好制服站在那里很威武的,坏人不敢近身的。说他管理着这个大宅,同时他也帮着照看周围几户人家呢。在一阵的说笑中,邻居的阿姨主动说起了卫乐园的故事,阿姨说她在这里住了50年,1969年搬到这里,半个世纪就眨了几次眼就过去了。


阿姨说1969年她随转业的丈夫回到了上海,落户长宁区并由区里直接分配到卫乐园居住,一共来了六户人家分散在几栋房子里,她家因为人少就分配到一间房。丈夫转业前挂陆军大尉军衔,俗称一杠四星,星多但一杠,营级干部。阿姨说他们居住的房子产权人还在的,户口也还在的,于是全楼联合挂牌的事情根本做不起来。我知道当地的新长宁一直在做合并的事情,将多户的房间整合为一楼一户,但这样民生大事真的是很难平衡各房关系的,我就听说有户独居老人因一言不和远走美国,从此三缺一啊。更多的是现实问题,主要是老年人挪窝不便,人挪活那指的是青年人,树挪死指的是老年人。还有孩子教育问题,我倒第一次听说此地对口的是江苏路五小,学区房。弄内的8号也卖掉了,曾一段时间为了这个房子,打啊闹啊刷红漆,剑拔弩张110来了很多次。后来就看到有装修师傅进驻改造了,停工了很长时间最近复工了现在又停着了,剧透一下,新来的是个某行业的名人。


阿姨看我很有兴趣她的口述历史,她就接着爆料。我问1号黄佐临故居和2号的大宅间怎么会有过街楼又为什么跨在2号算1号的呢?一直很奇怪这种相邻房屋关系?阿姨说这个大宅和黄佐临家一起曾被大隆机器厂作为工人疗养院使用,黄老先生被迫搬出就住在卫乐园门口的房子里,做了疗养院以后,因为楼上来往不方便就有人出主意做个过街楼串联起两个大宅的两楼。这应该是两家都被赶走期间的事情。



接下来是个伤心的故事,不止阿姨一个人的口述说法。因为一直站在门岗边和小张一起站岗接待,有路过的各家阿姨都点头问候,有一次10号阿姨停下脚步和我们聊天,她说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大宅里住户姓王,王老太,苦······(下删除几千字)。听说后来把房子卖给了房管部门,拿了几万元。1980年代就是巨款。曾有人采访收藏家马未都,他说他本人1980年代花15元买到过一对红木太师椅和一个红木桌子。等两家的原主人回到祖屋后,王老太先卖了大宅,黄老先生临终前嘱咐卖房。关于黄佐临故居的交易和装修事务由另外知情人告诉我的,她参与了后来台湾买家对这个房子的结构改造、设计和软装布置等工作。



这一对曾经在华尔街打拼多年的台湾金融界精英夫妇居住此地两年多,因为个人原因回台湾生活。此宅的大门被后来租赁者改了朝向,建筑风水不要小看,尤其对生意人,大门一定要开得大,财源自然滚滚来。作为设计师的她还清楚地记得台湾人2006年买下黄佐临故居的价格为2000万(目前挂牌价9000万)。设计团队调整了结构并增加出很大的楼顶大露台。过街楼后来被设计成书房。


阿姨说,那个王老太的后代还经常回祖屋来看看的。“是的,前几个月她的孙女还来过拍了一些照片说回去给亲人看。”站在一边一直认真听我们”嘎讪湖”的小张插了一句。小张说她孙女还一直说要不回来了要不回来了。阿姨说后来王老太后代觉得当年卖得价钱实在是太便宜了,又去找买家单位,结果买家单位也同情他们,据说又给了新华路一套房子做补偿。


一个很小的门岗,听到了卫乐园半个世纪的传说故事。有关10号的故事,有一次遇到了阿姨说了好大一会儿,但限于组织原则不能公开发表,一个非常长的故事,仅仅透露一条信息,阿姨说门口铭牌上的写的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