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康路12号:路过错过但不可惜

本地老洋房 外滩以西 2021-12-26

来源:福开森路:上海“腔调”的所在


武康路从华山路到淮海中路、兴国路,这一条被徐汇区文旅部门秀出超级软实力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节假日去看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我们以前会深更半夜去,会和几位低保协会的朋友喝杯啤酒,或者,会去轧闹猛,下午四点,太阳开始西下,一道光从华山路、武康路的缝隙钻入,投射在马里昂巴的外摆档口。


这几天,“武安古镇”路边的网红“路虎车”不见了。前一阵子,阳台上的网红“蝴蝶结”也取了下来。


武康路2号的故事前些天刚做了增补,链接点进去看看:《武康路2号:昔日上海滩糖业小开黄振东曾住过》。


今天,我们对武康路12号故事做些增补,我觉得作家乔争月用“谭师的庭院”来叙事,蛮好。乔争月是《上海日报》专栏作家,著作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等。


武康路12号是著名建筑师谭垣设计的自宅。这座现代风格的别墅外观“摩登”,有明亮的转角弧形窗和铸铁栏杆阳台,面向武康路的东立面点缀有小圆窗和通高两层的长窗,生动耐看。别墅有一个精巧的庭院(摘自《谭师的庭院》,新民晚报,2018年3月12日 夜光杯版)。


我们曾想和这个房子结缘,初看、复看,但最后纠结了一阵子,没有给上家下定金。那是2002年事情,走过,路过,错过,但不可惜。



我记得大概四年前,武康路12号大修,待到揭开面纱一看,亮了,遂在朋友圈里发现,此楼被称呼为:武康路小白楼,一波美照袭来。有招商用的,有进驻客户完成软装后的,这和二十年前,我们看到灰暗场景大相径庭。



黑白与彩色,软装学问很深奥。



当时,我们觉得“手/枪/型”的花园不实用,下图,当年看房时,一墙沿边的“滴水观音”,经过乔争月指正,现在懂了,那是龟背竹。如今,谭师的龟背竹已消失。



当时,我们站在稍大的花园,背后有新工房,压抑了点,太近了,一举一动,邻居们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还担心晚上会有噪音影响睡眠质量,因为安福路西行单行道转弯到武康路单行道,这里没有红绿灯,路过时,多多少少会有人按喇叭,正好对着武康路12号。小疙瘩,稍稍有点“路冲”。据说,此宅被一个台湾人买下,做了如下风格。




谭垣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1903年在上海出生,因为有四分之一美国白人血统,长得很像外国人,出席活动经常被当作外宾。他不仅外貌像“外国人”,还有“外国脾气”,为人耿直,心直口快,不擅长中国人婉转的说话方式(摘自《谭师的庭院》,新民晚报 2018年3月12日 夜光杯版)。



看房都是保姆来看门的。我们初看+复看,看了之后,发现此宅问题还蛮多,临走时,我发现有一张水费电费还是燃气费单子在走道的边柜上,斜瞄一眼,看到户主“谭垣”名字,且楼梯口墙上挂着谭垣照片,是个外国人的模样。


于是我问保姆:“房东是外国人吗?”

保姆回答说:“不是的,是中国人,是个大学教授。”


有身份的老洋房房东,听地产经纪人说,老教授去世后,后代在美国,国内无人打理,于是挂牌出售。当时报价30万美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1:8.3),折成人民币:250万元。


现在老破小都买不到。


武康路12号,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带100平方米小院,进门的南院基本就是个过道,很窄,西院稍大些。进屋后,小楼梯,布局也不像花园洋房那样“响亮”(老上海对采光的一种评语,其实是“敞亮”),北面武康路8弄新工房贴得很近,南侧为著名的武康路40弄1号。这个大宅子,懂得自然懂。



当时,价格很给力,但有个地价税需要买家补缴,虽说不多,看建筑容积率。最关键还有个综合税就高了,成交金额的5%。这个综合税只有独立别墅花园洋房才有,联体别墅新里洋房没有这个综合税。


那时,我们还玩不起四面临空的花园洋房,哪怕谭家迷你型的这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三思后,悄然撤了,在此不表。


来源:《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回来考证这位长相很外国的大建筑师身份,谭垣(1903-1996年)是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谭垣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读书(1924-1930年),获硕士学位。



谭垣书法不错,英文签名花体字也好看。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Designed by Harry Tam, of Tam and Hsieh,

Architects and Real Estate Agents

Source:China Press 1933年

摄影:佐罗 2020年9月19日 安亭路

摄影:闲猫咪 2020年9月19日 安亭路

实物和建筑设计图纸有微妙的调整,我们觉得,那个尖角折了一下边,和安亭路的整条街道气质更配,所谓首尾呼应,我们不在建筑学专用名词上做过多纠结,我们称它为德国式小盔帽,蛮形象吧。安亭路双号到底的棉花俱乐部(安亭路132号),那里有德国式大盔帽。


俄罗斯汉学家张霞发布的这张建筑设计手稿很重要,让我们知道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谭垣先生与人合开建筑公司(实际建筑师事务所)正确中、英文名称,该建筑公司曾设计低密度院落住宅、三层楼市房,业主为谢宝耀(语出《近代哲匠录》),以前只知道他设计纪念碑和校舍。


 1934年,谭垣与黄耀伟合办上海恒耀地产建筑公司(Tam & Hsieh)。

谭垣的英文名字叫:Harry Tam Whynne。有点小疑问,孙修福《近代中国华洋机构译名大全》,Tam & Hsieh译为耀恒,为什么不是垣耀呢?《老上海行名辞典》与《近代哲匠录》保持一致。会不会谭先生怕自己名字“垣”字,让人联想到“残垣断壁”,一个建筑师,怎么可以“残垣断壁”?八卦,一笑了之。

1952年,谭垣入同济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


1955年,罗小未(前排站立者)与吴景祥、

冯纪忠、谭垣等教授在一起

转引自:追记建筑学家罗小未教授

2020年07月24日,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下图左为张充仁,右为谭垣。




谭垣无疑是我国20世纪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的代表,然而,认识谭垣的独特性是更为关键的:与其他人相比,他的影响力凸显在他耕耘一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他的学生们,即使如今迈入耄耋之年,回忆起他的设计课依然是钦佩无比,这种感染力不仅来自这位恩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更来自他高度的专业感悟力和令人信服的教学方法。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建筑界,一度传为佳话的 “6B铅笔”、“娴熟草图”、“渲染技法”、“谭立面”以及“巨大不是伟大”等专业说辞或评论,都来自谭垣。(摘自卢永毅:《谭垣的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对“布扎”体系的再认识》)。


1992年9月19日,谭垣教授90寿辰,《时代建筑》1992年第4期杂志发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欢庆谭垣九十寿辰》,我们发现这样一段话:


谭垣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建筑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当代建筑界颇负盛名的吴良墉、张开济、徐中、已故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等都曾当过他的学生。谭老多年来心日如一、待人以诚的优秀品德以及强烈的爱国心,受到与会者一致称赞。



1996年4月9日,谭垣在上海去世。1999年,谭垣设计的淮海中路、汾阳路口学校建筑被拆除,原址上建造了淮海国际广场。



2002年,武康路12号易主。



2010年,谭垣的学生们,包括建筑大师张开济和吴良镛等,撰写了近30篇回忆文章连同谭垣的作品,结集为《谭垣纪念文集》出版。


谭垣之子谭乐在文集里写道,父亲酷爱自然和绿化,鸟雀使他陶醉,最高兴的时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乔争月《谭师的庭院》)。


同济大学有“谭垣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项目。



这幢房子是谭垣设计建造的,还是改建的?建造于哪一年?我想去揭开这些谜团。在做建筑阅读志愿者之前,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关于武康路的书籍,其中一本是钱宗灏、沙永杰合著的《上海武康路——风貌区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内容专业而详细。于是向同济大学教授钱宗灏老师请教,钱老师查阅资料后微信回复:“武康路12号住宅,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局部带有现代派特征,建于1940年前后,二层砖混结构,四坡顶覆盖红色机平瓦……”钱老师告知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我再查阅《谭垣纪念文集》中的谭垣年表,得知谭垣于1939年结婚,于是推测这幢建筑很可能是婚房,如果建造年份定在1939年,这样与普查资料基本吻合。谭垣故居的建筑风格是现代主义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外墙采用白色涂料,黑色的铁艺装饰,艺术性极强( 《武康路十二号的难解之谜》,来源:新民晚报,作者:周培元,编辑:吴南瑶, 2020-06-0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