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野光雅: 将世界交给画笔,将自己交给世界
“绘画是属于一个人的旅行,有人认可,有人并不看好,画家却不能因此停下脚步。” 安野光雅在随笔中这样记录,然后背着行囊继续走在欧洲的街巷上。年近不惑时,这位日本画家毅然辞去工作,开始异国之旅,身上只有800美元,英语水平是初中三年级。谁曾想到,他在1984年成为了日本第二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的绘本画家。
1月16日下午,日本时事通讯社宣布:94岁的日本绘本画家、作家安野光雅(あんの·みつまさ ,1926—2020)于2020年12月24日因肝硬化去世。作为一位日本“国宝级”艺术家,日媒《每日新闻》这样评价道:“安野光雅的绘本兼具启发性和魔术般的欺骗性,深受读者喜爱;他同时致力于抒情风景画和古典文学绘画化,是日本当之无愧的文化功劳者。”
从1968年到2013年,安野光雅一共创作了70余部作品,其中超过20本引进到国内,如《美丽的数学》系列、《旅之绘本》系列、《ABC之书》、《世界的一天》等,几乎每一本在豆瓣上都获得了超过8分的好评。
安野光雅的绘本主题涉及文学、科学、建筑学等领域,兼备知性与诗意,被称为“安野风格”。他擅长水彩和钢笔,绘画写实细腻,色调温馨淡雅;虽然专门研究过写生技法,但对写实主义作出了新的解读。在《安野光雅绘画人生》中,他这样写道:“照片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并不能够拿来当绘画的评判标准。”由此他提出了“绘画中的真实”—— 将现实的客观性与艺术家的主观性相结合,不断进行新的尝试。
1. 一个人旅行,发现悖论空间
1926年3月20日,安野光雅出生在日本岛根县津和野町。这里人杰地灵,大文豪森鸥外、夏目漱石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从小学时起,安野光雅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少年俱乐部》编辑的鼓励下,他自己主动购入了一套《水彩画入门》。
小学还未毕业的时候,战争便开始了。时局混乱,1940年,安野光雅进入了山口县立宇部工业学校。他对几何学、制图课尤为感兴趣。从那时起,安野光雅经常拿着作品去拜访一些名画家。可是随着战争局势的改变,浮萍一般的生活开始了:他被征兵、当矿山爆破员,还曾因生活所迫背着箩筐去农户家换大米……这些生活片段在他的随笔《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絵のある自伝』,2011年)里都曾出现过。
1946年,安野光雅在日本山口县德山市(现周南市)的学校做小学老师,同时在山口师范学校进修。他教过音乐、自然和体育,还做过舞蹈指导。1949年他前往东京做了四年小学美术老师。
安野光雅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长时间的旅行生活。1961年,他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以绘画谋生,由此开启了欧洲旅行。
〇 安野光雅,《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
安野光雅游遍了欧洲的城市与乡村。他在荷兰看到了荷兰著名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1525—1569)和莫里茨·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的绘画,深受影响。“安野风格”从这时开始定下基调。
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擅长以农村生活为绘画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勃鲁盖尔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十分细致,除了风景画外还从民间传说和谚语中取材,创作出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的作品。
〇 彼得·勃鲁盖尔, 《伯利恒儿童大屠杀》
莫里茨·埃舍尔是赫赫有名的现代派画家。他的悖论空间创作让安野光雅大受启发,开始探索平面绘画的更多可能。《奇妙国》(『ふしぎなえ』,1968)是安野光雅的首部绘本作品。与赤羽末吉一样,安野光雅也是在和时任日本福音馆书店编辑的松居直讨论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松居直说,安野光雅当时拿着埃舍尔的画册去找他,认为这样的创意绘画很适合儿童绘本。对此,松居直不敢肯定,但还是放手让他去做了。
〇 莫里茨·埃舍尔的作品《相对性》。悖论空间从古至今是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的优秀作品《盗梦空间》《纪念碑谷》等就运用到了悖论空间。
巧合的是,埃舍尔的画在绘画界反响平平,却在物理学界引发轰动,而《奇妙国》也是最先得到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赞赏。日本物理学家伏见康治(ふしみこうじ,1909—2008)评价:“《奇妙国》中的梯子,呈现出一种独具创意的视觉空间,已经超越了埃舍尔的绘画世界,成为安野光雅自己独创的富于变化的世界。”
〇 安野光雅 《奇妙国》
《奇妙国》里的小人漫游在一个宛若太空的地方,安野光雅利用空间错位描绘出一个不存在的场景。小人们有的在爬没有尽头的楼梯,有的攀在房梁上倒立、打秋千。他们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人民,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呈现出一个真实又违和的世界。1970年,《奇妙国》获得了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荣誉奖。
〇 安野光雅 《奇妙国》
2. 在平衡对称里,颠倒整个世界
《颠倒国》(『さかさま』,1969)是奇妙国的姊妹篇,以扑克牌中的人物为主角展开故事。扑克牌没有上下之分,颠倒过来看还是一样的。于是,《颠倒国》里的画面呈现出一种上下对称的平衡感。
〇 安野光雅《颠倒国》
〇 安野光雅《ABC之书》内页
安野光雅在画中呈现出了著名的莫比乌斯环的不可定向性。绘本中每一个仿佛是用木头精心篆刻的字母,吸引人们去仔细端详。这个绘本创作过程艰难,其间,他翻阅了美国各类辞典、图鉴,听取了许多编辑的建议,不断在原画上进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ABC之书》中安野光雅还借鉴了巴黎新艺术运动时期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的手绘广告画装饰风格,在画面的四周画上了许多植物花纹装饰图案。
这种植物花纹图案与安野光雅的水彩画十分相配。他采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一页页的复古边框,构图考究,色调柔和、偏灰。在安野光雅笔下,几乎看不到任何鲜明跳跃的色彩。
〇《ABC之书》内页
安野光雅认为线条是启发儿童抽象概念的第一步。他在绘画中对线条的运用经过仔细斟酌,例如对人物的描绘不过寥寥几笔,而对物体和风景的描绘则极为细致。《森林》(『もりのえほん』,1977)绘本像是一本大自然的速写集。安野光雅先用钢笔速写,再用水彩着色。高大茂密的树林中间藏着两个小朋友的背影。仔细翻看,每一页的树木之间似乎都可以发现隐匿其中的动物。在书的结尾,小朋友从森林中走出来。书上还标注了前文出现过的所有动物。安野光雅用扎实的速写功力完成了一次绘本游戏性的表达。
〇 安野光雅《森林》(林间隐藏着小动物)
安野光雅年轻时钻研过绘画的透视技法。随着创作经验愈加丰富,他开始寻找一种“人为的透视”。他在《安野光雅绘画人生》中对此进行解释,画面是呈现给观众的,所以画面所表现的应当是贵宾席所能看到的东西。这个时候不要去管现实中到底是什么遮挡了视线,只要把自己想画的画出来就好了。写生并不等同于照相。《森林》让读者看到了藏在树木后面的兔子、狐狸、鸵鸟等动物——这是作者对“人为透视”绘画理论的一次实践。
3. 穿梭时空,上演异国故事
《旅之绘本》(『たびのえほん』,1977—2013)是安野光雅的代表作。欧洲旅行是这套绘本创作的灵感起源。他想要借助绘画展现世界各地千人千貌的生活风采。这是一套无字绘本,让读者完全摆脱了文字的束缚,沉浸在画中,去体验那个充满了诗性的世界。
〇《旅之绘本》· 中国篇
安野光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将旅行的真实感受画在绘本中。这并不是一份旅行图鉴,而是画家作为一个异乡人,去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更为惊奇的是,他让读者借由异国之旅领略到了这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故事等等独特魅力。
安野光雅把独属于每个地方的人文气息融入画中,全程采用俯视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我们看到了消逝的历史在生动地上演。
〇《旅之绘本》· 中欧篇
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丹麦、中国、日本……安野光雅将每个国家的文学名著、名画、历史人物、建筑等元素穿插进画里。丹麦篇,有安徒生的童话《国王的新装》;法国篇,有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贝尔(Gustave Courbet, 1819—1877)的名作;意大利篇,出现了耶稣诞生时的场景;英国篇,有安野光雅所崇拜的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的故居;美国篇,可以看到电影《乱世佳人》的场景。
《旅之绘本》是一次想象与真实的盛宴,满页构图与无边框的束缚,让这次时光之旅像是没有尽头。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静静欣赏的作品,甚至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来反复阅读的作品。怪不得安野光雅曾表示,他作品的受众是4—99岁的人。
〇《旅之绘本》·欧洲篇
安野光雅的世界观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得以完整呈现。《世界的一天》(All in a Day『まるいちきゅうのまるいちにち』,1986)是由安野光雅编著,邀请了世界8个不同国家的9位优秀绘本画家进行创作,各自描绘本国孩子的一日时光。这部绘本是以元旦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的。一个叫裘明亚的男孩落难到了一座南太平洋的无名岛屿上。他向世界各地的8位小伙伴发出求救信号。这8个孩子身处不同时区、不同国家、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却通过无线电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〇 安野光雅,《世界的一天》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绘本中一窥这位创作者的思想好恶。由于年少时艰苦的学习环境,青年时期去服兵役,安野光雅的学习之路总是断断续续。当得知上大学可以延期入伍,而农民的孩子则必须参军,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因为抱有强烈的厌战以及反战思想,他的作品宁静祥和,表达出一种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留恋。
《旅之绘本》的日本篇发表于2013年,2011年福岛大地震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安野光雅在画中描绘了一个旧时的日本,没有电力、自来水,科技还远未普及。我们可以感受到安野光雅对大地震后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与反思。
〇《旅之绘本》·日本篇
安野光雅的绘画风格清新淡雅,用水彩营造出朴实庄重、温馨怡然的氛围。在日本传统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写生和素描,用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丰厚的知识和文化——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安野风格”。
安野光雅一生用画笔去讲故事、描绘世界。他曾说自己在作画时不会专为孩子考虑,当然也不会为成人考虑,而是全凭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去创作。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安野风格”得益于无数次尊崇自我的创作,源自一种尊重自我的精神。
李三弦,小活字图话书编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业余写小说,偏爱悬疑。长篇小说《友人蛹》获得ONE故事大爆炸征文大赛“最具出版潜力作品奖”。
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