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BOY London的也不全是「那种」男的

uth又识 uth又识 2023-03-08




诸如Stussy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火起来这样的玄学,让很多人惊觉其实很多品牌曾经都长另外一个样子。那个源自Shawn Stussy手写体签名的Logo,一度从街头最酷的标识变成了“屁孩都会有一件假货”的无聊印花,虽然在那之前也曾经有过一段「花样年华」。



如今Stussy仅凭那加州味、生活感十足的Lookbook就足以把大众迷得神魂颠倒,重新回到街头品牌顶流之列,也让人再度对一些经历过跌宕起伏剧情并最终「变了味」的潮牌产生了好奇。



可惜这样的励志故事并不是天天发生,毕竟现实生活不是童话,终归喜忧参半。当时间轮轴摧枯拉朽地向前碾去,哪些品牌成为了「时代的眼泪」,哪些又「梅开二度」?究竟是品牌变了,还是穿它们的人变了?






现在大众印象中总与“土味”挂钩的BOY London就是其中一例,数月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社会负面事件让BOY London以这样的形象出了一次圈。但在成为“社会人标配”之前,它也曾经有过黄金时代。


BOY London诞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伦敦国王大道,这个背景听着就“有点东西”,因为有着殿堂级朋克文化内核的Vivienne Westwood也是同一时期诞生在同一条路上,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未来。



其实BOY London品牌的成立就是受到了Westwood夫妻档的影响,同样也是以朋克文化作为品牌基调,BOY London甚至以更为狂野的姿态刺激着爱好者们的口味。


被认为参考了纳粹标识的品牌Logo、还有异常出格的宣传海报,BOY London在成立之初就很有逞凶斗狠之势。这种把反叛青年文化刻入到品牌基因里的做法吸引了大量粉丝,街头青年经常在店门口聚集,甚至会由于太热闹时不时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法制健全的今天看来,也稍显讽刺。



不过BOY London除了在文化塑造方面呈现出过人声势以外,在服饰设计本身的打造上也有着过硬的水准,早期的秀场就广受好评。


如果和名人们结缘是一个优秀品牌的基本操作,BOY London和摇滚明星Boy George的组合就实属达到了天作之合的程度。作为英伦流行文化史中的重要先锋人物,试图突破性别框架限制的Boy George便通过BOY London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时尚造型。



在那个朋克摇滚和青年亚文化在街头迅速搅动全球流行趋势的时代,跳脱主流时尚规训的BOY London也很快成为弄潮儿们的心头好;在那个年代,如果你标榜自己是有着自由思想并且还带有那么一点叛逆的时尚先锋,穿上一件BOY London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BOY London的标识成为了像Dr. Martens马丁靴那样的英伦时尚符号,而后被BOY London吸引的名人大腕,名字可以列一大串:安迪·沃霍尔和麦当娜是早期拥簇,后期权志龙、贾斯丁·比伯、蕾哈娜,甚至连窦唯年轻时都在MV里上身过“BOY”的单品。



当然,BOY London最为中国消费者熟知的巅峰大概在十年前,中韩两地众多有流量的大牌艺人频繁上身,让这个名字成为“潮牌”中的顶流,甚至在国内引发过排队扫货的热潮。


但讽刺的是,在2017年之前,国内能买到的BOY London基本上都不能算是“正品”;早在被社会大哥盯上前,商标纠纷的故事线就是BOY London的“衰落史”。



韩国代理公司违规把商标使用权转让出去,让“韩国品牌 BOY London”在某位韩国商人并不在线的审美操作下,进入中国市场后一路高歌,诸如金色烫金材质的大标商品戳中了一部分人的喜好,不用花很多钱就能往身上点缀一丝奢华气质,性价比确实比买大金链子要来得高。



总之神使鬼差地,BOY London这个名字实实在在地在国内大火了一个时期,很多人都曾把它当作奢潮风时尚穿搭的答案,腋下夹包挺着肚子的老板们、在手机镜头前摇着花手的精神小伙......


也许是乏善可陈的设计久而久之失去了魅力,也许是上个世纪的朋克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撞、品牌Legacy与消费群体的差异分裂,BOY London故事的复杂程度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但它曾经的辉煌或许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灵感。






BOY London的兴衰历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外一个同样以摇滚文化为核心、同样靠着“奢”的印象引领过风尚的暗黑品牌——mastermind Japan。


作为日潮黄金年代的代表品牌之一,mastermind Japan很早就开始走“高级时尚+街头潮流”的路子,以及广撒网式的跨界联名方式,可以说现在众多高端时尚品牌正在玩的,都是MMJ玩剩的。



靠着高成本高规格的用料和醒目的“LOVE & PEACE”骷髅头标识,mastermind Japan在二十多年前“垂死”之时意外俘获了欧美市场——主理人本间正章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在欠款的情况下仍然用上了真丝等高级材料,没想到直接售罄,并逐渐带领品牌走向巅峰。


被不差钱的名人们上身助力品牌打开了知名度,说的可是像汤姆·克鲁斯和贾斯汀·汀布莱克那样的好莱坞巨星们。



真丝、羊绒、稀有皮革皮草还有水晶等一系列上乘的原材料,带来绝佳的产品质感,同时还有“离谱”的售价,一件短袖定价几万甚至几十万日元,直逼香奈儿爱马仕。对于当时的潮流品牌来说这样的价位可谓天方夜谭,但MMJ却做到了有价有市,连香奈儿艺术总监老佛爷卡尔·拉格斐都爱不释手。



即便在物价与收入水平都高出那个年代许多的今天,mastermind Japan的售价还是够离谱的,在二手平台上仍然能看到当年一些被称为“神物”的单品,价格坚挺依旧。



在香港作为国内与外部潮流文化桥梁的时期,mastermind Japan作为殿堂级潮流时尚品牌,在余文乐和麦浚龙两位演艺界当红潮流icon的频繁上身后,更加成了众多国内潮流爱好者心中的白月光。



在当时的一众出色的日本街头品牌里,mastermind Japan依然显得鹤立鸡群,除了高昂的定价,诸如用水钻在衣服上拼成硕大Logo的操作让人一致称“豪”,加上品牌属性里强调的暗黑风格也使它独树一帜。


戴上粉丝滤镜去看,它兼具华丽和沉稳两种属性,张扬又内敛;客观地说,舒适的高级材质,个性而显眼的标识,轻松宣告自己不仅有钱有品而且还有个性,何乐而不为?



不过品牌主理人本间正章深谙花无百日红的道理,提前很多年就宣告品牌要在第十五年的时候结业,及时退下,让传奇在合适的时间点画上休止符。故事到这里,本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品牌在宣布正式结业后,隔三差五地暗戳戳“诈尸”推出联名商品,“打脸自己”是MMJ风评遭到质疑的关键。



如果说早期的mastermind Japan是把联名玩得明明白白的祖师爷,联名对象也都是是万事达信用卡、奔驰、劳力士还有visvim等等一众高端品牌,那么后期大量 Logo叠Logo的设计,属实把品牌原有的格调消耗殆尽。


几年后mastermind Japan不仅宣布正式回归,甚至还弄了一条名为mastermind WORLD的分支,至此,粉丝们开始质疑过去曾经被仰望的mastermind Japan,是否有“卖情怀”的意味。




但实际上,复出后其实也不乏出色的表现,诸如和街头时尚品牌C2H4的合作就是一次被认为相当出色的呈现,颇有老牌暗黑之王为新生青年力量加冕之感。




韩流中的顶流Big Bang甚至在团体十周年的影像企划里全员上身mastermind Japan,要知道2016年时品牌已经经历了好几年的“结业又诈尸”风波,依旧是顶流男团的造型之选,可见当初MMJ到底有多硬,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



总体而言,当年品牌宣布结业后又不断活跃,在人们心中落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复出后也只混迹在联名圈内,这种“若有若无”的存在感确实让粉丝们无所适从。


也许本间正章最初的想法是准确的,只是后续的操作反而让结业的决定显得弄巧成拙,如果当初没有宣布结业,或者说宣布结业后做到严格意义上的结束,也许「味」还会在?






或许Stussy是从「变味」中复活的最佳范例。早早达到巅峰,创始人离巢,商业公司经营下走向「变味」,Stussy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街头潮牌,经历了许多品牌都经历过的事。


如今Stussy从“过气街头品牌”重新回到了时尚人士们的热门之选,再一次的「变味」,是良性积极的,Stussy做了什么?



在品牌总监Fraser Avey拉入Tremaine Emory担当创意顾问后,Stussy开窍般地势不可挡。作为创意机构No Vacancy Inn以及服饰品牌Denim Tears的主理人,Tremaine Emory经历过Stussy的黄金年代,他明白Stussy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品牌。



前几年,官方创建了品牌档案账号,并偶尔有限量的元年档案产品上架出售,无论是是创建档案账号还是发售元年产品,这种品牌自发的操作在业界相当罕见。



同时在与No Vacancy的合作下,Stussy更敏锐地洞察并拥抱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直接参与到最前沿的群体互动当中,避免倚老卖老,创建了品牌视角下的生活文化体系。


在洞察到新的趋势后,从自身以及当下的流行之间找到新平衡, Stussy和当初有什么区别吗?似乎也没有,以冲浪文化为内核起家,蔓延到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Stussy从初始就做着跟如今相似的事情。



但完全没变吗?你又能感受到它在当下语境里的崭新魅力。如今Stussy每一次释出的型录,都跟早年的视觉创作一样成了行业标杆,只是现如今从“街头”的局促里,扩展到了更广义的“Lifestyle”当中。



马后炮来看,从品牌档案里提取精华,然后很好地融入到了当下的环境里,是Stussy回暖升温的关键所在。如今最火热的什么clean fit或者vibe风,没有一件Stussy仿佛说不过去。


关于Stussy如何以“过气潮牌”的身份在当下的风潮里抢回了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值得单独深入讨论的话题。



至于回到「变味」的话题上,它是品牌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痛,该往什么方向走,充满着玄学之道。




电影或者电视剧只要适时地结束、留白,就还有封神的机会,但当今许多时尚品牌在商业市场更多地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因为设计师的更替或者运营发展方向的改变,甚至随着影响力范围扩大会有不可控的情况发生,许多品牌走着走着难免会变调,至于会变成什么样子,和自身离不开关系,但多少还是需要看看运气。



当然,如果你是某个品牌的粉丝,又实在看不上它现在的样子,寻找曾经的老产品,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近年开始兴起的“Archive 档案服饰”概念,就是对品牌「变味」的最佳逃避,活在过去,浸泡在回忆里,直接且有效。


或者期待能像Stussy般,变味再变味,兴许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