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怪大家反应激烈,有的专家说的话,实在太不接地气了。一位姓邓的经济学家,在谈到年轻人的收入时,侃侃而谈:“年轻人真是太不像话,没有钱花就认为工资低,却不反思,是自己能力不够,相比之下,国内的工资标准,比泰国和越南高很多了,要想收入高,你多加班呀。”
也有人说:“我阳了请假4天,公司不认病假,当成事假,我完成了全部工作,却被扣了近1000块,你说我能力不足?”
还有人说:“我物理硕士,回河南老家当一名高中老师,月薪二三千,我要反思自己的能力?”
身在职场的人都知道,工资低跟能力无关,有的人能力一般,可能收入过万,而大部分人即便很努力,工资也仅够生活。
深夜零点,一些上班族从写字楼里出来,有人坐在广场的凳子上发愣。凌晨一点,摆小吃摊的大姐依旧忙碌,她为饥肠辘辘的人提供一份温暖。凌晨四点,菜场的人开始忙碌,把各种菜品码好,准备迎接顾客。同时间段,环卫工人已经上岗,头顶灰蒙蒙的夜色在打扫卫生,见证着天空从暗到亮的过度。凌晨五点,上早班的人走出家门,在便利店买份早餐,匆匆赶往目的地。
早上六点,街道的人拥挤起来,上班的和送孩子的人,步履匆匆,彼此素不相识,目标都是一样,那就是努力在城市生活下来。
我身边有几个90后朋友,他们的生活,可以体现很多年轻人的现状。姗姗是94年出生,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上班,虽然加班加点,工作并不稳定。有时是老板画的饼大,却落不到实处,答应月薪8千,结果到发工资时各种名目扣一下,到手只有5千多。有时是公司不稳定,本想好好干,谁知老板告诉大家,资金链断裂,让大家自寻出路。她换了好几家公司,应聘到一家公司做直播运营,由于主播是晚上上班,她必须跟着主播的时间调整,还要提前做好直播准备,一天工作15个小时,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因为稍微松懈一下,可能直播间就会出问题,影响当天的业绩。
有个同事身体不舒服,她本可以请假休息一下,一想到全勤奖,就把身体问题放下了,准备坚持到周末,结果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晕倒,被送入医院抢救3小时,也没能救回来。
她把自己关在宿舍睡了2天,思维清晰后做了个决定,辞职去考公,体制内工资虽低,最起码稳定啊。这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在生命面前,工资不值一提。有专家出来提意见,认为年轻要有朝气,努力挣钱买房,不要等年龄大了,再懊悔找不到对象。
专家“畅所欲言”,要么把矛头对准年轻人,要么把矛头对准农民,语不惊人誓不罢休。比如一位姓董的专家建议,农民应该住城里,如果需要种地,可以开车回村。
真是太有脑洞了,农民怎么就没想到呢?只是有几个问题想不明白。
专家又说了:“很多人家有两套以上的房子,没有钱可以租房呀。”有的人自己不愁房住,就认为每个人都有很多房子,如果现状如此,你觉得为何很多人为买房首付犯愁?卖掉一套房子不就可以了么?除此之外,还有专家提出,城里医疗资源紧张,都是因为农民进城看病的缘故。“去医院会发现,一些人是带着铺盖来的,晚上就睡在病房过道里,很明显不是当地人,正是这些人的涌入,让很多城里人看病排不上号,这种秩序要规范,看病就在当地医院好了。”他的言行引起很多人讨论,网友们心绪难平,谁想去城里看病?可乡镇医疗资源有限,有的病看不了啊,你说怎么办?
也是巧合,这位专家坐地铁时,被一位大妈认出,大妈心想,专家也要坐地铁啊,她上前确认对方身份后大打出手:“你家有老人和小孩么?你家人生病难道不想早点治好吗?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看你就是吃饱撑的,啥也不是!”
专家脸色变了,网友却为大妈鼓掌,她说出了很多人心声,专家还是操心好自己的事情,没事少建议,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里面有句很犀利的评语:“个别专家在提建议时,最好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出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没错,年轻人不是反感专家这个群体,而是反对个别专家提出的建议。
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听专业人士的一些人生感悟,好的经验可以帮我们少走弯路,大家当然爱听。年轻人确实有个性,正因为他们明辨是非,敢于指出一些错误的言论,这个时代才有活力。
谢谢你看完文章,点亮【赞】+【在看】,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木子芫。观人生百态,洞悉人情冷暖,有趣有料有深度,一支笔仗剑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