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首都科普 2022-09-25

今冬的草莓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刚刚上市,就被出血热“碰瓷”,上了热搜。近日,西安出现多例出血热患者,随后,“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流言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



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指的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我国1931年就发现了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侵入人体后,病毒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导致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休克、肾衰竭、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根据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0年全国范围内,肾综合征出血热共8121例,死亡48例。


什么是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本身较脆弱,酒精等常见消毒剂、紫外线、充分加热都能杀死它们。


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林区以大林姬鼠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



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冷,发热等症状,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


可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


可出现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和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患者束臂试验阳性。


典型病例病程经过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哪些地区有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我国疫情最重。中国每年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占世界病例总数的90%以上,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东北三省、山东、陕西、河北、湖北等省发病较高。


陕西省肾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数共有约2万,其中西安就占了约1万。据西部网报道,每年十月开始,陕西省关中地区进入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怎样传播?


接触传播


通过含病毒的鼠尿、粪、呕吐物及鼠血、组织液等经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伤口感染侵入机体。


呼吸道传播


带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在外界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感染


摄入污染的饮食、饮水可经破损的口腔黏膜和消化道感染。


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


偶见通过母婴或者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宋蕊表示,“流行性出血热不是SARS、甲流那样的呼吸道传染病,不会在人与人间传染,主要是通过啮齿类动物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后接触传播,因此不会出现大范围跨跃式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怎么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①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②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


③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如何防鼠、灭鼠才能预防?


1.确保住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及时清洗餐具和炊具、宠物食品等,妥善管理生活垃圾,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防止老鼠进入室内。及时清理家庭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并及时封堵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清理鼠类可能居住杂物。木材等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


3.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


4.清扫闲置的棚屋、仓库或其他建筑时,要做好防护。应在清扫前30分钟打开所有的门和窗,戴手套,喷洒消毒剂清理地板、清洁台面、橱柜、抽屉等。如果在床上用品和衣物上看到鼠尿或粪的痕迹,应用洗衣粉、热水清洗。


5.清理捕鼠夹和鼠窝时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老鼠深埋;捕鼠夹用消毒剂浸泡5-10分钟消毒后再次使用。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用肥皂和清水或其他洗手液洗手。


6.高发病区16-60岁人群应到当地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从事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感染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1.怀疑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应立即就医。体温高热者可采用物理降温,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忌自行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2.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治疗原则为“三早一近”(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治疗措施立足点要放在“早”字上。


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早期,全身小血管和毛细管麻痹、扩张,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强,患者长途转送、颠簸可加重血管损伤。如必需长途转送患者,应尽量减轻长途颠簸和疲累,避免对病人造成损伤。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北京时间新闻、新华社


点击下方 “近期文章” 回顾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