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中国古镇》21西溪 盐仓三绝

最爱诗词 2022-10-11

纪录片《中国古镇》01南浔 中西合璧
纪录片《中国古镇》02赊店 铁旗商魂
纪录片《中国古镇》03龙华 神秘大佛
纪录片《中国古镇》04嵩口 富居春山
纪录片《中国古镇》05石浦 海钓天堂
纪录片《中国古镇》06七宝 宝地寻宝
纪录片《中国古镇》07石佛寺 无中生有
纪录片《中国古镇》08梅林 怪楼怪事
纪录片《中国古镇》09泸沽湖 神往之地
纪录片《中国古镇》10镇远 水舞端阳
纪录片《中国古镇》11溱潼 青砖青史
纪录片《中国古镇》12朱家角 船拳之乡
纪录片《中国古镇》13月晴 快乐朝族
纪录片《中国古镇》14乌镇 枕水江南
纪录片《中国古镇》15安仁 公馆春秋
纪录片《中国古镇》16仙市 盐埠传奇
纪录片《中国古镇》17苏稽 跷脚牛肉
纪录片《中国古镇》18江湾 美食天成
纪录片《中国古镇》19黄圃 腊味之都
纪录片《中国古镇》20慈城 因糕而名

21 西溪  盐仓三绝



东台发绣、丝绸、陈皮酒,漫步在如今的西溪文化旅游区里,如果是“闲云”,不消个把钟头,便可以把这里的景致看完;然而三位“老先生”在此聚首,实际上却花了超过一千年。绣、绸、酒,看似毫无关联,各有芳踪;可其背后的艺之虔、劳之艰和情之醇,却是同时发酵,依其殊骨,交相酝酿出西溪、东台别致的味道。


精致·青丝别影


多年之后,58岁的陈伯余坐在自家厂里、离绣绷数米远的藤椅上,静静地看着绣娘们在《姑苏繁华图》的长卷上飞针走线,一阵微风不经意间带起了墙上的日历。陈伯余为这突如其来的“哗”的碎响一惊,仲春的春光晒得他双眼发涨,他突然意识到,离自己第一次进入东台工艺美术厂与发绣相见过去了刚好30年。

30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隔壁的房间是他的陈列室:那里放着二十多个全国金奖,外加上四十多个大奖小奖。更远的一间房间堆着他的作品,一千幅作品——应该要比这个数字多,光是头发就用过百斤,尺幅达上千平方米。30年来,人们这样夸发绣:它不会老、不会朽,永葆光泽,让满头的青春定格,一千年后仍然为人瞻仰。然而,只有陈伯余明白,那豪华之后,与其说是一针针用他人的青丝织就,不如说是一根根、用绣者的青丝堆成。

发绣《百骏图》局部。一百匹马的神态、肌肉形态各异发绣,融书、画、印、绣、裱、刻为一艺,由人之青丝织成。相比于丝绣,发绣描绘花朵时,多了一分柔软细腻;但论及表现树木、马匹,它那洒脱遒劲的线条感便更胜一筹。发绣,所用之青丝,最好是30岁以下女子的头发,韧性、光泽俱佳。把头发褪色成白发,经历染色、固色、柔软,又以特质的12号针穿之,聚参、旋、滚、缠、套、施等针法为一帧,收于塔夫绸底料之上织成。

相比于苏绣、顾绣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只能放在画框里看,而发绣可以在手中阅读。触着那层层叠叠的针脚和发线天生的棱角,这种生命元素扑面而来的信息量令人震撼。这种感觉让人联想到,从代表生之初的头发、到集智慧大成的绘画,从冷下来的辫子、粗糙的桑田到温热的指尖、迟钝的眼眶,生命与生命因为无数种可能被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并在这个瞬间以另一种形式抛向空中,一次性摆在你的面前:艺术。

意在笔先,画乃绣之魂。如果说绣的技术塑造了一幅作品工整的底纹,那么画师才是真正为绣品捏出肉与骨头的人。一幅画要画得非常出色,再让技术出众的人绣,在密切配合之中,才有可能诞生精品。然而画稿绝非达到工整细致就行了,画画的人必须明白只有绣花,才有可能创造适合发绣表现的笔触,并指导绣师把握走势和结构。

“花鸟和山水如何?”“略知。”可是,陈伯余对人物造诣可称得上登峰造极。年轻时候,他就环肥燕瘦、各色形貌举止信手拈来了,画出美女从头到尾只需一笔。然而真正的境界是什么?只画半笔。或是瞳,或是眉,或是鼻,只画特点,只画性神。何以鞭辟入里?无天无赋,“只是老了”,所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发绣古代多作佛教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与生命地位等同从清代到民国,发绣断绝了超过百年;然而用心便是时机,用心者一到,发绣枯木逢春,甚至从单调的墨绣嬗变为灿烂的双面彩绣。让人不禁联想起发绣的发轫。据考证,发绣起源于唐。东台有一个信佛的少女去庙里还愿:她在一筹莫展之际,向佛祖承诺,如果事情办到就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来赠献,果然事成。青丝如云的少女,用盐换来上京的丝帛,铰下满头秀发,在丝帛上绣成一座观音像——因为那份精诚,这画面令人醉。也令人想:虔心若在,柳暗尚可花明,正如剪去的头发,还会慢慢地生长。



温润·绸海之滨


东台的土地因海而生。时至今日,沿海滩涂仍然以每年150米的速度向黄海扩张。汉代,如今东台境内,形成了第一方稳固的土地,生灵得以滋养,文化得以发端,这就是古镇西溪,“东台之根”。

西溪古镇,也恰好拥有着中国最美好的传奇故事之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有人说,七仙女的原型,是一位从山东北下的桑蚕女;而另一个对生活更加美好的阐释是:并非桑蚕拯救了地下的“七仙女”,而是天上的七仙女创造了桑蚕,她将种桑养蚕的技术带到西溪,从此世代延轮。

有史可考,从宋代开始,晏溪镇(今西溪)已是全国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这听起来与杭州的那个产丝绸的西溪很像,实则不然。杭州西溪是以“手”织绸,必要闲暇的时间、富余的精力和显达的濡染。而东台西溪更偏重在以“身”造蚕茧,在海边的莽莽滩涂上,以生的意志改换天地,用一把心火淬炼自然。

两千年前所发明的整理蚕丝的工具,在东台至今仍可见踪影。马上60岁的东台人丁正祥,就是这么一个一辈子泡在丝海之中的人。30岁的时候,丁正祥在绢纺厂做生产;40岁,他在东台丝绸织造厂当厂长;2000年,年近50岁的他在成立了自己的丝绸品牌“东方丝绸”,来源于一个想法:在这个有着上千年摘桑养蚕历史的土地上,最好的东西只有一样:蚕茧。那是世代精耕的东台人的智慧所在,他要把这份智慧用起来。

东台丝绸中的“白厂丝”,在国际上也是最好的一种。“白厂丝”即仅经过初步加工的生丝,最接近原态,体现着蚕茧惊人的品质,这有赖于东台适宜的纬度和海陆地位所创造出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与蚕茧这种天物的生活,刻在东台人心里的日历上。每年春、夏、秋,50万张蚕种被发到蚕农手上。

6月6日,东台开始收蚕茧,发种的时间是4月中旬;秋天的生长期在9月初到10月中旬,也是一个半月。夏季温度高,产丝量少,生长只半个月,一只茧上的丝只在850米,春天茧层则可以长到1100米长。养蚕不可竭泽而渔,每年都要选取近两百吨蚕茧,人为把蚕宝宝拿出来,作为保种的对象,孕育来年的丰收。蚕丝之美,在其性味:柔滑、纯粹、亲切。丝绣虽美,却令人敬而远之,那份天赋的触感浪费了。

利用先进的技术可在丝绸上喷画,颜色饱满,笔触细致。丁正祥觉得,东台的蚕丝最好的归宿是日用品:真丝睡衣、领带,最好的还是蚕丝被。制作蚕丝被最适宜的茧,不是标准的蚕茧,而是里面装着两个蛹的“双宫茧”。因为茧中的温度较高,丝质粗而柔软,十中无一。蚕丝被的生产纯粹是人工的。

蚕丝通过梳棉机简单梳理之后,切成一根40米长的短丝,一层层叠起来,夏被四十层,冬被一百多层,分量从250克到5000克不等,一床冬被就要花去一万只蚕茧。珠光色的真丝,即便经过巧妙的处理,仍会留下 “腥鲜”的味道。蚕农们把这种蚕茧本身的清香,称之为“丝味”:这是“氨基酸”的味道。它亲肤、安逸,让“小朋友也不会蹬被子”。



醇厚·上善若“水”


如今,几乎毫无疑问,朱凤祥是全中国最懂陈皮酒的人。他是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1952年成立的“天成公司”的前身,是东台城内家喻户晓的“张二房糟坊”,历经公私合营等,到2000年才最终成形。然而,陈皮酒的生日比酒厂的生日要早得多,传说它的发明时间是1023年。一说当时海边风寒盛行,造海堤的工人久为所苦,时任盐官范仲淹便请中医之方,为老板姓特酿了一种“八珍汤”,有驱寒祛湿,通络暖胃之功效。一说,范仲淹孝母所制造的汤药,才是陈皮酒的前身。千年来,陈皮酒流行于民间,配方却传说不一。范仲淹不再,“陈皮酒的味道可是如初?”“酒很好懂,只要你喝它就行。”

陈皮酒入口不烈,性温婉,好入喉,酿造之淋饭法类似于黄酒,却并非听起来的那么简单。只有手眼锐利的纯手工制造,才能有应有之义。纯度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麻筋糯米,过筛后需浸泡,待淋净沥干后,倒入木质甑中蒸熟。蒸饭必须把握火候:焰心温而不灭,烈而不跳,蒸出的饭内无白心、外无破皮、透而不烂。接下来,在前酵坛内拌曲、搭窝,糖化发酵和开耙,以手感目测的方式开窗户、铺草毡,把握千平米内的上百个前酵坛里的温度。待酒窝中出现糖液、饭粒软化,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养胚,使得醪中酒达到一定度数,就可以榨酒、入坛了。坛子里, 一张薄薄的荷叶分出两个世界:上面,陈皮、党参、当归、黄芪、肉桂、丹参、红花、木瓜等18味中药汇成一汩小小的药气;下方,以酒气为载体,酒液浸染日月与山河的味道,分子的作用下,一坛子25公斤酒,只消加小小的一包。与此同时,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在醇化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氨基酸,与陈皮酒特有的馥郁相衬如此和谐。然而,陈酒直饮并没那么爽快;愈发醇厚的同时,滋味也越来越涩。此时取新酒原浆与陈酒相配置——不能用水,否则会破坏酒体的二次平衡。最终达到口感的醇厚绵稠。前酵是最重要的步骤。这一周的细心照料,决定了陈皮酒的品质。有人试着将陈皮酒移至东台之外酿造,但非苦即酸,韵味尽失。这固然与东台此地的水土有关。水为酒之血,酿好酒必用好水。相传当年范仲淹在西溪掘井,引来“醴泉”,才酿出陈皮酒的鲜、甜。如今,陈皮酒酿造用水,取自古老的串场河,汇集了天水、田水。这样酿出的酒中残留的糊精和低聚糖较多,甜润甘爽。

朱凤祥走在酒坛之间的时候,他仍会想一些事:酒陈了,似乎也更加安静了。时间也走得一样静,悄悄地带走了药店里“八珍汤”的挂牌,带走了酒幡飘然,带走了祝酒时的唱和声。只有酒,是在这变与不变的一切之前,就被人小心翼翼地封进了缸里。陈皮酒没那么清澈,却仍可以沉下杂质;度数虽只有十八度,但足以脱去稚气,永远清醒地让人醉着。


*作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视频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