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艾滋病的人”何大一发表Nature论文,揭示奥密克戎的抗体逃避特性
iNature
2021 年 11 月在博茨瓦纳发现了 SARS-CoV-2的 Omicron 变体(B.1.1.529.1 或 BA.1)。此后对 Omicron 进化的持续监测揭示了两个亚谱系的流行率上升,BA.1 具有 R346K 突变(BA.1+R346K,也称为 BA.1.1)和 B.1.1.529.2(BA.2),具有后者包含独特的刺突蛋白突变,但缺少 BA.1 中发现的 13 个刺突蛋白突变。
2022年3月3日,哥伦比亚大学何大一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SARS-CoV-2 Omicron subline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来自野生型 SARS-CoV-2 感染患者或当前 mRNA 疫苗接受者的多克隆血清显示,对 BA.1+R346K 和 BA.2 的中和活性显著丧失,下降幅度与已报道的 BA.1相当。这些发现表明,这三个 Omicron 亚谱系与野生型 SARS-CoV-2 在抗原上等距,因此同样威胁到当前疫苗的功效。BA.2 还表现出对 19 种中和单克隆抗体中的 17 种的显著抗性,包括 S309 (sotrovimab),它保留了对 BA.1 和 BA.1+R346K 的明显活性。
总之,这一新发现表明,除了最近授权的 LY-CoV1404(bebtelovimab)外,没有任何授权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充分覆盖 Omicron 变体的所有亚谱系。
另外,2022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丛尧,Wang Yanxing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Omicr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EM 分析,展示了 Omicron 刺突 (S) 的闭合和开放状态,它们看起来比 G614 病毒株的对应物更紧凑,可能表明 Omicron 免疫逃避的构象掩蔽机制。该研究捕获了 Omicron S-ACE2 复合物的三种状态,揭示了 Omicron RBM 上的取代导致新的盐桥/氢键、更有利的静电表面特性和整体增强的 S-ACE2 相互作用,符合观察到 Omicron S 相对于 G614 具有更高的 ACE2 亲和力。此外,该研究确定了与 S3H3 的 Fab 复合的 Omicron S 的结构,S3H3 是一种能够交叉中和包括 Omicron 在内的主要关注变体的抗体,阐明了 S3H3 介导的广谱中和的结构基础。该研究结果为 Omicron 的受体参与和抗体中和/逃避提供了新的启示,也可能为广泛有效的 SARS-CoV-2 疫苗的设计提供信息。
2022年2月8日,Scienc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尹万超团队与济民可信邓俗俊团队合作的题为“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Omicron antibody”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分别结合其受体ACE2和广谱抗新冠抗体JMB2002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治疗抗体JMB2002全新的作用机制,为广谱抗新冠抗体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点击阅读)。
2022年1月21日,香港大学朱轩/陈福和/袁国勇研究团队联合海南医学院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ttenuated repl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B.1.1.529 Omicr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 Omicron 变体的复制在 Calu3 和 Caco2 细胞中显著减弱。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与 WT 和以前的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 2 (TMPRSS2) 的使用方面效率低下,这可以解释其在 Calu3 和 Caco2 细胞中的复制减少。与 WT 和 Delta 变体相比,感染的 K18-hACE2 小鼠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中的 Omicron 复制显著减弱,这导致其肺部病理学得到显著改善。与 SARS-CoV-2 WT、Alpha、Beta 和 Delta 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感染导致的体重减轻和死亡率最小。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与 WT 和以前的变体相比,Omicron 变体在小鼠中的病毒复制和致病性减弱(点击阅读)。
2022年1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Receptor bindi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human ACE2 to spike RBD from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人类受体 ACE2 (hACE2) 与 VOC RBD 之间的结合特性,并解析了 Omicron RBD-hACE2 复合物及Delta RBD-hACE2 复合物的晶体和冷冻电镜结构。 该研究发现,与 Alpha、Beta 和 Gamma 不同,与原型 RBD 相比,Omicron RBD 与 hACE2 的结合亲和力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和传播性的多重突变的补偿。Omicron-hACE2 和 Delta-hACE2 的复杂结构揭示了 RBD 特异性突变如何与 hACE2 结合的结构基础(点击阅读)。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