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老爸的亲子教育,中国男人值得借鉴!

2017-12-08 一号大喇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678114o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随意


美国一项长期的父亲研究发现,在五岁时有父亲陪伴与照顾的孩子们,长大后比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有同理心和慈悲心。而且经过长期追踪,当这些孩子到了四十一岁时,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好,婚姻较为持久而美满。


想让自己的儿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好男人,也并不需要你一遍又一遍地去告诉他,“要勇敢”、“要坚强”,你只要把这些做给孩子看就可以了。 


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

 


改变态度:事业重要,孩子更重要


毫无疑问,大多数父亲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工作赚钱是父亲们对家庭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很重要。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庭,尤其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人生而言,工作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家庭是我们长期性、终生性的目标。我们来源于家庭,我们也希望在亲人的怀抱里离开这个世界。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太多的父亲过于专注于职业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当他们功成名就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更为宝贵的东西。


要明智地协调你的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如果你们有幸有了孩子,你们的父母将提醒你,在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孩子将长大成人并离开你的身边。我可以作证这是真的。上帝允许我们拥有这许多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钓鱼、玩捉迷藏以及一起祷告的机会。尽量不要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机会。


这位父亲名叫文森特·福斯特,是一位知名律师,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更为人所熟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第一私人助理。上面两段话就是他在自杀前的两个半月应邀为阿肯色州立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演讲时所说的,可以看作他的临终遗言。


父亲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通过工作或者事业获得成功是外在的自尊,这种自尊是暂时的,而孩子往往带来的是 37 39918 37 14940 0 0 1105 0 0:00:36 0:00:13 0:00:23 2573 37 39918 37 14940 0 0 1029 0 0:00:38 0:00:14 0:00:24 2568在的自尊,是长久的,它将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而不断延续。


孩子的童年时光很快就会过去,如果一位父亲能在孩子幼时就付出心力,舍得花费时间在孩子身上,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父亲将能继续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一位父亲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若有若无,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后,也会在父亲的生活中若有若无,这不是孩子的刻意报复,而只是习惯使然。孩子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没有父亲,他也不习惯在父亲的生活中出现。


天下的父亲们,既然选择做父亲,就要重视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做父亲的基本原则是职业与家庭并重。你要知道:你忽视家,家便忽视你。


做智慧型父亲,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优势:我生你、养你,你是我的,你得按我的要求、我的希望去做……因此,从表面上看来,父母像对待“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对待孩子,但在他们心里并不一定承认子女的平等地位和个人选择的机会与自由。正是这些传统思想造就了许多粗暴的父亲,粗暴的父亲极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亲需要避免粗暴,用更有智慧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即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


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验或许值得父亲们分享。先分享一段我的失败经历,由于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权利,最后以失败告终。


我是苦孩子出身,从小在文化沙漠中长大。因此,我决心让女儿从小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我的家里,有一架钢琴,她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伫立在客厅一角。多年来,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痛。


说真心话,我们与许多学琴儿童的父母一样,并不敢奢望孩子将来能成为钢琴家,而只盼着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当然,如果孩子万一走上音乐之路,那也是求之不得的事。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既紧张又兴奋,挺快就掌握了简单练习曲的弹奏方法,回到家里也愿意练习。然而,现实渐渐击碎了我们的梦想。随着进度加快,女儿感到了学琴的难度,不大愿意去老师家,也不再主动练琴。其实,这完全是正常现象。


可是,我们却犯了急躁的毛病,总训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结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分散了她已经较弱的注意力。


转眼20几年过去了,我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她酷爱读书,喜欢写作,但她却依然不愿弹钢琴。我问及她童年学琴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恐怖!”她又说:“没学会钢琴是个遗憾,但没有失去自由值得庆幸,它给了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


下面的这段经历则是我尊重了女儿的选择权利,女儿经过理智权衡后做出了她自己的选择。


2000年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看电视新闻,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来北京了,明天计划参观国贸的一家网吧,邀请女儿参加这次活动。

我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不料,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


“奥尔布赖特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去!”


我有些不悦。心想: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怎么能如此轻易放弃?但我意识到了,这是孩子的权利,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于是,我平淡地说:“随你便,这是你的权利,去不去答复人家就行了。”


见我毫无强迫之意,又专心看电视,女儿又转过头来,探询地问道:“老爸,你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后天我要考物理了。”


我很客观地回答:“奥尔布赖特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是国际少有的女政治家,你与这样的风云人物接触一下,增加一些阅历比考物理重要。况且,顶多几小时的事,也算休息,你不是也很喜欢上网吗?”


女儿似乎有所悟,点点头说:“5分钟后我作决定!”


女儿趴在沙发上盘算了5分钟,郑重其事地宣布了她去的决定。


第二天早晨,女儿穿一件黄色T恤和绿裙子,穿过美国保安人员的重重包围,进入了国贸附近的那家网吧。当身穿大红风衣的奥尔布赖特走近她时,她轻轻地与其打招呼和交谈。事后,女儿庆幸自己来对了,说:“我在日本时见过小渊惠三首相,这次又见到了美国国务卿,开开眼界比读书重要。”


这件事让我沉思良久。我想,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学会做人。孩子虽然年龄小、经验不足,但再小的孩子与大人也是平等的。


做宽容型父亲,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我始终认为“宽容高于惩罚”。


女儿上初三时的一个星期六,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并且答应了人家,一旦爽约是挺难为情的。所以,我装作平静的样子同意了。我问女儿她几点回家,她答应晚上8点之前回来。当时,我家刚迁入新址,我不放心女儿夜归,与她约定晚上8点在地铁站等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准时赶到地铁车站,等候女儿归来。不料,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我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我伸长了脖子,冻僵了身子,心里却火烧火燎。她如果出现,依我之烈性,有可能一脚将其踹出去几丈远。


又过了20分钟,女儿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口的。


就在那几秒钟中,我猛然醒悟过来,使劲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平静地问:

“回来了。”


“对不起,老爸,我回来晚了。”


女儿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原来,那位同学家又远又不靠车站,而女儿去时迟了,人家不让早走,加上回来时又找不着车站,又等车又倒车,折腾下来就害苦了我这个老爸。


我宽容地笑了,说:“没关系,谁都可能碰上特殊情况,你回来就行了。”我又与女儿分析,学生过生日,选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则让多少人着急呀?而且大黑夜里东奔西走,也不安全, 岂不扫兴?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还夸我很理解人。父女俩感情一下贴近了许多。


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示。孩子做事不妥当或犯了错误,常常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或者说与社会化程度低有关。成年人务必给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更不应曲解孩子的动机。同时,孩子犯错误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这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


此时,如果父亲以宽容之心和颜悦色地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就会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猛批猛打,不许辩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惧而撒谎、抗拒、出走等等,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演化为一场悲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可以说,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父亲有了宽容之心,效果会格外明显,因为严父的宽容让孩子更为难忘。


做体贴型父亲,让孩子感受到父爱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摸得着、看得见的老爸,一个体贴的老爸。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有一次问女儿:“什么是好父亲?”女儿这样回答:“好父亲是90%的温柔,10%的冷峻。”


中国的体贴型父亲多吗?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亲不敢表达爱。有些父亲是受限于严父的偏见,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严父慈母”,许多父亲为了保持所谓的尊严,往往把父爱隐藏得很深,深到幼小的孩子无法感知。


传统上,含蓄是中国男人的特色,许多父亲不敢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往往无法理解这种关爱,他可能把含蓄误解成冷漠。在孩子最需要爱的童年时期,他却没有能力读懂父爱。


没有被孩子感知的父爱对孩子其实没有影响力,孩子无法理解的父爱对孩子也没有影响力。


有更多的父亲不善于表达爱。他们爱孩子,但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比如有些父亲习惯以金钱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甚至有能力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需求就是爱。


这样的父亲,当他年迈体衰或多病时,孩子也会用钱来表达对他的爱,因为父子间已经习惯用这种方式交流,来表达爱。


体贴的父亲留给孩子的往往是终生难忘的温馨记忆,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卡内基先生曾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体贴的父亲:


我5岁那年,父亲花50美分给我买了一只黄毛小哈巴狗。我给它取名叫蒂彼。蒂彼是我童年的光明和欢乐。


每天下午4点半左右它都坐在前院里,它那美丽的眼睛凝视着小路,一听到我说话,或一见我拎着饭桶从灌木丛中穿过,它就像子弹一样冲出来,接着气喘吁吁地跑上山坡,兴奋得又跳又叫地欢迎我。


小狗蒂彼一直陪伴了我5年。后来在一个悲惨的夜晚——我永远也忘不了——它被雷电击死了。当我清晨走出屋外,抱着蒂彼——已经不再欢跃地迎接我的蒂彼,难过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难过极了,无论我如何唤它,也唤不醒它了。


父亲没有催我去吃早点,也没有提醒我该上学了。他默默地拿着一把铁锹,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头,让我抱着蒂彼的尸体随他一道来到后花园里。


父亲默不作声地为小狗蒂彼掘了一个墓穴,然后将蒂彼的尸体十分庄重地放在墓穴内。他为墓穴遮了一些土以后,把铁锹递给我,说:儿子,我知道你很喜欢蒂彼,你亲手给它筑墓,心里也许好过些。将蒂彼埋葬之后,我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洞悉我内心的忧伤。我把铁锹扔到地上,紧紧抱住父亲。父亲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抚摩着我的头说:你能这样做我很高兴。蒂彼爱过你,你为它伤心是很自然的。


父亲如此体贴我,使我感觉到:他的心是和我的心连在一起的。他关心我,我的喜怒哀乐也是他的喜怒哀乐。


塞德尔·斯迈尔斯说过:“儿子就是父亲的镜子,父亲哪怕是有意无意的一瞥都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产生难以磨灭的痕迹。正是父亲毫不经意的细小行为给了孩子巨大的影响。


父亲的体贴对小孩的良好影响往往能为他以后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认为确实如此,这不仅关系着家庭幸福,也关系着孩子以后的成功与幸福。


如何让孩子感受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成为一个体贴的父亲呢?


做到这一点,父亲们需要突破两大障碍:一是勇于表达爱,二是学会表达爱。

父亲要勇于表达爱。父亲们要认识到:对孩子表达爱并不会危及父亲的权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说有笑的父亲,而不是整天板着脸满脸、写着威严的父亲。


人是情感性动物,孩子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父亲,才更容易听从父亲的指导与命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既需要来自母亲的接纳与关爱,也需要来自父亲的接纳与关爱。


来自父母双方的接纳与温暖,更有可能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了任何一方,孩子感受到的爱都会变得残缺不全。


有些父亲担心关爱会让男孩变得脆弱,这大可不必,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男孩因此更大胆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敢闯敢干,充满探索与冒险意识。遇到危险的时候,来自父亲的关爱让他直面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他可靠的臂膀、坚实的后盾。来自父亲的关爱会使女孩感觉更加温馨,父亲的温情与欣赏让她知道如何成长为一个好女孩,让她在与其他异性打交道时更加自信。


父亲还要学会如何表达爱。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只要发自内心,一言一行或者一颦一笑都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父亲可用一些积极的语言来表达关爱,直白一点儿的不妨用“爸爸爱你”,稍含蓄一点儿可以用间接的表达方式:“爸爸开心得不得了。”对于年幼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直白式的表达最好,最容易使他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可以用含蓄一点儿的方式,但直白式的表达仍然适用、仍然很重要,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确认来自父亲的关爱。


除了言语,父亲的行为当然也可以表达爱。一个亲吻、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热烈的爱;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真挚的爱;一杯热茶、一把雨伞,让孩子感受到父亲体贴的爱。只要有心,只要敢于表达,父亲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表达爱的方式。





关注一号大喇叭(No.1 Big horn)

关注0-5岁育儿资讯

孩子的世界,父母的家园,欢迎您的关注









你会喜欢


·6句话,浓缩了最好的家庭教育!

·聪明父母和普通父母的11个差别

·♨当孩子说我不想学习时,请这样回答!强烈推荐

·♨父母这三句话,句句养人;还有三句话,却句句坑儿

·如果你总是靠吼来教育孩子,那么请读几遍,效果真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