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迎新 | 家长慕课第六期:亲子沟通模式的调整(上)

与您共同成长的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 2023-09-17


第六期:亲子沟通模式的调整(上)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黄皓明 博士


各位新生家长:大家好!

学校心理中心的专职咨询师在和同学们的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同父母沟通时存在障碍。本期慕课将与大家一起探讨“亲子沟通模式的调整”。


一、大学生与父母沟通时的几种困境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关系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最常见的一种形态是“报喜不报忧”。许多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和父母的关系表面上非常融洽,但是总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故意回避,父母会感觉到孩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愈发疏远。特别是遇到一些困难时,孩子通常都会选择隐瞒。即使父母追问,孩子也会以“我挺好的”之类的回复来搪塞父母。

第二种形态是回避交流。这种状态下,父母会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和自己交流时越来越不耐烦,甚至会屏蔽对父母的朋友圈,不让父母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任何的事情。

另外一种常见困境与前者相反,父母会觉得孩子始终没长大,在生活中非常依赖父母,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不操心,父母非常头疼。

最后一类是关系纠葛。在这类关系状态里,孩子生活在本身就充斥着冲突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常常出现情感偏向或者情绪冲动。比如,对父母莫名其妙的敌意和厌烦。


二、沟通困境背后的亲子关系矛盾

我们在讨论如何解决亲子困境前,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沟通困境背后隐藏着的子关系矛盾

第一类报喜不报忧。这里面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报喜不报忧。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之后,他们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而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独立过程,所以父母不必过度的担心。

父母更需要担心的是,明显感觉到孩子已经处于自己非常困难或痛苦的状态,已经到了难以自我调整的程度,却依然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种控制型关系

这里说的控制型关系更多是一种软控制。所谓软控制是指以一种看似比较积极、温和的期待方式来希望孩子满足父母对他们的期待。

第二类状态是回避交流。这类情况往往出现在两类家庭中,一类是忽视型关系。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缺位,缺少对孩子除了生活照料之外的情感关注,所以孩子习惯了和父母保持一个疏远的关系距离。


另一种为亲子冲突型关系。这类关系常常出现在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本身脾气就比较暴躁、情绪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因为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可能遭到父母的情感伤害。对孩子来说,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远离父母,回避潜在的伤害。

第三类关系形态是生活依赖性

这里面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常的生活依赖。孩子在外独自打拼后回到家里,他想要重温过去被父母全方位照顾的那份温暖放松,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在生活上展现出一些对父母的依赖是很好理解的事,我们不必过多的担心。

事实上,我们更容易担心的往往是另一种情形。就是父母发现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依然对自己的事情毫不关心,毫不上心。这会让父母格外地忧虑,感觉孩子总是长不大。父母应打破孩子这种已经形成循环的被动行为模式,即“孩子在行动上越被动,父母越着急,越希望主动去替孩子做一些事情。”这种情况下,孩子被剥夺了更多主动发展自己的机会,进而变得更被动,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家长需要主动打破这样的亲子状态。

最后一类是关系纠葛

刚才提到这类的关系常常会出现在成员间充满矛盾的家庭中。这些孩子常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同样也承担了很多原本不该属于他的烦恼。长时间浸泡在这样关系困扰的家庭里,孩子的内心就容易出现很多迷茫矛盾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孩子那些莫名其妙的对于某些家人的敌意和偏见,也就不难理解。

梳理了不同类型的常见亲子关系状态之后,父母需要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早年亲子关系类型,即作为父母是全然具有主动性的,对孩子既有责任,也有权利去教导、引导他的成长。

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呈现一种矛盾感,孩子既会希望像过去一样寻求父母的情感支持,又希望父母能够看到、尊重自己的成长,并且寻求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当前,我们已经和孩子的关系逐渐迈向成年亲子关系类型。面对成年人,我们需要做到的更多是把对方当作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去理解,去平等地沟通和互动,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当下他真正需要的帮助。


蓝田学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文案 | 黄皓明

排版 | 金文昱

责任编辑 | 黄子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