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迎新 | 家长慕课第十二期:家长如何支持孩子的人际关系
家
长
慕
课
第十二期:家长如何支持孩子的人际关系
主讲人: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吕韵 研究员
各位新生家长:大家好!
我想和家长们聊聊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的人际关系问题。我将以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为切入点,从依恋关系的视角探讨家长如何支持孩子适应浙大的社交生活,最后为大家分享具体建议。
一、大学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人际关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在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多项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源于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涯中面临过人际关系困扰的孩子可能有半数之多。可以说,人际关系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大学是孩子们走向社会过程中的社交实验室。
大学人际关系具有主动性。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富有挑战,是因为它和之前人生阶段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区别。在大学里,班级的概念淡化了,被动的以座位、班级为单位的社交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专业、年级、兴趣爱好这些因素。因此大学的人际关系更加需要主动性。
大学社交还具有独立性。由于大家的时间、爱好都不相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选课、一个人报名感兴趣的社团、一个人去实习等情况都很可能发生,因此孩子们需要学着做出很多自主、独立的选择。
大学的社交也是网络化的。非常多浙大的同学在CC98、朵朵、查老师这些属于浙大学子的论坛和社交平台上找到了跨越年级和宿舍的共鸣,获得了资讯,感到归属感。
最后,大学的社交对于孩子来说是迫切的。很多孩子带着建立新的社交圈、表达自我、开拓视野的期盼进入浙大,而找到自己的圈子与孩子们的自尊自信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的社交是现实与网络交织的,是孩子寻找独立与依赖的平衡的过程。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孤独感是环环相扣的。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孤独感,而越感到孤独就越会降低自己感知的人际交往能力。孩子们在浙大可能感受到哪些常见的困扰呢?
孩子可能会发现,浙大的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事无巨细地管学习、管成绩了,什么时候复习、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交作业、什么时候参加考试,甚至上什么选修课都是大学生自主管理的。
很多孩子在适应自主性的过程中可能觉得“压力山大”。高自主、高竞争、高压力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孩子更加害怕失败、害怕让他人失望,而这种担忧和害怕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封闭自己、社交退缩、求助延迟。
此外,很多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失去了原本的社交圈。在离开家又离开了故友的阶段,紫金港的校园可能显得尤其大,而自己感到尤其迷茫和孤独。
二、家长如何支持孩子
了解了孩子们在社交这门“大学必修课”上经常面临的挑战,我们来聊聊家长可以如何支持孩子。
依恋理论指出,家长与孩子形成的依恋关系有两个特殊的功能。这两个功能可以看作是上面这幅图中的两只手。上面这只手将感到好奇的、兴奋的、想要探索的孩子送出去,做他们的安全基地。这时候家长要关注孩子、辅助他们的困难、分享他们的喜悦,而孩子则能够更充分地探索新的经历。下面的这只手则将感到压力、恐惧的孩子迎回来。这时候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安慰、被保护。在避难所充电完毕以后,孩子又将踏上探索的旅途。因此孩子的整个依恋需求就可以被看作在这个圈中循环。不同的家长可能擅长扮演的角色不同。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是更加习惯和擅长做那只送出去的手,还是做那只迎回来的手呢?我们家长需要学会在孩子想去探索的时候送他出去,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迎他回来。
我们把这个理论放到具体的情境里看看。想象你的孩子兴高采烈地给你打电话,说他今天年参加了社团招新,纠结了好久,加入了一个悬疑推理社。这个时候,孩子想要离开“安全基地”出去探索,家长可以做送出去的手,分享孩子的喜悦。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做了迎回来的手,比如告诉孩子你担心他的学业、担心他今天因为参加社团活动连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像是把想要出去探索的孩子拉了回来。
我们再看上面右边这张图。想象有一天你的孩子坐在浙大的湖边给你拨通了电话,他说最近很想家,寝室的同学孤立他。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家长做迎他回来的手,安慰他,理解他的感受。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做了送出去的手,比如告诉孩子他不需要把室友看得那么重,他参加的新社团里面一定有很多有意思的同学,他应该多去认识新人,就像是把想要回避难所的孩子推了出去。
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头两个建议,是帮助家长做那双“送出去的手”。首先,考虑到大学生活的转变以及孩子对探索的需要,家长可能需要重构家庭关系的边界,比如和孩子重新商定联系的频率。其次,要更好地做孩子的安全基地,家长也要排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不要过度担忧,也不把孩子新生的想法和独立看作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后两个建议,是帮助家长做那双“迎回来的手”。家长可以了解大学常见的适应困难,安慰孩子很多挑战和困难是你能够理解、也很常见的,鼓励孩子积极求助。最后,在孩子寻求支持的时候,家长可以主动倾听,多问问题,不急于评价、不急于给建议。在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多问问孩子“最近怎么样”“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多了解孩子的大学体验。
碰到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鼓励孩子多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天都免费接待浙大学子,心理系的心理帮扶团也定期推出主题丰富的团体辅导活动,包括科研互助团体辅导、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等。
蓝田学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文案 | 吕韵
排版 | 金文昱
责任编辑 | 黄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