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迎新 | 家长慕课第十六期:家长如何面对游戏成瘾的孩子

与您共同成长的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 2023-09-17


第十六期:家长如何面对游戏成瘾的孩子


主讲人: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胡玉正 研究员


前言

本课题组以游戏成瘾的神经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这里我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青少年游戏成瘾”这个话题。其实,只要当我们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对游戏成瘾的机制有所了解,就可以做到提前预防。

相信大家对游戏成瘾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但什么样的情况才算是游戏成瘾呢?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提出,游戏障碍一种精神疾病的类型,因此游戏成瘾是有权威的诊断标准的。而家长首先要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游戏成瘾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提到精神疾病,有的家长可能就比较紧张,这和大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有关系。从下面对游戏成瘾诊断的逻辑和症状来看,即使孩子有游戏成瘾相关的问题也不必惊慌,更不必觉得孩子不如别人。


一、游戏成瘾的定义

游戏成瘾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过度关注游戏并花费大量时间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这个观点和家长所担忧的孩子因玩游戏而荒废学习是相一致的。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定义游戏障碍的:

游戏障碍的特征是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电子游戏”或“视频游戏”),可以是在线(即通过互联网)或离线,症状表现为

1.对游戏的控制受损(例如,游戏的开始时间、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失去控制);

2.对游戏的优先级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利益和日常活动;

3.尽管出现负面后果,但游戏的继续或升级。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职能领域受到严重损害

游戏行为的模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偶发的或反复的。游戏行为和相关症状通常在至少12个月的时间内表现明显,以便进行诊断,但如果症状严重,则不足12个月也会诊断为成瘾。

可以看到,玩游戏这个行为本身不是定义游戏成瘾的充分条件,而玩游戏导致的行为症状才是。进一步,这种症状核心的特征是失去控制,并且把游戏看得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失去控制还表现在孩子即使因为游戏导致负面后果,比如考试不及格、健康受损等,仍然继续玩游戏。

游戏成瘾诊断的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精神卫生协会出版的诊断手册,该手册的最新版本并没有将游戏成瘾正式定义为一类精神疾病,但认为游戏成瘾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精神健康问题,并给出了九条诊断标准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等症状;

3.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它活动,对其它爱好失去兴趣;

6.了解游戏造成的影响,仍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的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

9.因为游戏而丧失工作和社交机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九条可以修改为,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学习和社交机会。

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相比,这个诊断条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但不管哪一种诊断标准,核心的思想就是“明知不好还要继续”。大部分家长可能只是看到玩游戏的表面现象,并没有仔细去思考“明知不好还要继续”这个诊断的核心思想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总是做与自己发展甚至生存不利的事情,显然他的认知是有偏差的。虽然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尤其是考上浙大的孩子,智力水平肯定超群,但为什么每届都会有一些孩子出现因过度游戏而成绩变差甚至毕不了业的问题呢?这一点要引起家长警惕。


二、神经心理机制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游戏成瘾背后的一些神经心理机制

游戏成瘾的第一阶段属于奖励学习,这是所有个体包括动物所具有的本能。与此相关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很早就发现的条件反射现象。在他的研究中,如果每次给狗喂食都匹配一个铃声,多次重复之后狗一听到铃声就口水直流,想要吃东西。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学习到了铃声和食物奖励的关系,一旦听到铃声,就会激活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促使个体做出能获取这种奖励的行为。

游戏成瘾也有相同的阶段,游戏的设计之初就是供我们消遣的,其必然是好玩、有趣的,这对大脑而言就是一种奖励。因此反复玩游戏之后,个体看到游戏相关的刺激物就会产生要玩游戏的冲动。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会在这种冲动的驱使下开始玩游戏。这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恶性的正反馈。由于玩游戏占据了大量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孩子的成绩不免下降,健康也大概率会受到影响。

我们不能将责备落到孩子对游戏感兴趣这件事上,强迫孩子对一个好玩的事情失去原有的兴趣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呢?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尤其是运动相关的兴趣因为如果当孩子从其它活动中体验到了比玩游戏更强的奖励,那么根据同样的条件反射原理,他就会更多地去参与这些活动,同时自然而然地减少玩游戏的频率。

爱玩游戏是正常的奖励学习行为,那要如何培养孩子游戏以外的其它兴趣呢?有的家长往往会抱怨说“他/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家长朋友们要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积极提供相应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参加这些活动的乐趣。尤其是运动,有很多研究表明,运动有利于大脑的健康


三、如何预防与干预

如果家长能做到正确预防,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顺利很多,也会有一个快乐的大学生活。但是万一没有预防好,发现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个强化学习的原理,并讲解如何将其运用到预防游戏成瘾中。

强化原理由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一个行为带来积极的奖励体验,那么这个行为就可被强化,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相反,若是该行为带来消极负面的体验,那么这个行为就会消退,不再发生,这叫做负强化。其中,强化的强度和行为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关

根据这个原理不难看出游戏容易让人上瘾的原因:首先,从正强化方面来说,游戏所引起的奖励体验是及时、频繁且高强度的,个体为了维持这种积极体验就会反复玩游戏;其次,从负强化方面来说,游戏本身并不能或很少引起消极的体验,沉浸于游戏奖励体验的个体基本不会对游戏产生消极体验,同时游戏相关的负面体验往往只是以间接的方式出现,出现时间上也有延迟,比如玩游戏导致的休息、学习等时间减少、精力不足以及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成绩下降等。

大部分家长在发现孩子对游戏上瘾时所采取的措施是严厉批评甚至责罚,但是这种方式在应对已经步入大学的孩子时收效甚微,而且通常会引发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亲子沟通困难和关系恶化

为什么游戏成瘾常常导致亲子沟通困难?

同样是强化原理在起作用,尊重、理性、包容的沟通能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沟通体验,从而愿意和父母沟通,而批评、指责、发怒等消极沟通方式则让孩子产生厌恶的沟通体验,从而关上沟通的大门,平时和父母说话也只是浮于表面,以应付为主。再来看发现孩子游戏上瘾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常常是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样的沟通直接、实时地让孩子产生厌恶体验。家长的本意是让这种厌恶体验和游戏行为关联,然而,游戏行为并没有发生在当下,反而直接负强化了亲子沟通。多次重复之后孩子还容易发展出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自闭在游戏的世界里,拒绝和任何人沟通。一旦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游戏成瘾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棘手。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游戏成瘾,一定要提前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要更有耐心,仔细分析孩子游戏上瘾的原因,避免激烈地指责,尤其是要避免对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进行贬低。如果这个世界上自己的父母都贬低自己,你可以想象孩子会有怎样消极的沟通体验!因此,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游戏成瘾的有效预防甚至顺利戒断绝对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养方式!

根据上面我们分析的亲子沟通和游戏成瘾的关系,我们不难找到预防的策略。我们推荐通过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开展干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孩子学业、生活上的问题,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更愿意进行亲子沟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由此带来对游戏的负强化,因为玩游戏必然会导致孩子缺少社会支持!

以上,我们介绍了游戏成瘾的诊断和心理机制,并提出一些预防的建议供家长参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和睦幸福!



蓝田学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文案 | 胡玉正

排版 | 黄丹蕾

责任编辑 | 黄子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