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假的历史,对一个社会能有多大的危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虚假的历史,对一个社会能有多大的危害?

1994 年,卢旺达大屠杀,100万人惨死在屠刀下。本是好亲戚、好邻居、好同事、好朋友的两个民族,发生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的无差别屠杀。

而这样的悲剧,仅仅是因为一套虚假的历史叙事:

胡图族为了争夺总统权力,把历史上所有的灾难全部归结于图西族,声称他们是卢旺达的叛徒,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臭老鼠”。

可见,一套虚假的历史叙事,不会仅仅停留在头脑里面,它是比枪炮更具威力的武器。

中国历来是最重视历史智慧的民族,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史官体系,直至今天,历史依然是图书市场中最畅销的种类。

读历史本是为了看见真相、获取见识,但真假难辨的历史却让人越读越糊涂,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颠倒是非的结论。

这种充满剧毒的历史叙述,我们尤其应该引起警惕。



▌被刻意,甚至强制掩盖的“真相”

世界上有两种谎言,一种是低级的谎言,它全部由假话构成,完全违背事实和逻辑,另一种是高级的谎言,它由真话和假话同时构成。

剧毒历史就是典型的后者,它是一种伪装成真相的高级谎言,它只会告诉人们复杂历史事实的部分真相,还会描述大量无法考证的历史细节,让人难辨真假。

在人类历史中,最典型的虚假历史,大多出自专制君主之手。他们为了维系自身的道统,总要删改史料、垄断历史。

为了让伪史看起来更像真品,君主会描摹出很多动人的细节,让盲从者深信不疑,让研究者如坠迷雾。
 
比如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将自己美化成符合祖制的合法君主,命令史官们以虚构、隐没、润饰的手法,系统地篡改、销毁了诸多历史记载,还亲自查验,以防疏漏。
 
面对强权的威慑,只有极具史胆的作家,才敢于捍卫真相:齐国史官冒着灭门的风险,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司马迁顶着触怒汉武帝的危险,记述刘邦的背信弃义;琼斯先生因为坚持报道乌克兰的饥荒,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在浩如烟海、假货遍地的“历史”中,如何挣脱权力宰制、追求历史真相?

作者必须呈现出真实可靠、线索清晰的史料,而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

越是这样的环境,也就越需要带着问题意识,愿意面对公共写作的历史学家,否则即使有学者纠正历史谎言,最终只会劣币驱逐良币——若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恐怕非杨奎松莫属。



历史还原了,大家都是人

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除了需要知识和见识,往往更需要胆识。这通常与天生的性格有关。

1976年,因为愤恨“四人帮”所作所为,杨奎松连写几首诗贴到广场上,结果成了被缉拿的对象,并因此下狱。

这段监狱岁月,让杨奎松很快有了两个发现,一,他发现:“我这个人真的不怕死”,即便是监狱里面,他很快能学会泰然处之。

二,在和一个死刑犯的相处过程中,他真切地体会到了犯人善良的一面。这对杨奎松触动很大,他认识到仅仅从表面上把人分成好坏,是多么肤浅。

及至后来做研究,他一直竭力避免凭一己印象来取好恶,否则很容易把历史人物或政党脸谱化。

杨奎松反对脸谱化,更反对学术对政治的献媚,他认为现在的历史研究歌功颂德太多,应有的批判意识太少。

杨奎松坚信他研究的问题,是许多国民一直很想弄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要尊重真相。

他只想要把事实弄清楚,把真相交代给读者和历史,自己不下任何定论,给后人留下自己的思考空间。



▌见别人所不能见,给读者深刻的见识

不读历史的人会重蹈历史覆辙,读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读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

阅读历史、汲取教训,是一种避免犯错、尤其是犯大错的智慧——这是人尽皆知的古训。
 
但是,在这个娱乐至死、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提炼见识越发困难。尤其是很多历史学家还在“助纣为虐”,他们看似学识渊博、立场客观,实际上却是在堆砌名词,读者根本无法从庞杂的概念中汲取教训与见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

好的历史,信息量巨大,但很少堆砌名词和概念。好的作者,在搜集完资料后,不是粘贴复制后填空,而是会花数倍的时间从泥沙中淘出金矿,然后精炼提纯,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听见历史的警钟。

为了保证治史严谨,杨奎松始终坚持使用最原始的档案资料,遇到二手资料更是会反复对比,以鉴定真伪。

杨奎松研究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带有浓重的问题意识,读完往往能有所感悟、警醒。

◎独特的治史观念

面对中国近现代艰难且复杂的转型,很多历史学家还在参与“大合唱”,他们看似学识渊博、立场客观,实际上却是在堆砌名词,读者根本无法从庞杂的概念中汲取教训与见识。他们的眼光是向内的,所以只能看到此时此地的影响因子。

而杨奎松研究历史,眼光是向外的,他从全球范围出发,从国际大背景的角度书写中国近现代史。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研究,因此他的著作带有浓重的问题意识,读完往往能有所感悟、警醒。

因此,他总能见别人所不能见,回答一般学者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受到一般学者所不能得到的荣誉——他是被国内国外都高度赞誉的历史学家。

在书中,他写的是中国革命历程,放在读者眼前的却是20世纪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化。因此,杨奎松的著作是拓宽历史视野,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绝佳之作,也是赠送给喜欢历史的亲友和长辈的礼品书。但遗憾的是,杨奎松的许多书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众所周知的“断货王”,多次断货后再次集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名书签)。


往期回顾:
警惕“圣化构想”:三个远未终结的世纪神话
饶毅: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当错误的代价由别人承担时,犯错是容易的,坚持错误也很容易
废除市场,等于摧毁文明社会本身
“有组织的无序”:封闭系统中组织决策的大困境
防不胜防的“注射式洗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