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雄心勃勃称霸世界的苏联,为何最终“自取灭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1991年12月25日,对来往于莫斯科红场的市民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一天。没有人真正在意,在克里姆林宫旁的绿色圆顶建筑上,飘扬着的是熟悉的红色旗帜,还是代表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旗。

傍晚的电视讲话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和他最亲密的幕僚喝着闷酒,没有收到感谢,也无人表达同情。帝国的终焉,似乎经常呈现出“悲剧的意味”,不过,这不代表它对世界的影响会随之消失。阿富汗乱局、克里米亚争端以及冷战的阴影,依然影响着30年后的世界——这不,俄乌战争又爆发了

站在当下,回首那年发生的一切,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困惑:曾欲称霸世界,力量如此雄厚的帝国,为何最终“自取灭亡”?这究竟是一场突发事件,还是复杂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

不更透彻地理解苏联的解体,就很难真正理解当下的世界。

想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几张图片或几段叙述显然不够。没有了解过亲历者的所见所闻,苏联就是模糊的存在,更谈不上大变革中每个普通人的欣喜、惊讶、愤怒或忧伤。


提到亲历者,有一个人的名字总是绕不开,他就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自1987年起在苏联任职的他,亲眼目睹这个帝国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终结。

大幕落下,身在美国的马特洛克陷入了深思:苏联如此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整个过程真的是必然发生的吗?谁应该为苏联的解体负责?整个世界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为了解答这诸多的疑问,找出帝国真正的“死因”,马特洛克在卸任后重返学术界,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了70万字左右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

《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蕞好的一本。”

权威的《外交事务》杂志更是不吝溢美之词:“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

有关苏联解体的书籍数量繁多,这本书能从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大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双重身份,内外视角

剖析苏联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在苏联的人们,亲身感受这一复杂帝国的他们,能看到“铁幕”背后的故事;一类是其他国家的苏联研究者,很少受苏联社会影响的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旁观者清”。

在这本书中,得益于马特洛克的双重身份,对苏联解体的观察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双重视角——外交官的身份,让他得以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与整个改革;学者的身份,又让他成为一个旁观者,在任教期间深入追问苏联解体的答案。


▲美国驻苏联前大使 小杰克·F·马特洛克


◎破除黑箱,看透迷局


回看苏联历史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肃杀的社会环境,亦或是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个中原因,可能是其中的一段遭遇、一种现象、一段文字或一种态度。它们让我们产生共情,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那个年代。

但想要了解官员间复杂的博弈与交锋,则面临诸多困难。尽管解体至今已经30年,苏联时期的大量档案依然处于保密状态,很少能在书中见到。因此对读者来说,那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仍然是一个黑箱。

而马特洛克,无疑是最了解黑箱的人之一。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博弈对抗、反对派的步步为营、执政党的进退失据、以及美国总统对苏联的态度变化,在这本书中生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还原苏联人的变革之声

在帝国走向终焉之时的整个过程中,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反对派提出了诸多政见,吸引了大批渴望变革的苏联人。然而,鲜有书籍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普通民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观察动荡中的苏联。

在这本书中,跟随马特洛克的足迹,走遍各个加盟共和国,我们将看到身处“铁幕”之中的苏联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改变僵化的体制,还是寻求脱离苏联,都不再是空泛的语句,而是理解苏联解体不可或缺的声音。

当下,苏联题材的书籍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对读者来说寻找起来也更加困难。面对如此现状,《苏联解体亲历记》是不能错过的好书。而其精美的装帧设计,令此书更具收藏价值。

所以,先知书店诚荐《苏联解体亲历记》,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下单,亲历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延伸阅读:

徐贲:纳粹如何用语言改变了德国人的常识

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一个文明能走多远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对“最熟悉的日本”,我们其实误解最深

被低估的“外因”: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国际关系

启蒙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