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威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先知书店 时代的稻草人 2022-09-10



奥威尔说,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奥威尔一生短暂,却做出许多超越时空的预言。比如当下的俄乌冲突中,一些群情激昂的“热血青年”的言行。

 

王朔说,有些人开口便是民族、国家的安危荣辱,但对于自己的自由、尊严从不思考,对于身边的各种不公、不义和无数无助的弱者漠不关心。

 

但也许更像奥威尔所说,他们如此热爱战争,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不用上战场。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很难懂得这种残酷。雷马克、海明威、海勒则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世界大战亲历者,曾对战争抱以无比热情,被真实的战争毒打,才如梦初醒。

 

为了让更多人从被蒙蔽的战争宣传里清醒,他们以最直观又深刻的现场体验,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反战作品:《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明威说:作家的工作就是揭露真相,他对真相的忠诚应该高于一切。他的创作都源于亲身经历,描写应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

 

诚如斯言,所有看过反战三书的人,都不会再轻易说出“打一架”这种话。它们早已说出血的教训,揭示了战争的真相,往后的人,只是在一遍遍重蹈历史覆辙。

 

战争像是一场流行病,没有人想要生病——但又在一瞬间,大家都被传染了。


运兵车内,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士兵,他们挥着手,唱着歌,确信会成为胜利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没能活着回来。

 

长期接受爱国宣传的欧美参战青年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摧毁了——没上战场的“热血人士”对战事侃侃而谈,战争灾难成为他们热血的口嗨佐料。



是谁挖的战争陷阱?为什么要把互不相识的人送到这里拼个你死我活?

 

大家都说应该恨英国人,可是自己明明没见过英国人,为什么那么恨英国人?

 

他们说战争是因为国家利益被损害,究竟是谁的利益被侵害?究竟是谁灌输的仇恨?

 

任何觉得战争有意义,或者反战有意义的人,都可以读一读它们,它们是作者亲历苦难的良心书写。


雷马克写完《西线无战事》,上了纳粹黑名单,被迫离开德国。海明威战时受伤,从身上取出几百片弹片,长期被噩梦折磨。谁又能说,海明威最后饮弹自尽,与此无关呢?

 

反战三书稳居世界反战作品顶流,畅销全球几千万册。反战,不仅仅是反抗战争,更是对战争的反思。请长按下图识码,一键收藏下单。


延伸阅读:


这本《五四运动史》在台湾都一度被禁
刀尔登 | 暴民从何而来
景凯旋:在权力失范的地方,道德也会失范
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刚需
从洪荒到理性:中西方分野的三个关键节点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徐贲:纳粹如何用语言改变了德国人的常识
看待世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一个文明能走多远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被低估的“外因”: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国际关系
启蒙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