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个撕裂的时代,我们如何更好的理解彼此?

c计划-蓝方 C计划 2021-03-16


点击蓝字关注C计划哦



你有因为观点的不同,在微信上拉黑删除某些朋友吗?你有因为不赞同某篇文章的观点,就直接取关某个公号吗?你有多长时间不再打开传统的新闻网站或APP,只是从朋友圈、今日头条和知乎的推送中了解这个世界?

是的,你有可能正一步一步陷入自己制造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

对于很多关注数字传媒的人而言,“过滤气泡”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需要“过滤器”,帮助我们筛选信息,节约认知资源。我们天然的就会筛选出那些符合自己偏好的人和观点;而数字时代的媒体算法,则利用我们的偏好,推送我们喜欢的东西,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偏好。

当一个人只接收和他观点相同的信息,只与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交往时——过滤气泡便产生了。

过滤气泡可以让我们嗨来来的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结果,却是造就一个日渐极化的社会。我们会对自己的信念持有更加极端的自信,也更难包容异见者,甚至对他们持有莫名的仇恨。(如果你对这样的极化没什么感觉,戳这篇文章——2017年朋友圈撕裂报告,一定会激活不少记忆)

“将你自己从过滤气泡中解放出来(Free yourself from your filter bubbles)”——在2017年的一场TED演讲中,AllSides(各方观点)的创始人Joan Blades和John Gable喊出了这句口号。

AllSides是美国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也是一家网站。它被视作互联网时代公民教育的典范。这家网站的宗旨,正如它的名称——对抗极化,对抗过滤气泡,搭建一个能让人们能看到各方观点、交流不同观点的平台。

两位联合创始人,Joan Blades是活跃的社会运动家,成长于加州伯克利,是典型的进步主义者;而John Gable,则出生在田纳西州的小镇,是IT工程师,也是资深的保守主义者。他们两人的合作,似乎正是想向人们证明,不同意识形态下、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对话,可以找到共识,可以共同行动——我们也完全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多元、更宽容、更理性的社会。


打破信息的过滤气泡



如果你直接打开AllSides的网站,可能会以为这是家新闻网站——它首页陈列的,正是当下美国社会最重要的时政新闻。

但在每一个新闻标题下,AllSides的编辑只会提供一段关于事实的基本陈述。其后,则是三篇分别来自左派、右派和中间派的报道简介和连接。



也就是说,关于当下的热点议题,AllSides都“一站式”的为读者聚合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介信息。这正是我们为打破信息过滤气泡所需要做出的第一步努力——识别媒体偏见,吸收多角度的观点,而不是只接收某一派的信息。

例如,今天的头条,便是这几天美国最热闹的议题之一——据《纽约时报》《观察者报》《卫报》等媒体报道,与特朗普竞选团队有所关联的英国剑桥分析公司,自2014年起非法获取了5000万Facebook用户个人信息,用于精准投放偏向性极强的新闻和政治宣传,以影响大选走势。(这本身也是一个展示“过滤气泡”的精彩故事)

这条新闻,在英美社会掀起轩然大波。而左中右不同立场的媒体后续的跟进报道,切入点也截然不同。

AllSides选择的中间派媒体的报道,来自华尔街日报,相对中立的报道事件最新进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介入这一事件,审查Facebook是否违反用户隐私保护条款 。

而“左派”的卫报,将火力放到对Facebook的攻击上,披露facebook的数据被第三方盗取的问题由来已久,但Facebook并没有采取恰当的数据保护措施。

右翼媒体TownHall的重点,则是对奥巴马的攻击——指控奥巴马团队在2012年的选举中也曾使用Facebook的用户信息以“精准投放”——尽管奥巴马团队是在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搜集信息。

关于“左”“中”“右”的标签,AllSides有一套自己的算法。AllSides会先邀请读者们评估自己的政治倾向,同时提供一篇隐藏出处的文章,要求读者评价文章的政治倾向。根据不同倾向的人群给出的平均值,以及同一媒体不同文章获得的平均值,AllSides最终给出自己的判定。

AllSides按照字母顺序,为美国大大小小近千家媒体打分。与此同时,他们也邀请读者进一步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不断校正、更新评分——你可以点击同意还是不同意AllSides贴的标签,以及你认为该媒体是什么倾向。页面的最后,显示了读者的意见。颜色越红,分歧越大;颜色越绿,越有共识。



一场真实的多元对话



呈现不同媒体的观点,打破新闻信息的过滤气泡——AllSides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这些观点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人。我们如何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交往,我们如何更加理性的参加公共讨论,我们如何构建社会共识。

AllSides做了不少有意思的尝试。

他们在网站上开启了一个对话项目——其实是一场又一场非常有意思的线上辩论赛。AllSides的编辑会发起一系列辩题——从控枪、堕胎、选举到最新的公共政策、政治新闻,并给出基本的背景信息。你可以怎么参与这场辩论呢?

当你进入讨论页面时,会看到所有参与者给出的论点,分成“支持”“反对”两派分列两侧。你可以继续在相应观点下和作者讨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你也想发表观点,就必须填写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或者援引已有的观点来支持自己——通过“强制性”的要求说理,以杜绝简单的抬杠、情绪发泄或人身攻击。



如果觉得这种线上辩论还不够过瘾,AllSides还提供了两种新的玩法。

一个项目,叫做“客厅谈话”(Living Room Conversations)。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线下活动组织平台。只要你注册成用户,都可以通过“客厅谈话”发起一场真正的客厅谈话。首先,你需要选择一个讨论的话题。“客厅谈话”提供了50多个美国社会广泛关注、讨论的议题。然后,你可以通过平台选择一个“联合主办人”——一定得是一个和你观点不同的人。两个主办人,各自再邀请两个朋友。六个人,共同选择一个时间、地点——很有可能真的是某人的客厅,也可能是一场线上视频会议。当参与者聚在一起,真的开始讨论某个议题前,都必须“签署”由“客厅谈话”提供的一份协议——也就是对组织对话的一些原则性指引。此外,你还可以在“客厅谈话”的网站上记录谈话的要点并分享给整个社区。

尽管都是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某个争议话题展开讨论,你会发现,线下面对面、开诚布公的对话,会是和线上匿名、隔空的论战截然不同的感受。对方不再是一个符号化、抽象的“敌人”,而是和你一样,对某些信念怀有真诚信仰的真实的人。和这样的陌生人,坐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讨论某个真诚而严肃的话题——或许真的会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吧。



另一个项目,光是名字就很好玩——不登对(mismatch)。有大量的交友网站,帮助我们匹配那些和我们气味相投的人;而“不登对”网站,则专门帮你找到一个跟你各方面的观点都不一样的人。

和交友网站的使用顺序相似。承诺并“签署”了基本对话原则后,选择一个跟你“不登对”的聊天对象,便可以和一个跟你完全不一样的陌生人进行一场真实的对话。

无论是六个人的“客厅谈话”,还是不登对的两个人的讨论,AllSides都在一次又一次重申公共讨论中的基本原则:倾听,尊重,真诚,开放心态,求同存异。

此外,AllSides还为对话者提供了一本“平衡词典”。要知道,很多讨论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和混乱,往往在于人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就产生了分歧。例如讨论堕胎,一方坚持用baby,另一方则使用fetus、embryo,对话可能一开始就剑拔弩张。AllSides将这些争议话题中,有着不同界定的关键词整理出来,提供充分的背景、不同观点的理解,希望人们在讨论正式开始前,能借助这本词典,准确界定议题的范围,和每个模糊名词指代的对象。

这些真实的多元对话,收到不少正面反馈——有92%参与过“不登对”对话的学生都表示,他们对于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娃娃抓起



无论是多角度的新闻资讯,还是真实的多元对话,AllSides非常重要的一块工作,是将这些资源推广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会如何与不同观点的人理性对话,更多的关注和讨论政治议题,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深入、理性的参与到现代民主生活中。

例如,“不登对”项目目前最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那些生长在自由主义阵营里的孩子,可以直接与保守主义重镇的学生们展开线上讨论。当然,在这之前,老师们也会接受培训,如何引导孩子们面对不一样的观点,如何帮助他们更好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些的对话,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例如,与观点表达相关的写作练习,对他人观点的分析评价。

当课堂上讨论起某个新闻时,老师们可以把学生带到AllSides的网站上,引导他们关注信息源与媒体偏见,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侧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区别事实和观点,需要对不同的文章和观点做出自己独立的评价,最终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

又例如AllSides按议题对争议性信息进行的整合和梳理,也可以在老师教授相关专题时,作为补充信息提供给学生。

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与沟通——都是AllSides强调的教学重点。也正好可以匹配进语文、历史、公民课或者其他社会科学的教学大纲中。


AllSides的许多尝试,带给我们C计划很多灵感。如果你有时间,也欢迎亲自上去体验一番,和远在美国的陌生人来一场“不登对”的约会?

如果你也发现类似有趣的网站和案例,也欢迎你推荐给我们。

在批判性思维与公民教育这条路上,C计划刚刚起步,我们也愿意和你一起,了解更多的案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阅读


2017年朋友圈撕裂报告

“白左”污名化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 C讲坛

“白左”“粉红”“公知”“五毛”……我们根本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我们以为奇葩的邻居,却在这样教育他们的下一代



最新课程与活动,扫码了解更多!



来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27dphsys&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