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该告诉孩子性别是多元的吗?| 面面观No.2

C计划团队 C计划 2021-03-16

面面观

No.2 第二期

写在前面


呈现复杂问题的多面观察。

这一期的面面观,我们和你聊聊性别平等教育。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俞敏洪的“女人堕落则国家堕落论”、蒋劲夫的家暴案引发激烈讨论。面对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性别平等教育是最好的解药。而广义的性别平等教育,不仅仅指男女平权,还包括多元性别教育。这部分内容是否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教给孩子?潜在的争议可能比你我想象中还多。


全文4678字。阅读需要12分钟。


2018年11月24日,台湾即将对十大议题进行公民投票。其中一项议程,便涉及性别平等教育:“你是否同意在国民教育阶段内(相当于大陆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及各级学校对学生实施性别平等教育法施行细则所定之同志教育?”


这里所说的“同志教育”,有两个核心关键词:

  • 多元性别:这一概念,与性别表达性别认同有关。性别表达 (gender expression),又称性别气质,主要指称性格上的阳刚特质 (masculinity) 或阴柔特质 (femininity)。性别认同 (gender identity) 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性别上的认同,例如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是男性,但自我认同却是女性。

    多元性别可以用连续光谱的概念来解释。性别表达上,光谱的两端分别为绝对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是处于绝对的两极上,多少都同时具有不同比例的性别气质,从而构成了”性别多元”。性别认同上,虽然多数人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但也有人的性别认同不是简单二分,而是在光谱上有程度的区分。

  • 多元性倾向:性倾向 (sexual orientation),亦称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对特定性别的持久性情感、浪漫、与性吸引力,如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等,也有不受任何性别性吸引的无性恋。

所谓“同志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有多元性别和多元性倾向的现象,使学生尊重不同性别、性倾向以及性别气质的人,养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提升性别平等意识。[1]


2004年,台湾将《两性平等教育法》改为《性别平等教育法》,在基础教育中,除了要求贯彻男女两性的性别平等保护,也倡导对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的人进行平等保护。在这部法律下,国中小必须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相关课。此外,2010年的相关规定还要求国中小每学期应实施性别平等教育相关课程或活动至少四小时。[2]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教学教材与研究”季刊82期:“情感教育的多元面貌” [3])


(台湾三民版”公民与社会“课本)


(台湾三民版”公民与社会“课本)


(台湾南一版”公民与社会“课本)


这些内容是否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教授,在台湾引起广泛争议。2011年起,“真爱联盟”、“下一代幸福联盟”等团体号召家长抵制包含性别光谱、多元性别内容的教材,认为不当性教育教材将混淆儿童的性别认同。另一些家长、部分一线老师以及性别领域的倡导者则支持“同志教育”


尽管这一讨论发生在台湾,但对大陆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大陆的教科书里,性教育与性别平等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同志教育”则更属超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编写过一套《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大胆”出现了多元性别相关的内容。其中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就引入了“性取向”的概念,并告诉孩子们异性恋和同性恋都是性取向的一种、享有相同的人权、以及不要歧视同性恋



在一些网友为这样的内容叫好时,也有不少人表达了担忧或反对。


关于“同志教育”,人们究竟在争议、纠结些什么?支持者和反对者,究竟怎么看?


面面观


正方:支持同志教育

反方:反对同志教育



争议一:多元性别理论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理论吗?


正方:是。多元性别打破“异性恋预设”,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多元,让少数群体不再感到精神压迫。


正方认为,传统性教育以异性恋架构定义了“正确”与“不正确”,所谓“正常的性”以生殖为目的、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服从和生育角色。

如果孩子只接触单一的异性恋思考价值,认为只有性别的二分和异性恋才是“正常的”,自然会衍生出对性少数群体的恐惧和歧视。

透过“性别光谱”这一理论,孩子们能够理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生理性别、性别认同与性别气质的不同面向交织出自己的模样。与不同性别认同与身份的人互动,通过实践看见无论同志或异性恋,都不是单一的同质群体,才能帮助每个人都自由、舒展地生活。


反方:不是。所谓多元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


一些人强调,“多元性别”并不是一种科学理论

美国儿科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ACP)于2017年发表的声明称,人类的性(sexuality)是客观的二元生物特征,人类设计的标准是被孕育为男性或女性。人类性的二元设计,明显目的在于繁衍后代并使人类昌盛。没有人天生具有社会性别(gender),每个人天生就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一种意识和感觉自我为男性或女性)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并非一个客观的、生物学概念。如果一个原本健康的生理男孩,认为自己是个女孩,或一个原本健康的生理女孩相信她是一个男孩,这些儿童是患有性别焦虑,前称性别认同障碍。这是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V)中确认的一种精神障碍,目前还未被证明不正确。[4]



争议二:过早接触多元性别理论,会造成孩子的认知混乱吗?


正方:不会。同志教育会让孩子更好的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诱导他们“变”成另一个虚假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别气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孩子们会对这些真实存在的特质感到好奇。同志教育,是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接受了多元性别教育之后“变”成同志,这个说法首先就蕴含着“同志不好”的价值判断。而这正是社会需要同志教育的原因,帮助孩子学习尊重差异、减少伤害,而不是断言某一种人、某一种性倾向、性别表达“不好”

其次,一个人要从只喜欢异性变成只喜欢同性,或者想要变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那么多常年接受异性恋话语体系下的性教育、性文化的同性恋者,早该“变”成了异性恋?多元性别教育,会让他们更坦然地面对自己已经存在的特质,活得更加真实、自在。


反方:会。同志或跨性别,多是后天成长环境所养成的,性倾向、性别认同是可以被人为混淆的。


根据研究[5],部分青少年在青春期时会对性倾向有短暂的疑惑,但很多人长大后,问题便消失。一份针对约三万五千名学生的性倾向调查发现,12岁学生有 25.9% 不肯定自己的性倾向,但18岁学生只有5%不肯定自己的性倾向。研究发现,18岁学生表示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比率,比12岁学生有以上两种性倾向的比率减少了一半。也有研究[6] 显示,只有2~3%的成人会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

孩子在国中小阶段还不具备判断能力,在这个时候灌输青少年性别不只有男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

在台湾,“教育部”提出在辅导同志学生时,要进行“肯定式的同志咨询观点”(Affirmative Counseling),这主要是指:

  • 肯定同志是有价值且可被欣赏的情欲特质与生活方式,并协助学生接纳并欣赏自己的性倾向;

  • 反对并对抗社会中的异性恋主义或性倾向歧视,了解并协助学生对抗这些歧视与压力。[7]

美国儿科医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认为,对于有性倾向疑惑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全面及准确的资讯,并尊重家长及学生本人自决的权利,学校不应该鼓励学生“出柜”或错误标签学生是同志,以免他从事高危的同性性行为。[8]



争议三:反对同性婚姻、反对多元性别理论的观点是否也应让孩子听见?


反方:“同志教育”中充满对异性恋、反同人士的污名化。



“下一代幸福联盟“认为,性别平等课本一点都不平等,表现在”恐同症“”异性恋霸权“等污名词。同志运动追求对同性恋者去污名化、使用正确名词对待同志,却将反对同性婚姻的人冠上“恐同症”这个带有疾病意味的名词。异性恋本身也不是霸权,课纲应该以平等的原则并陈双方的不同的意见,允许不支持同性婚姻的人的声音出现在教材上。只有这样,公民课本才真正拥有“平等、尊重”的精神。[8]


正方:

观点1:部分认可反方观点,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不同观点。


尽管认可同性婚姻、多元性别,但确实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讨论的空间,与孩子一起分析正方反方的观点、从中理解自己的小孩。


观点2:“反性别平等”并非多元声音的一种。


多元指的是挑战各种形式的歧视,分析压迫和权力关系,提倡社会正义。而“反性别平等”的观点漠视性别间的权力关系,对性少数族群有歧视与压迫性,需要在教科书中予以批判。[9]



争议四:家长有权利拒绝孩子接受同志教育吗?


反方:家长在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上应该有最终发言权。


“教育部”应该尊重家长意见。孩子是家长生的,不是“教育部”生的。家长为了给子女最好的教育,尽心竭力。但“性别专家”和社会团体却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诉求。

有一些有宗教背景的家长,在性方面对自己的子女有不同要求,不希望孩子过早接触性知识,或者不认可多元性别理论、不赞同同性婚姻。面对这些和他们家庭信仰相悖的信息,家长应该有权利说不。


正方:强制孩子接受同志教育并不会破坏家长信奉的宗教价值。


一方面,从现实法律来讲,台湾已明确规定性别平等教育要纳入国中小课程。就像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或孩子不喜欢英文、数学这样的科目而拒绝让孩子学习,家长也不能拒绝公立学校里的性别平等教育。家长可以为子女选择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同样受到政府监管,其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需要符合国家标准。[9]

另一方面,性别平等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家庭宗教强调贞洁、注重传统家庭价值,同志教育并不会妨碍孩子遵守这些个人价值选择,它强调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价值选择。孩子可以在遵守自己宗教价值选择的同时,也成为心胸宽广、包容多元的公民。[9]


互动




参考资料:


[1] 2018公投發表會公視直播及案件讲解

https://referendum2018.pts.org.tw

[2]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

https://www.gender.edu.tw/web/upload/news/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99年3月8日).pdf

[3]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No. 82

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5/m5_04_01_index

[4] Gender Ideology Harms Children

http://www.acpeds.org/the-college-speaks/position-statements/gender-ideology-harms-children

[5] Remafedi G, Resnick M, Blum R, Harris L.Demography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992.89:714-721.

[6] Billy J, Tanfer K, Grady W, Klepinger D.The sexual behavior of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5(1993),52-61.

[7] 《认识同志》,43页

[8] Tom Benton, Letter to schoo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2010, P.2.

[9]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如果你也担心同志教育的适龄问题,你该看看这一篇,2018年11月22日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7200




作者:刘艺、黄曼昕、林小雅

编辑:蓝方

排版:刘艺

推荐阅读

最新课程与活动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