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赋自由?不存在的|周末荐书

C计划 2021-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回响编辑部 Author JiFeng Bookstore


伴随着启蒙而来的,人的稳定的自由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纵观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个人的自由状态极其脆弱,或由于国家太弱,个体无法得到保护,或国家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无法摆脱专制。自由,从来不是天赋之礼,不是获得之后便稳固无忧,它诞生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永不停歇的拉锯和牵制,只有两者达成较为长期的微妙平衡时,自由才会出现。


《国家为何会失败》的作者基于数十年的研究,在新作The Narrow Corridor中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为何一些国家能够发展并提供自由,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专制或无政府状态,尽管自由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但它如何得以茁壮生长?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呈现和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艰难的自由之路。


除了这本关于自由不易的The Narrow Corridor外,本期书单还有解释看似健康的民主国家是如何陷入专制和崩溃的How Democracies Die;在党派纷争、观念分裂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司法的超然和独立的The Company They Keep;讲述男女同校如何改变日本社会的Coeds Ruining the Nation;介绍甘地以外,另一位争取印度独立自由的代表人物Savarkar……


:本文转载自回响编辑部(huixiangjf),扫描文末二维码可关注支持。





Nobody's Victim: 

Fighting Psychos, Stalkers, Pervs, and Trolls

无人受害:

与精神病患、跟踪狂、变态、怪物斗争


Carrie Goldberg / Plume / 2019-8 


没有谁活该成为你的受害者,pua学家们请小心来自本书的揭穿和毒打


Carrie Goldberg有一个不堪回首的前男友,他多疑,偏执,暴力倾向,企图控制她的一切,让她的生活充满恐惧和不安。Goldberg挣扎了很久才从前男友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一次逃离前男友阴影的旅行归来后,Goldberg创立了一家维权公司,旨在帮助像她一样身处恐惧孤立无援的人们。这些客户有富有贫,有老有少,让她们抓狂的加害者有亲密伴侣也有网上的匿名陌生人,但律师或警察都对她们的遭遇无能为力,只有Goldberg的维权公司愿意与她们并肩战斗。维权公司仔细研究每一个加害者,找出他们的加害模式并予以反击,迫使他们停止加害,把他们送进监狱。更重要的是,公司积极游说各级议员,敦促他们完善法律,从而避免更多人受害,或者即使受到侵害也能第一时间从警察或律师那里得到实质性的帮助。随着一个个曾经惊恐的客户们重拾安全感,公司规模迅速扩大。Goldberg总结了一些代表性案例,介绍了她的战斗经验,告诉在角落里独自哭泣的受害者:即使身边的人都离你而去,你和你的遭遇仍然是重要的,远处仍然有一些陌生人愿意与你并肩作战。



How Democracies Die: 

What History Reveals About Our Future

民主国家如何死亡:历史所揭示的未来


Steven Levitsky,  Daniel Ziblatt / Crown Publishing Group (NY) / 2018-1


民主国家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冲动而毁灭,而是在党派恶斗的过程中,慢慢被削弱了民主应当遵守的原则


在美国,没有公职经验、不尊重宪法权利、有极权倾向的人选上了总统,许多国家的民粹政府和极端势力抬头,民主国家要灭亡了吗?看似健康的民主国家是如何陷入专制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这些情形发生?作者从政治学与历史分析美国国内外民主危机:主张民主国家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冲动而毁灭,而是在党派恶斗的过程中,长期忽略了规范,于是民主的原则慢慢被削弱。从冷战结束之后,大多数民主崩溃是民选政府本身造成的。委内瑞拉、匈牙利、尼加拉瓜、秘鲁、菲律宾、波兰、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的民选领袖都削弱甚至推翻了民主机制。作者根据多年研究,解析民主制度如何与为何死亡、警示现在民主制度在美国与其他地方如何被颠覆,同时提出如何维护与修复备受威胁的民主。



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

狭窄的长廊:国家、社会和自由的命运


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 Penguin / 2019-9


自由,从来不是天赋之礼,它诞生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永不停歇的拉锯和牵制之中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在其新作中告诉我们,通常认为伴随启蒙而来的稳定的自由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纵观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个人的自由状态极其脆弱,或由于国家太弱,个体无法得到保护,或国家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无法摆脱专制。自由,从来不是天赋之礼,不是获得之后便稳固无忧,它诞生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永不停歇的拉锯和牵制,只有两者达成较为长期的微妙平衡时,自由才会出现。本书作者基于数十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为何一些国家能够发展并提供自由,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专制或无政府状态,尽管自由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但它如何得以茁壮生长?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呈现和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艰难的自由之路。




How to Be an Antiracist 

如何成为反种族主义者


Ibram X. Kendi / One World / 2019-8 


种族主义,乃是一个社会的癌症


Ibram X. Kendi被查出患有癌症,并且已转移。他还年轻,刚刚开启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研究美国种族与歧视政策的事业才渐入佳境。显然,直面癌症的挑战并给予迎头痛击是他唯一的选择。即使是在被病痛与药物反应折磨的日子里,Kendi仍坚持思考与写作。他发现,抗击病魔与抗击种族主义何其相似:


我有癌症。最严重的阶段。癌症可能杀死我。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从癌症中幸存。

我的社会有种族主义。最严重的阶段。种族主义可能杀死我的社会。我的社会能克服一切困难从种族主义中幸存。


在这本病中所写的《如何成为反种族主义者》中,Kendi指出,面对癌症或种族主义,不存在中立态度,要么是种族主义者,要么是反种族主义者,所谓的中立即是对种族主义或癌症的姑息与合谋。他结合自己对抗癌症的和对抗种族主义的经历,给出了一份含有辨识-描述-消除等步骤的抵抗种族主义的操作指南。


Kendi从癌症中幸存了。他的社会能从种族主义中幸存吗?我们的社会呢?



Coeds Ruining the Nation: 

Women,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war Japanese Media

合校祸国:

战后日本媒体中的女性、教育与社会变迁 

 

Julia Bullock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2019-8 


从隔离且不平等,到隔离但(伪)平等


自明治初年制度化起,至二战后由驻日盟军司令部用男女合校强行取代,日本实行了近百年性别隔离的教育。在这样的隔离中,少年男女不但去的学校不一样,就连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不一样:一边是家国天下,一边是贤妻良母。战后盟军军事占领结束了这种隔离且不平等的状态。对此,日本国民怀有怎样的心态?埃默里大学日本语言文学学者JuliaBullock的新书《合校祸国》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她想知道,男女合校如何挑战了日本文化中早已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分工,个人与社会又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通过大量阅读战后日本的各类文字与图像文献,Bullock发现,多数孩子迅速适应了这种突然被抛入与自己语言、行为、心理迥异的异性大面积日常接触的境况,但经历过性别隔离的成年人却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败坏了道德。异性少儿是否应该一同受教育,并对他们怀有相同的期许?大规模讨论由此而起。最终的结果是,后占领时期的日本发展出了一套“隔离但平等”的逻辑并延续至今(却无视了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的回报完全不对等的事实),孩子们仍然在一起学习,但社会对他们的期许继续因性别而异。



Savarkar: 

Echoes from a Forgotten Past, 1883–1924

萨瓦卡:来自被遗忘了的过去的回声,1883–1924


Vikram Sampath / Penguin Viking / 2019-8


如果说甘地是佛系的圣雄,萨瓦卡就是印度自由与独立的狂战士


萨瓦卡(Vinayak Damodar Savarkar)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理论奠基人,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政治思想家和领导者之一。他曾经强烈反对甘地的和平主义哲学以及他的国民大会党,外界对他的评价既有赞扬、讴歌,也有贬低,甚至妖魔化。一如既往,真相介于两者之间。


萨瓦卡曾被指为无神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反对正统印度教信仰,认为牛崇拜仅仅是迷信,他鼓励种姓间通婚和用餐,可以说,他为印度社会的自由斗争发出最强烈的声音。他也曾作为伦敦法学院的学生,因为印度自由争取国际支持被逮捕,在安达曼的监狱监禁十多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折磨。这本传记通过来自印度和国外的一手档案文件,以新的视角展示了萨瓦卡的思想和生活、成就与失败。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认识中国的企业管治


Bob Tricker / Gregg Li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2019-8


从企业管治看中国的政商关系


中国在经济上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后,公司治理就是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中国公司治理方面,Bob Tricker和Gregg Li着眼于中国的各种公司及其面临的挑战。基于对商业领袖,企业家,审计师,银行家,律师以及其他密切参与中国公司治理的人的深入访谈,他们认为公司治理不仅涉及公司法,治理指导方针以及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还包括监管部门,商业文化和道德。


在中国企业中,这些要素仍在不断发展流变,商业与政府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商务人士和官员在中国的实践行为至关重要。这本书还解释了香港公司治理的监管框架如何复杂,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并越来越多地主导香港市场,中国和香港的商业交织在一起并共同成长。本书不仅将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当前问题和实践,还会论及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监管公司治理框架,中国董事会的职能和实践以及中国公司在国外的治理等主题。



The Company They Keep: 

How Partisan Divisions Came to the Supreme Court

保持队形:党派分歧如何来到最高法院


Neal Devins,  Lawrence Bau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9-2


司法独立的原则像芦苇一样微妙而脆弱,但依然值得承认和坚守


我们都知道,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三权互不隶属而相互牵制,司法独立于行政而存在。但司法权并不是与行政权就毫无关系,比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就需要经过总统的提名而得到任命。于是毫不意外,保守党总统更偏向于提名持保守主义观念的大法官,而民主党总统会期望提名自由派的大法官。大法官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党派色彩,但司法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果法院不对所有人公平地开放,凭什么成为受人尊敬的仲裁者呢?


特别是,如今美国最高法院今天有五位保守派大法官和四位自由派大法官。自2010年以来,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所有保守派都被共和党人任命,所有自由派都是由民主党人任命的。如果大法官像议员一样投票,几乎所有重大案件都将以5比4决定,保守派会赢得所有的案子。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保守派法官在某些案子上会站在自由派这边,反之自由派亦然。比如近几十年以来由共和党提名的大法官也会支持扩大隐私权,保护焚烧国旗乃言论自由,承认LGBT权利以及限制死刑至关重要。而像共和党总统里根提名的两位大法官的保守度其实并不足以让大多共和党人满意,由民主党总统肯尼迪任命的大法官看起来却相对保守。


拿美国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来说,他无疑几乎在所有的议题上都支持保守主义,但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份子,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法律不可与政治混为一谈,法官应该通过诉诸逻辑和先例,而不是个人或党派意识形态来决定案件。在一起关于“平价医疗法”是否违宪的案件中,罗伯茨最后在撰写意见时改变立场,站到了四位自由派大法官那一边,许多保守派因此而指责他,自由派人士则支持他,甚至有人说,他更像个政治家而非法官。但罗伯茨自己认为,他的意见是根据先前的判例而来,国会的税收权力范围也包括从未购买保险的人那里征税,他改变主意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法律的追求,转而支持“政治”的结果。而是反映了司法对开放思想的承诺,并让公共事务受到法律的指导,即使是把这个案子带到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地方。


如今最高法院依然要保持在党派的漩涡之上。虽然总有人怀疑司法是否真的能在政治面前保持独立,但今天的最高法院推崇罗伯茨所倡导的独立规范,虽然这种独立规范犹如一根细长的芦苇一般微妙而脆弱,但依然值得承认和坚守。


Where Power Stops: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权力止步之处:

总统和首相的产生和解体


David Runciman / Profile Books / 2019-8  


使权力止步的不仅是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更因为权力至高者自身的个性所致


克林顿、布莱尔、奥巴马、布朗、特蕾莎·梅、特朗普……他们都是正在当政或距离现今政治非常近的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他们虽然每个人都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但他们为政都有不同的动机,方法和路径。他们时常渴望做一些改革以重整国家、留名青史,但在那个位置上,也非常容易发现自己拥有最高权力只是个虚假的幻影,使权力止步的不仅是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更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个性所致。


性格即命运,这些权力高位者的个性可以帮助他们,也会伤害他们,并深刻地影响到这些政治家在政坛上的表现。比如,美国前总统约翰逊虽然一点也不支持由他签署通过的,最为著名的民权法案,但他的勇气,决心和莽撞却让他不得不屈服于国会的意志。


作者David Runciman为读者描绘了九副权力至高者的个性肖像,以及他们取得权力巅峰的个人历史如何在他们任职期间,决定其政治生涯成功和失败。“一旦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就可以跟随窗帘后面的那个角色,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转载自回响编辑部(huixiangjf),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支持👇/


推荐阅读

▷ 在后真相时代,何为谎言,以及如何夺回真相|周末荐书

▷ 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周末荐书

▷ 明亮的对话 | C计划周末荐书


最新课程


/ 扫码加入👆 /

点“在看”,一起传播理性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