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给女性的10个建议:如何避开指责和自责,为自己做选择?

郭兆凡 C计划 2024-03-08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edx演讲嘉宾,腾讯、清华等特邀培训师,曾任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团,深耕教育创新领域9年, 《学会提问》导读专家。




前两天蓝方写文章讲了她面临的“丧偶式育儿”,这是很多女性的困境,即使同为妈妈,我也很难真正想象要如何承受这其中的苦痛。


确实,我要幸运很多:我先生工作的行业算不上内卷,他的价值观也是以家庭和关系为重,他会做饭、修理物品,会主动细致地做家务,很多时候,他比我更“眼里有活”,我可以很放心他独自带儿子几天。


以至于,只要我没有主动解释,见过我先生带孩子的人,多数默认他做的比我多,以为我是甩手掌柜。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半里,我们之间最大的争执也是:我先生(心情不好时)会抗议(指责)我做的还不够多。


/Ksenia Schokorova/


直到有一天,我把当下家务和育儿事务一项项列了下来(不包括学习如何育儿、和老师沟通等我在承担,但又很难统计时间的情绪劳动),按照花费的时间划分,我花的时间大概占65%,远超过一半,而那些最苦、最累、最磨人的事也大多由我承担。我把一些他看不见、或觉得不费力的事摊在眼前。


家务是女性的主要责任,这可能成为隐藏很深的观念即使口头不承认),使很多男性更容易夸大自己承担的部分,为“我做了,而你没做”的事指责对方,为家里每一样“不够好的事”指责对方,却很少看到“你做了,而我没做”和那些“做得很好”的事;人们习惯于在同性之间比较(他做的比别的男性好多了,她做的不如别的女性多),而不是追问男女之间是否平等。女性,连被看见,都如此困难。


我很认可蓝方在文章中讲到的各种社会结构问题,这些是性别问题的根源,也是要促进性别平等的根本出路,需要我们不断去讨论和推动;我也认可我们不应该再指责女性了,女性没有义务帮助男性成长、为男性的行为负责,或是变得完美。


那下一个问题是,在社会结构还没有改变的当下,个体如何找到出路?如何避开指责或自责的陷阱,获得女性成长和改变?


我想更关键的还是:女性,为自己做选择。



什么意思呢?把关于“他”的问题,多换成关于“我”的问题。把他为什么就是做不到?他为什么还不改变?他怎么是这样的性格?我该怎么让他改变价值观?我怎样让他更忠诚?……
变成:
我的需求是什么?我有什么感受?我什么时候又在自责了?我怎么能把自己的想法梳理得更有条理?三年过去了,他还是忽视我的需求,我要怎么选择?我想要做怎样的人、为孩子树立怎样的榜样、和孩子建立怎样的关系?我可以向谁寻求帮助?……


为自己做选择,不等于自私自利,不等于漠视对方,不等于没有负面情绪。关键是,我要承认自己无法控制伴侣,无法控制孩子,无法控制结果,我做选择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伴侣,不是为了拴住一段关系,而是为了不辜负我仅此一次的人生,为了活得更幸福、独立、自由。


我简单提十点为例。



/cecile gariepy/


1.我选择接纳自己


改变的基础是自信,自信的基础是接纳。


接纳自己,关键是觉察和减少自责情绪,不把伴侣对自己的指责内化成自我怀疑。


我承认自己不完美,有的事我现在还做不到,我接纳自己此刻的现状。


可以试试说,“我听到了你的观点,但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带学生和家长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真的很有用。)

我知道自己有缺点,也许我以后在这方面会变得很不一样,我愿意了解你的感受,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糟糕。”


接纳自己,就不用向伴侣证明什么,也不用执着于改变伴侣的想法。


[美]罗宾·斯特恩

中信出版集团


《煤气灯效应》这本书里有不少具体的例子,关于如何反PUA(但这本书缺少对施暴方和结构性问题的分析)。


2.我选择永远为自己找出路


“我拒绝在心里渐渐腐烂,我去找出路”。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自己的状态好不好,知道这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一些人会觉得没有出路,会掩盖问题,另一些人会期望别人帮自己找到或提供出路,还有时候人会陷在虚晃的出路里打转。


我接触过社会底层的人,对有些人来说,确实很难看到出路;但对多数中产来说,出路比我们想象的要宽。


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和主流的选择,限制你的出路。例如,如果你想要离婚,但工资不高,能否卖掉房子、降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不是说这一定是出路,但它应该成为一种被认真考虑的可能。


我刚到美国小城市生活的时候,有一阵状态很不好,没有朋友、生活无聊、一天浑浑噩噩就过去了。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找到了出路:每天去健身房运动、去书店读书工作、在外面吃一顿让自己开心的午餐、偶尔和朋友喝咖啡或远程聊天、每周去小学做半天志愿者。


但这样的话,我一整天都在外面,有一次我先生就抱怨说他早晨要花很多时间准备午餐,他压力很大,希望我能白天花点时间做饭,“在家工作和在外面有什么不一样?”


哦,不,我可不干。


当我状态不好的时候,我并不期待任何人解决我的问题,我甚至可以不需要共情和安慰,但当我找到出路,我绝不轻易放弃它,我拒绝额外的压力。


我和先生解释了我的处境、我的想法、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你可以在外面买午餐、前一天晚饭可以多做一些(我没有带午餐的需求,就常常想不起来要多做些)、可以多买沙拉或半成品……结果是,目前我先生会主动推进和安排,让无论我俩谁做晚饭,都能想起多做一些。


3.我选择成长型思维


接纳自己,不代表不改变。更可持续的自信,是基于看到自己的成长。


这几年,关于个人改变,对工作之外的事情,我最大的感触是,设定方向,但不做很具体的目标和计划。除非你拥有特别良好的习惯和执行力,否则特别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容易形成不合理的压力、引发自责和精神内耗、陷于和他人比较,当我更关注自己的喜好、状态和感受,关注我做到的每一小步,就更容易保持成长的动力,享受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


4.我选择表达自己的感受



女性常常容易压抑愤怒,容易感到自责,害怕面对恐惧,也容易因为承担太多责任而感到焦虑。
男性常常容易压抑悲伤、恐惧、挫败感和不安,压不住了就以愤怒的形式爆发。

这都和性别规训有关、和性别不平等有关。


认识、接纳和积极表达感受,特别难,也特别重要。我们在C计划的课上要带学生学习了很多次(春天L1课程就有这个专题)。


很多时候,认识了感受,才能以此为突破口,知道自己的需要。


很多人常常情绪失控,事中伤人,事后后悔。这三个思维方式也许对此有帮助。第一,你可能觉得,我生气是因为孩子或伴侣哪件事没做好,或者因为我的父母也老生气。我也用了好几年才理解,《非暴力沟通》上讲到的,你的感受,归根到底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第二,我深刻认同伴侣是独立于我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利做出和我不一样的选择,我不能控制他,也就不该以此迁怒他。第三,我的自尊是我自己的,别人如何对待我,那是他的选择,但它无法剥夺我的自尊。


如果你依然感到生气,那就接纳自己的生气,偶尔爆发出来那可以道歉,经常提醒自己生气的时候自己待一会儿。


/Fran Labuschagne/


5.我选择表达自己的需要


很多看似稳定的婚姻是基于女性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回到第4条,你的感受更真实。


女性容易压抑或忽视自己的需要,容易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你爱我,就应该猜我想要什么),也容易在自己的需要被拒绝以后,就不再提了,或者会带着愤怒和讽刺提,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又或者表达得不直接这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容易有更低的自尊有关;也和女性的需要长期被忽视有关。


如果那真的是你的需要,哪怕一再被拒绝,都应该一提再提。如果你都放弃了自己的需要,世界上还有谁会替你想着它?


当你想表达需要时,尽量不要说,“你承担的家务太少了。你管过家吗?”这是模糊的指责,容易让对方启动捍卫自己的模式。


可以更具体向伴侣提:我需要你每周有两天能做晚饭,我需要每周我们俩有单独的一个小时聊聊天,我需要你周末有三个小时一起参与家庭活动,我需要每周末有三个小时自己的自由时间,我需要每年有一周自由时间和朋友去旅行,我需要你在这三项家务里至少承担一项……


他不一定立刻能会答应和做到。可以试着解决伴侣的顾虑(下周可以先拿两个晚上,我先教你做几个菜?你先感受一下)、可以暂时接受折中方案、可以询问伴侣的需求并积极支持、可以多说一说为什么这些需求对你很重要。


还有时候,我要选择去掉自己的一些需要,这些需要可能是主流社会、教育或传统加给我的,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去掉不必要的,坚持必要的。


如果你尝试了各种方式,两年过去了,伴侣还是持续忽视你的核心需求。


你可能对这段婚姻的意义产生怀疑,也可以和伴侣讨论你的疑问:我觉得婚姻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不断做了哪些尝试,我看到你满足了我的哪些需求,我很感恩,但是还有哪些非常重要的需求持续被忽视,我就会想,是否还有意义继续这段婚姻?(我不是要正式提离婚,我是要和你探讨我的困扰)


找个彼此心情都不错的时候提需求,或是深度讨论自己的困扰,如果说不出来,就写下来,发邮件、写纸条。


/Ryo Takemasa/

6.我选择不反复纠结于

“伴侣为何做不到某件事”


人与人是独立的,我不能控制伴侣,也不能控制孩子,我无法控制任何人。


二十多岁时,我也反复掉进过这个坑。够痛,就从坑里爬出来了。


可以用数次沟通,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更理解“伴侣为何做不到某件事”,尝试理解他的童年、他接受的教育、他的经历,这会让俩人更理解彼此,更容易包容和宽容,更可能找到原因,找到更能促使他做到这件事的支持因素。


但是,如果做了这些沟通,你已经了解他了,该做的也做了,几年过去了,他还是做不到,反复纠结就没什么意义,关键是你要为自己做选择。


如果你依然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没有就不行,那你可以选择离婚,如果体察自己的真实感受,觉得也没那么重要了,那你可以选择调整自己的需求。


7.我选择拒绝不公平的要求


我心中家务分工的公平的底线,可能是我可以现在承担60-70%,然后我希望推动它向50%发展。每个人对公平的要求不同,尊重自己的内心很重要。


如果我不设置底线,或者我的底线不是真的底线,那它就很可能会被利用。


作为女性,坚定、平和地说“不”,是一种挑战。


8.我选择不惧怕离婚


不害怕失去,是健康关系的基础。


即使在健康的婚姻中,我也想象过离婚的生活:我要租什么房子、去哪个城市、怎样和前夫协商孩子的事情、如何给孩子好的童年、怎样安排每天的日程。想象得越具体,恐惧会越少。啊!原来这不是不可想象的。


很多人不离婚,是因为孩子。但我看过好几个学者做出的关于离婚的TED演讲,研究发现,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并不是离婚与否,而是夫妻相处和沟通的方式。持续剧烈冲突的婚姻,对孩子伤害更大想象一下天天感受家里的低气压和剧烈冲突),而离婚的夫妻,如果有基本的共识,以孩子的利益为先,能妥善沟通,不向孩子指责彼此,孩子在父母刚离婚时可能会感到受伤,但在长期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太大。


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坚持做到就很有效,你可以选择做能做到的那一个。


当然,母职惩罚太严重,尤其对职业受到损害、甚至常年离开职场的妈妈来说,离婚是很难的选择,婚姻法对离婚女性的保护也很有限。


我的建议是,减少关注短视频和电视剧里那些不切实际的离婚女性形象:你看我离婚以后自己养三个孩子还赚了几个亿。这只会加深自己的不安、自卑和自责。我不管离不离婚都赚不到几个亿。


多和身边离婚的、同样艰难的女性交流经验,互相扶持。生活是艰难的,无论是否离婚都会如此;但人也是有韧性的,十年后回头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回到具体的事务,回到每天的感受和状态,做完每一件必须要做的事,点个赞,一点点积累力量。


/Clemence Thune/


9.我选择建立能互助的友谊


前几天看到个短视频,两个离婚的闺蜜一起住、一起养娃。我想说,真好!


评论区一些留言说,“家里没有父亲角色,孩子们心理会不健康”,“你们多住两年,肯定也会有很多矛盾的。”我想说,他们可能经历过足够差的婚姻生活,生活还能糟到哪里去?


我选择相信女性之间的友谊、力量和互助。我相信过五年、十年,会有很多这样女性一起养娃、互相帮助的社群、社区。也可能会有不论性别,离婚或单身者一起养娃的社区,都很好。


我经常和4岁的儿子说,世界很多元,有不同的形态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当我们自己和孩子拥抱这种多元,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10.我选择变得更有逻辑


最后,可能我觉得最重要的之一,是让自己变得更有逻辑。这是我的事业,是C计划八年来在做的事。


男主外、女主内,分工不同,这很有道理,更利于家庭幸福稳定。”“赚钱多的人就应该少承担家务。”“你让我做的我都做了,你还想我怎么样?”“房贷压力这么大,你还提这个那个需求,这不是无理取闹吗?”


当你更有逻辑,就会更清楚如何拆解出这些观点的问题,哪些更值得相信。


看完这十点,你自责了吗?你开始评价某一位身边的女性了吗?你自信满满,还是焦虑沮丧?先接纳,然后改变。


/Jenna Arts/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成长的过程,就像背了一个筐,不断有人在往里面扔石头(传统、规训、教育、制度)。我们要不断把一些又沉重又糟糕的石头扔出来,一步步往前走,有的人走得快一点,有人慢一点,每个人都有掉到坑里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抱抱自己,和自己说,你真不容易;如果我们能不再自责,也不对别人的样子指手画脚了;如果我们能渐渐不再想着追赶别人;如果我们在累的时候让自己停一停;如果我们不忘记偶尔抬头看看风景,享受旅程;如果我们能表达需要,向别人借点水喝,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供点干粮……


我们大概率会在旅程中和不同的人走一段路,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恋人、可能是丈夫/妻子。有的人同行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同行的时候,就好好聊天,就互相帮助。但是,我拒绝一直背着你的石头。真的没法再一直一起走了,那就说再见。即使分开,偶尔或经常也会遇见或约见,那就问候,祝福,说再见。


哦,路上还有个大喇叭,不断在说,大家都应该怎么做、大家都正在怎么做。


不要听它,要听你内心的声音。


我们总是要独自行走。


对我来说,每一点,从知道到尽可能做到,都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有还做不到的地方,我学会不自责。


/Zhenya Lukovenko/


我们都在路上。


我们的孩子,会看到我们的样子。


孩子足够包容。


我们,为自己做选择。


撰文|郭兆凡

编辑|蓝方

排版|番茄

校对|袁振、许栩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欢迎点击下图体验课程

欢迎扫码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还可领取礼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女性的10个建议:如何避开指责和自责,为自己做选择?

郭兆凡 C计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