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阅 | 新基建如何打开发展新机遇


编辑|申志莹、武雯婧
图源|网络


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在今年的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新基建”。



从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积极响应;从企业主动投资,到资本市场热捧……今年以来,“新基建”迅速站上风口。信号十分明确:中国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基础设施,有“传统”与“新型”之分。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完善,但仍存短板。新型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包括 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一领域,中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可以说,加快“新基建”进度,对稳投资、稳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从短期来看,新基建的投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新基建及其应用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新基建蕴含的重大意义



二、新基建“新”在何处

1、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

2、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新”

3、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基础新”


三、新基建会是谁的机遇?

1、谁的机遇

2、风险和挑战

3、现阶段做什么


四、把脉新基建未来发展趋势

1、新型智慧城市升级

2、“新工业化”升级

3、“智能化”将分三步走

4、“数据红利”取代“人口红利”

5、视觉物联网全面推广

6、“三浪叠加”孵化新商业形态

7、服务“老龄化社会”

8、社会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9、催生新型产业人才

10、政产学研共享共创


01. 新基建蕴含的重大意义



新基建不是新词汇。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党中央以更高频次、更大力度强调新基建重要性,各地区积极布局,各行业加速跟进,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
新基建引起高度关注,除了是国家规划,更因为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首先,新基建代表了一种新的体系。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超越传统基础设施,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依托,是一个能为创新驱动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涌现,提供全面支撑的新生态体系。
其次,新基建代表了一种新的动力。几个月的抗疫之战,让人们感受到了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危机处置、经济复苏中的强大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在要素配置、需求创造、供给提升上所体现出的高效,让人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加快建设和科学布局,新基建可更好地把科技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基建更代表着一种新的方向。作为经济发展的高地和经济要素的富集地,城市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国家治理良好运行的主要支柱。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疫情加剧的背景下,新基建可为中国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构筑一条高速之路。

02. 新基建“新”在何处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

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处?

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技术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所副所长冯媛表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这些信息技术演化而成的,具备社会公共性、效果长期性、收益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即信息基础设施。
以5G网络为例,其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能够以高速低时延传输更大规模数据,连接更大规模设备。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我国5G商用加快推进,目前已开通5G基站超过20万个。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今年要大力加快进度,在上海、广东等省市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中,5G通信、基站建设均排在前列。
应该看到,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巨大算力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而目前我国包括通用、地区、行业和企业在内的数据中心,已有近6万个,还需适当补充整合。这也使得数据中心作为重要构成被纳入信息基础设施。
前不久,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惠州惠东谟岭工业区。该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200亩,建成后将提供3.2万架装机能力,成为区域内最高标准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数据中心的落成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5G发展所需的计算能力,同时满足5G时代对网络存储吞吐量的需求,助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

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新”


在冯媛看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应用新”。
“传统产业数字化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李毅中以交通行业为例介绍,高速公路去年新增了8000多公里,新建公路的路况、信号、通信等要有更高的技术标准,就要引入智能网联功能。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正在建设“智慧高速公路”,一方面通过架设5G通信技术设备支持自动驾驶,另一方面通过路面光伏发电和无线充电使电动车可以边跑边充电,同时通过布设监测系统,公路、桥梁可以自主感知运行状态,并发出安全预警。
类似的融合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落地。日前,一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正式在湖南长沙向公众开放。用户只需打开百度地图进入打车服务,即可发单呼叫无人车,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全新的出行体验源自一场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技术改造。结合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道路场景数字化,实时获取红绿灯倒计时及路况感知结果,使得“聪明的车”与“智能的路”有机联动起来。除长沙外,百度正在北京、沧州等地开展自动驾驶载人测试。

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基础新”


如果说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那么创新基础设施则体现在“基础新”。
在冯媛看来,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其突出特征为创新性。“无论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都更加偏向基础科技领域。”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例,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与生物物理所联合建设的“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项目”日前在北京怀柔举行开工仪式。该平台建成后将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交叉领域提供覆盖研究、技术、模拟、验证等环节的一站式研究平台,为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新基建辐射带动效应更强。如果说,以铁路、公路、桥梁等建设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的是工业经济时代,那么以信息、融合和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的是数字经济时代。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强的增量空间和辐射带动效应。”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室主任周忠峰解释,一方面,新基建继承了传统基建逆周期稳增长的功能,同时将数字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对经济拉动效应更显著。统计显示,高铁建设投资对拉动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约为3倍,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乘数效应高达6倍左右。
周忠峰说,另一方面,新基建基于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调结构、促创新和补短板的长期社会效应,一旦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建立先发优势,将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03. 新基建会是谁的机遇?



在全球经济深陷空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亟须挖掘新潜能,增添新动力,新基建因而格外引人瞩目。
新基建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战略转型的新支点、新引擎。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特征极其鲜明,既有基础支撑作用,也有全局协同影响,还有引领带动作用。


谁的机遇


在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各类市场主体中,科技民营中小企业与新基建具有与生俱来的契合性。在数据驱动创新的数字经济环境下,这类企业不仅身负创新使命,生来贴近用户,而且市场敏感、机制灵活,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需求牵引、创新投融资环境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新基建领域的科技民营中小企业将迎来新的拓展机遇。如此次疫情冲击下,受益于新技术应用,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科技信息服务企业、消费电商、远程会议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物流快递企业等,营收或股价呈现大幅增长。
未来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功能也会逐步改变。受益于新基建的发力,城市将加速转型升级,各地争相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将步入快车道。
对于发达地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而言,人口的流入和集聚一方面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拓展生活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的客观需求。未来,围绕大城市群的都市圈将是新基建的有机拓展区域。
新的技术减弱了传统工业对于城市传统基础设施的依赖,特别是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中西部地区因其自然资源、空间优势,也将对用地需求较大的现代产业形成较大吸引力。


风险和挑战


与此前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机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一是摆脱对外依赖性制约,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国际竞争环境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背景下,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产品难以获得稳定的进口来源,亟须突破外部约束,形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开放合作需要寻求新突破。
二是关乎全局战略意义的新基建,需要处理好各地实践与整体统筹的关系。在中央、部门、地方的管理架构下,如何构建有力的体制机制、组织,统筹规划、系统协调,搭建协同平台,是高效推进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三是创新多元化筹措新基建巨量资金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蕴含着创新、技术、跨领域的多重风险,如何设计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是核心,需要通盘设计,创新中央、部门、地方、企业、社会力量、个人共同参与的筹资和分享机制。
四是应对新基建对传统产业分工下的教育体系的巨大挑战。对此,不仅需要提升从业者的数字化技能,还需要提升消费者的应用技能;不仅要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还要面向新产业劳动者、科研人员的未来需求改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做什么?


新基建的经济效应,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显现。现阶段需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建立起跨领域的平台组织和规制,推动技术及管理标准的快速迭代。应推动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过渡,建立多主体参与及多元治理机制,并做好数据资产权属、价值评估及交易的法制建设。
具体而言,建议如下:
一是强基础,补短板。消费类电商、电子政务的实践已有基础,应用较广、有一定规范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布局,梳理与其关联的新基建技术、服务、组织、标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对于因行政分割所导致的不能充分连接的问题,研究疏通堵点、接续断点、激活盲点的解决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领域,形成应用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二是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在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专题研究新基建的一揽子推进计划,保障人力、财力、用地、组织、激励的长效机制,夯实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基础”。
三是试点发行多方参与的政府类、企业类债券,鼓励民营资本主导的投融资,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积极投入,建立保障企业家权益的激励制度。
四是加快高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数字商务、科技金融、数据管理等相关专业设置,鼓励开展部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专业的跨学科融合试点,加大线上教育和各类在职培训,设立数字经济青年领军人才计划和新基建教育公益基金,适应数字经济以及新基建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04. 把脉新基建未来发展趋势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旨在建立无缝连接计算机、电视、电话、卫星等设备的统一通信网络。继首批100万户家庭连接上网后,全美大部分家庭、社会机构和团体在5年内实现了远程办公、多媒体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电子数据交换功能;27年后的今天,世界上60%的人口(超过45亿人)都在使用互联网,全球互联网产业规模接近32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一个大国的战略设计影响深远。
目前,各地新基建正风起云涌,让我们一起来把脉新基建的未来。

新型智慧城市升级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服务于未来的国计民生,所以必须具有“超前性”。新基建的头一驾马车就是“城镇化”——从沿海到内陆的超级城市群正在崛起。
中国城镇化率2019年是60%,预计2030年将达到75%。在此过程中,城市群扩张将带来区域产业集群分工、消费升级、地方财富与税收增加,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升级、区域人口与就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但其中也蕴含着新数字鸿沟、老龄化、产业工人技能再造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
上一代智慧城市以IT技术为支撑,新型智慧城市群则必须以人工智能、5G、机器人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为依托。 

“新工业化”升级


新基建的第二驾马车是“新工业化”。
按照经济学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纵观过去200年,每当经济低谷时,都会孕育新一代重大科技变革。工业承载了蒸汽机革命、电气化革命、信息革命,使蒸汽机、火车、汽车、计算机、手机等得以大规模量产。
由此,新工业化将是新基建“皇冠上的明珠”,将肩负起5G基站设备和工业互联网等项目的技术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赋能智慧工厂、智慧供应链,通过全民科技培训逐步实现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迁移,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智能化”将分三步走


新基建的第三驾马车是“智能化”, 将按照“传感+”“物联+”“智能+”三步走。
“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正在被安装上“眼睛”“耳朵”与“大脑”。比如,能够感知路面行人与车辆的智能路灯,特高压电网与5G基站上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高级辅助驾驶的智能汽车,刷脸使用的新能源充电桩,无不说明新基建与“老基建”是一体两面,传统基建可通过感知、联网、智能反馈实现整体智能化转型升级。

“数据红利”取代“人口红利”


据统计,过去8年的全球数据生成量中,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全球第一,高达41.9%,欧洲是35.1%,美国是31.9%。由此可见,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所依赖的数据红利将是中国得天独厚的商机。
与单纯依靠CPU的传统数据中心不同,海量行业数据唯有通过智能计算中心来实时处理、标注训练,才能转换为商业价值,“数据中心”升级为“数智中心”势在必行。
在新基建拉动下,汽车、制造、零售、农业、电网、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必将飞速发展,自适应的智能应用将取代人工驱动的在线应用,中国的数据红利将取代人口红利。

视觉物联网全面推广


思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80多亿部智能设备,产生的视频流量将占据互联网流量的79%。
英特尔预计,2028年90%的互联网流量是视频,不仅覆盖手机、家居机器人、AR眼镜等消费电子产生的C端用户视频数据,而且包括自动驾驶、智能生产线、物流无人机蜂群、新型智慧城市产生的B端产业视频数据。
由此可推断,密集分布在边缘的智能端将普遍嵌入具有小型神经网络功能的AI推理芯片,视觉物联网将成为智能产业的边缘基础设施,以端智能与云智能互补。

“三浪叠加”孵化新商业形态


计算变革赋能网络变革,网络变革激活媒介变革,媒介变革引发新商业文明。
其中,芯片能力按照摩尔定律发展,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网络性能,更高带宽、更低时延的网络带来媒介终端的颠覆式升级,进而带来基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PC、手机、XR(扩展现实)等网络的新商业市场。
在“计算、网络、媒介”三浪叠加效应下,3G孕育了电商、搜索、社交商业模式(互联网+),4G诞生了长短视频商业模式(短视频+),5G则将孵化出崭新的商业形态(XR+),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跃迁。 

服务“老龄化社会”


进入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劳动年龄人口的短缺。在日本,老年人开旅游大巴已司空见惯;在我国,新基建则可望弥补老龄化社会在公共服务、商业运营方面的巨大人力缺口。
譬如,通过刷脸支付可节省检票与出纳人力,自动驾驶汽车送货载客可节约司机人手,护理型机器人可提供养老慢病治疗……当新基建服务于老龄化社会,就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

社会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激发出健康码摸底、线上智能诊疗、非接触式公共服务等数字技术应用的创新模式。经此一役,社会应急体系将成为我国新基建的重要发力领域。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智能诊疗平台为例,可在一分钟内实现骨肿瘤治疗规划方案,再由医生确认决策,能节省大量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展望未来,社会应急体系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应对“黑天鹅”复杂挑战的必备保障。

催生新型产业人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具有AI思维与动手能力的新型产业人才。
10年后,自动驾驶、机器人、AR/VR、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产品将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等技术将逐步成为新基建从业者的“标配”。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例,我国目前的供需比为1:10,尚缺少500万AI产业工程师。
为缩小新数字鸿沟,避免劳动力升级遇到阻碍,现在是我国推广普及AI技能培训的重要时机。

政产学研共享共创


新基建具有超前性、普惠性和众创性,应把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和投融资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
在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抓好项目建设、做好统筹协调,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并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
可以预判的是,通过大市场带动大基建,大基建拉动大投资,大投资加速大技术,我国必将形成政产学研共享共创的新基建生态共同体。

本文摘自经济参考报《“新基建”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人民日报《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基建新在哪里》、人民日报《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瞭望东方周刊《新基建,来了!》、《新基建十大趋势》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