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鸣镝 | “野鸡大学”花样多 辨清真伪莫上当
图源 | 网络
又到填报志愿时,“野鸡大学”乱飞迷人眼。一不留神,考生就可能误入陷阱。对“野鸡大学”,年年在喊打,却是“野火烧不尽”。 近日,教育、公安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实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提防招录“陷阱”,谨防受骗上当。 “野鸡大学”也称“虚假大学”,其以谋利为目的,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乱发文凭。这些学校都是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涉嫌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误入其中,尤其是对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更应谨慎辨别。
“野鸡大学”为什么会有市场?
原因并不复杂,概而言之,无外乎两点:一是有利可图,一是有机可乘。 随着教育部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原本挂靠在某些知名大学下的独立学院在政策大潮下脱离母体并更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新现象。一些“新的大学名称”出现了,这个时候虚假大学就更容易“乘虚而入”了。 在骗子们的眼里,“大学”不仅是金字招牌,更是一块肥肉。只要拿“大学”当幌子、作诱饵、揽生意,就会有人趋之若鹜,就会有人上当受骗,当然也就有利可图。圆大学梦一直是许多学子的强烈愿望,仍是家庭和社会的旺盛需求。骗子们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于是把假大学、假文凭、假证书连接起来,做成了“野鸡大学”一条龙产业链。 “野鸡大学”横行,既有信息不对称、考生受骗上当的情况,更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在某种程度上讲,“野鸡大学”滋生不绝的背后,有着崇拜文凭、迷信学历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且不说升学、求职、就业,就是晋级、升职、考核等等,文凭和学历都是必不可少的硬条件。很多高考失意的学子,不仅为学历焦虑,更为前途彷徨。无奈之下,读一所非正规的“大学”,也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对于不少职场打拼的青年,学历就是求职的门票、进步的阶梯,哪怕是买一张“野鸡大学”的文凭,很多时候也能成为敲门砖,“野鸡大学”因此有了赖以滋生的文化土壤。
如何鉴别“野鸡大学”
近年来,“野鸡大学”“克隆”网站、虚假宣传陷阱不断。高校轻易被“山寨”,“野鸡”学校“吹又生”。通常“野鸡大学”会通过各种虚假宣传、伪造招生办学资格、伪造招生宣传材料、谎称国家承认学历等伎俩,诱惑考生和考生家长报考。
考生可以用以下方式鉴别“野鸡大学”: 登录所在省份的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志愿填报时,如果搜索不到该院校,并且不能填报志愿。 在所在省份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上查询不到相关的专业代码跟院校。
收到所谓的大学通知书,而你根本没有填报过这个学校,可拨打相关招办电话,也可以拨打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咨询电话查询确切的结果。 2020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3005所均已在教育部官网发布,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登录教育部官网进行查询核实。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认清正规高校,擦亮慧眼,避免上当受骗。
剪断“野鸡大学”背后的利益链条
教育部门公布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名单已经制度化,考生可利用这一名单甄别报考院校是否为“野鸡大学”。
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对招生院校办学资质进行审查,发现违规招生屡教不改的,可以吊销办学许可证;工商部门可以对其虚假宣传的广告进行查处,并加大处罚力度;公安部门对欺诈招生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坚决立案查处。 清理“野鸡大学”,更需全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剪断“野鸡大学”背后长期存在的利益链条,杜绝利用正规大学教学资源谋私利的权力寻租行为,并充分利用群众监督,形成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