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鸣镝 | 以“码”拒“现”不可取


编辑 | 康壮图源 | 网络
“扫码时代”你还在用现金吗? 近日,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窗口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此举引发舆论关注。

随着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如抬病危老人去银行改密码、拒载没有健康码的老人、抱94岁老人做人脸识别……媒体报道出来的事件都从侧面反应出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现如今,刷卡、手机扫码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已日渐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拒收现金就是正确的做法。
无论是在乡村或者城市,如果有一部分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更愿意使用现金而非移动支付,我们要做的首先应该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其次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愿意接受新的支付手段。 

不得“拒收现金”

 移动支付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随着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有的商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拒收人民币,宣传“无现金”。
这既损害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为什么会产生拒收现金的现象?
有的商家称找不开现金、太忙了顾不过来,有的则是为了“方便”所谓的内部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如此看来,无论是拒收硬币还是拒收纸币,都涉嫌违反相关条例。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要改善服务人员的面对面服务,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气费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出席《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现金管理方面,针对现在出现的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情况,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还有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一些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
三是在公众宣传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不同场景下的现金收付要求,曝光一些典型案例,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

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广泛存在,尤其是老年群体,现金支付仍然是主流方式。使用现金也并不意味着落后,毕竟有部分人群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更愿意使用现金。 移动支付可以提倡鼓励,但不能强迫要求,更不能违背法律,从法律层面看,拒收现金已涉嫌违法;从情理角度讲,拒收现金难免会给一些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农村、山区等地的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 

多元支付和谐发展

 尽管非现金支付具有方便快捷、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但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普遍存在。统计显示,在我国有3亿人必须依靠现金。
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于个人,是生活的取舍;于社会,关系着金融的稳定。不同的支付方式应该都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消费者也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让多元支付和谐发展。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既要支持新零售行业发展,也要保证现金使用,促进新零售方式与现金使用有机结合,确保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电子支付本是件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现金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求多样的国家而言,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已经形成,多元支付的和谐发展将是未来交易市场的主导趋势。 (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杭州日报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