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短视频戴上“紧箍咒” | 参阅18期


编辑 | 武雯婧、申志莹
图源 | 网络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爆红,短视频创作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受到不少创作者青睐。然而,一些短视频为吸引眼球,不惜造假,甚至无底线,秀下限,使得短视频市场乌烟瘴气,公众也真假难辨。


“段子手”们炮制虚假故事,逗引网友感动流泪、打赏,甚至捐钱捐物,实质上相当于欺骗。如果短视频内容是虚假的谣言,子虚乌有、耸人听闻的违法犯罪活动,还有可能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因此,有必要对短视频市场的乱象进行整治和纠偏,不能任由“段子手”变成“骗子手”,收割流量。


要明确的是,短视频创作可以进行适当艺术加工,但必须有事实依据和基础,凡是属于虚构的内容应当标明,不能通过误导和欺骗来“消费”公众。因此,监管部门和短视频平台要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背公序良俗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短视频一律下架;对屡教不改的短视频账号,应予以取缔;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段子手”,则应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以净化网络短视频空间,让短视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移花接木,短视频行业造假乱象频发

1、“初级”手段:拼凑剪辑,欺骗网民

2、“中级”手段:剧本摆拍,误导公众

3、“高级”手段:改头换脸,无中生有


二、流量至上,短视频造假的动因分析

1、行业推力:短视频行业急速扩张推动关联产业壮大,“反哺”造假需求

2、流量吸力:短视频“流量富矿”吸引网络黑灰产转移,衍生造假空间


三、虚实难辨,短视频造假存多重隐患

1、侵蚀媒体公信力

2、放大社会冲突、消耗社会信任

3、增加隐私侵权、网络欺诈等违法风险

4、敏感话题易挑拨公众情绪


四、视频虽短,监管和责任不能“短”

1、短视频平台应当好“守门人”

2、改善算法,短视频平台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节目推送

3、增强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4、加大对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力度



一、移花接木,

短视频行业造假乱象频发


通过梳理近一两年来引发关注的短视频造假事件分析发现,从初级的拼凑剪辑到稍具专业的剧本摆拍,再到AI技术加持的深度伪造,短视频已经多方侵入到社会生活中,使得短视频领域的“打假”话题频繁被提上公众讨论日程。
“初级”手段:拼凑剪辑,欺骗网民
这类短视频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元素或者虚构情节吸引网民好奇心。
如某网民编造视频称“湖北一私家车数月无人认领,车主抗疫去世”,勾起不少网民对艰难抗疫历程的回忆,当地警方调查后回应称网传消息系谣言。
浙江余杭男子摄录一女士在小区快递站点取快递视频,与朋友通过分饰“快递小哥”与“女业主”身份,捏造“女业主出轨快递员被拍”的桃色信息,相关短视频和聊天内容引起大量转发、浏览和评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无独有偶,饱受批评的“假明星”视频事件,也多是此类简单拼接的造假手法。
据媒体报道,日前一则题为《六旬追星女子:我要嫁靳东,勇敢活一次》的社会新闻引爆舆论场,江西一名六旬大妈自称在某平台上结识了明星靳东,甚至想要与现任丈夫离婚,与其一起生活。曝光之后,相关平台封禁了上千个“东弟弟”“靳哥哥”等假冒账号。
实际上,“假靳东”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明星名人高仿账号,这些账号用明星名人的照片、剧照进行拼贴,再加上文字和配音处理,如“靳东”表白、“马云”发钱、“董卿”恋爱等,具有较强的误导性,令大量中老年用户上当受骗。
“中级”手段:剧本摆拍,误导公众
摆拍类短视频一般有剧本、演员、场景、道具,短视频作者通过较为专业的拍摄手法和剧情表达,制造意外、反差和反转以吸引观众注意。
更重要的是,短视频作者刻意模糊真实与“创作”间的界限,用旁观者的视角和实时拍摄的现场感增加短视频的真实感,不但专业度显得较高,而且迷惑性更强。
如此前一段广东茂名“夫妻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大量网民批评视频中“丈夫”的做法令人寒心,最多的一位转发用户下有4万人评论。
9月4日,茂名市网信办公布了另一个角度的监控视频,证明该视频系摆拍创作。随后多家媒体调查发现,多个短视频内容平台均存在大量类似“民政局门前演戏式摆拍”的内容,且多与离婚、出轨等争议性话题有关。
摆拍视频中,辨识难度较大的是伪装成监控拍摄的短视频。
今年7月,一段湖南芷江“抢小孩”的“监控视频”在秒拍、梨视频、微博等平台传播,引来不明真相的网民和媒体转发关注,最高有近25万点赞,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经有关部门调查,该视频为自媒体公司自导自演,目的就是赚取流量。
上述案例中,相关视频具备监控视频特有的黑白底色、无声音、画质差、镜头高、距离远等特征,如果没有标注是摆拍,网民很容易相信视频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高级”手段:改头换脸,无中生有
虚假视频信息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网络平台和用户,在AI技术与短视频制作融合后,它的风险和危害变得更加明显。
利用AI系统,用户可以任意创建和编辑视频,这就意味着在短视频造假上面,它不但能够以假乱真,更能“无中生有”。
最近的国内热播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就借助Deepfake技术,将其中一位演员的面部替换,而且人脸表情自然,毫无痕迹,这让不少网友惊叹:太恐怖。
根据安全分析公司Sensity最新调查结果,自2018年12月以来,Deepfake在线造假视频的数量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而截至2020年6月,造假视频已经多达49081个,比2019年7月增长了330%。Deepfake技术让视频换脸变得越来越简单,如何打假“李鬼”,让其避免成为假视频的“帮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流量至上,

短视频造假的动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短视频造假归根结底是为了流量及利益。
短视频制作者追求利益的做法,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到行业扩张的刺激,通过策划、演戏“套路”网民,收割流量;另一种则属于铤而走险,在网络黑灰产的链条里找寻猎物,诱导和欺骗牟取利益。
行业推力:短视频行业急速扩张推动关联产业壮大,“反哺”造假需求
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相关产业链并推动其走向火热,为摆拍造假提供便利。
大量的短视频制作需求使得短视频剧本写作工作室、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摄影、编剧、制片等专业人士加入,使得以创意剧情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迅速走红。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在发力:2019年,快手上线新功能板块“快手小剧场”,宣称将由专人对短剧创作者进行垂直化和专业化的运营;2020年2月,某平台推出“百亿剧好看计划”,表示将根据播放量、点赞量等综合排名给予创作者奖励。
据卡思数据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不论是在短视频内容量上的占有率,还是在内容涨粉和广告投放上的效果,剧情号都处在前列位置。
“剧情类视频”作为短视频行业内一个新的垂类,在合理化范围内运营,可以丰富短视频内容生态,但跨过“造假造谣”的红线,就值得警惕。
平台的操作和现实的数据都揭示出这样一个深层次逻辑,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将内容故事性作为一条重要规则,主导着短视频作者的内容能否被看到以及被多少人看到。
推荐算法指引着流量的流向,在“流量思维”主导下,自然会有人不惜造假、造谣,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作为新兴产业,低门槛的短视频创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但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要吸引关注必须具备猎奇、刺激、有冲突、有逻辑等“潜规则”。MCN机构和网红们在精心策划后,精准地抓住了网民的心理弱点,用充满痛点的社会话题去撩拨公众情绪,收割流量和热度。
流量吸力:短视频“流量富矿”吸引网络黑灰产转移,衍生造假空间
互联网环境中,有流量就有利益,短视频作为当下的互联网经济新风口,必然会吸引网络流量黑灰产的跨平台转移,一些黑灰产逐利者闻风而动,利用虚假短视频谋取不当利益。
“假靳东”事件发酵后,红星新闻等媒体调查发现,短视频账号交易已经发展出成熟的黑灰产业链条,不论是“产号”“养号”,还是销售、运营,都分工有序,明码标价,背后有着专门的工作室操刀。
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大量仿冒账号,用猎奇标题、关注发红包等方式骗取粉丝点赞,这个过程叫“养号”。
等到积累一定粉丝基础后就寻求变现,主要通过卖号、加挂广告挣取佣金、直播带货、微信导流推广等多种方式。
据媒体报道,一个15万左右粉丝的账号最高可卖到9000多元,买家主要是直播带货或微商团队。
在非法利益的驱使下,还有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缺乏辨识力的未成年人和中老年用户,甚至将其引导至其他平台进行网络诈骗。

三、虚实难辨,

短视频造假存多重隐患


短视频造假者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段,通过精心编排、剪辑,改成富有争议、充满反转的桥段,不但在网络上引起争议和混乱,带来种种负面后果,更是颠覆了人们“眼见为实”的一贯认知,长此以往将造成社会信任缺失和冷漠蔓延。
正能量摆拍视频侵蚀媒体公信力
当前,短视频提供了大量的一手信息,日渐吸引媒体关注,并将其作为报道来源之一。
通常一条热门短视频经过媒体转载报道后,还会掀起更大范围的热议,形成社会热点事件。多数正能量新闻就是如此发酵起来,并且感动无数网民。
然而,一些虚假短视频隐藏其中,给媒体公信带来严重损害。如“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火锅店老板娘秒杀醉酒男”等视频,因“正能量”“暖新闻”受到媒体热捧后很快“翻车”成“摆拍”,导致那些未经核实查证就发布报道的权威媒体因此遭到网民责难,陷于追逐流量、缺乏专业素养的舆论漩涡。
短视频造假放大社会冲突、消耗社会信任
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对用户关注度的抢夺战不断升温升级,编造猎奇、争议选题博眼球的问题日渐显现。
这类造假短视频迎合并加深了社会刻板印象,在价值导向上具有较大危害性,缺乏辨识力的网民很容易被这类扭曲的、极端的价值观带偏。
比如在养老压力日益沉重的现实背景下,用“孩子啃老”“养儿不防老”等虚假短视频放大代际冲突;智能化时代产生的“信息鸿沟”给老年人带来较多不便,“安徽大爷无健康码徒步千里”这一假新闻加剧人们对“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等。
这些案例多属道德问题,通常能激起舆论场中广泛的情绪共鸣,因此回应成本高昂。
如果官方部门视而不见,任由虚假内容扩散,将会破坏网络秩序,加剧舆论撕裂,削弱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虚假短视频增加隐私侵权、网络欺诈等违法风险
短视频造假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涉嫌侵犯个人权益和隐私,还容易被黑产利用。
《新京报》曾调查发现,随着AI技术走红以及门槛降低,售卖明星换脸的淫秽视频已经成为一门地下生意,网络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还有卖家提供“定制换脸”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已经成为造假短视频诈骗的目标群体。这些刚学会上网的中老年人对各种骗局和乱象并不了解,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加之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很多老年人沦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受害者,比如被推销购买保健品、养生品,或者购买投资理财产品,而交友婚恋诈骗这类“杀猪盘”活动,则明显触犯刑法里的诈骗犯罪。
敏感话题挑拨公众情绪
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热传一些所谓“90后正厅”“80后副部”“29岁最年轻市长”等“年轻高官”短视频。
相关视频均由个人简历、照片的截图拼接而成,利用封面大字吸引网民打开,“网红神曲”音效维持观众注意力,图片持续数秒后迅速切换成一男子刚睡醒的镜头,并配上“原来是做梦”等字幕和哄笑的背景音,制造反差效果。
由于年轻官员在网络上具有天然热度,容易成为热点时政话题,不完整的截图内容在网上传播,易给公众造成误导,甚至演绎出“背景论”的联想。

四、视频虽短,

监管和责任不能“短”


要根除短视频行业出现的种种乱象,培育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共建共治。“最严新规”重在切实执行,对短视频的监管不能是“一阵风”。
短视频平台应当好“守门人”
《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明确指出,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平台上播出的所有短视频均应经内容审核后方可播出。
因此,短视频平台要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担起最基本的平台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规定,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
此外,平台必须做好有关商家的资质审核,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改善算法,短视频平台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节目推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人工承担了信息检索和信息过滤的任务,算法推荐成为抖音、美拍、西瓜等短视频平台的节目推送方法。
算法推荐操作简单,结果直观,不过它通常根据关键词和题材品类进行推送,并不根据观点进行推送,所以其对观点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等不容易作出判断。
这种机械的算法推荐容易导致内容同质化,价值观模糊,这是近年来低趣味短视频大面积传播和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改善算法,并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节目推送,同时有效利用人工有情感有态度地去处理短视频,将是改善短视频发展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增强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为确保短视频行业健康高效发展,消解短视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应在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主体中增强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方面,短视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门槛及制作成本较低,用户数量庞大;另一方面,我国网民数量众多,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民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度而拍摄、传播低俗短视频的事情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互联网具有隐匿性的特征,网民在网络空间缺乏自我管束和规则意识。
因此,开展对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督促传播主体自觉遵守规则,是解决短视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加大对短视频行业的监管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对受众、媒介和社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为了遏制和消解这种倾向的蔓延和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实施监管惩治。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强化平台监管机制。短视频APP平台应联合起来,加大对于传播低俗黄色信息的用户的处理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实施终身禁用,防止“知法犯法”的行为死灰复燃。
其次,短视频APP平台要提高短视频发布的门槛,将监管落实到各环节。现在短视频APP用户的参与几乎为“零门槛”,所以短视频监管系统只能起“马后炮”的作用,在不良信息发布后才予以封杀。为此应加大视频上传的审核力度,宁可延长用户上传短视频的等待时间,降低用户体验,也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整体短视频环境的健康与和谐。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短视频也要常打假》、海外网《如何避免短视频行业陷入“野蛮生长”?》、人民网《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技日报《AI换脸越来越溜儿 谁能阻止它走向堕落》、法制网《网络短视频造假现象研究》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